网友提问:
马谡失街亭,真是马谡一人的错吗?马谡的军事部署到底有没有错?
优质回答:
看《三国》能知天下事,提到马谡肯定会想到三国里蜀相诸葛亮。在当今各类史书中都记载着诸葛<孔明>,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人们一直把他看做智慧的化身,值得景仰和祟敬,大诗人杜甫曾为诸葛亮写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两首诗遍,一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不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马谡失街亭,真的是应验了那句“纸上谈兵”的真话。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他天资聪慧,勤学好问,每当与恩师交流时都显现出他的军事才能。第一次北代,诸葛亮并没把重任交于魏延.赵云一批老将,而是交于自己觉得集才智于一身马谡,让马谡担此重任,实属考核。诸葛亮启用马谡一是肯定自己的眼光,二是希望马谡象关羽.张飞一样建功立业。那知马谡平时夸夸其谈,当两军交战时,他高估自己的实力,在街亭一战中刚愎自用,忽略了水源问题,而招此惨败。这次战败,马谡不仅丢掉了军事重地,更丢失诸葛亮的颜面,让他军威尽失。
马谡战败后,知道后果严重,他出战一代表恩师的信任;二是代表诸葛亮的眼光;三是觉得自己愧对所学兵书阵法。
为了恩师威信,他自己决定以死谢罪,以免恩师遭人非议“用人不察”之罪。街亭战败纯属自己好大喜功,只有一死才能还诸葛在军中的军威。
如果街亭不失,蜀军会大举北伐,一统中原。
其他网友回答
部署没有错。
时局不合。
其他网友回答
马谡失街亭,绝大多数的责任在诸葛亮,他不应该用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参军去镇守那么重要的隘口。
蜀汉在刘备死后没几年,诸葛亮就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伐魏战争。此次北伐曹魏失败的根源就是重要据点街亭失守,街亭失诸葛第一次北伐战争的转折点。
诸葛亮的此次北伐并非是要兵出关中,占领长安,直指洛阳,他的战略目的非常的务实:占领陇右,夺取凉州,将曹魏西部地区纳入蜀地。
陇右有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这三郡如果被蜀汉夺得,顺势北上占领凉州,那么蜀汉丢失荆州的战略损失将得到弥补,蜀汉就在地域上摆脱被困的劣势,同时还能给曹魏的西北方向更大的军事压力,结合到汉中东出上庸和房陵,蜀汉进击中原,吞灭曹魏还是有可能。
诸葛亮确定了夺取陇右的战略目的率军北伐,但是要给曹魏一个假象——兵出斜谷道,攻击长安,占领关中。
诸葛亮制造假象的目的只有一个:迷惑曹魏大将军曹真,让曹魏主力大军驻守在斜谷道、褒斜道一带,防御蜀军的进攻。拖住了曹真的主力,诸葛亮就要安排蜀军主力快速北上,攻占陇右三郡。
陇右与斜谷道之间的战线很长,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关口必须守住,这就是街亭。街亭地处陇山山脉的一处谷道出口处,此处是魏国的安定郡与陇右的南天郡连接的必经之地。
街亭易守难攻,只要遏住其谷口,挡住大道,曹魏大军无法通行,同时守军可以倚重谷道两边的山势固守。地理位置优越的街亭既是此战的关键,同时也是此战最为容易立功的地方。
主要固守住街亭就万事大吉,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就能实现。诸葛亮根据战略目的进行了战术安排:赵云、邓芝部在褒斜道率军作为疑兵迷惑曹真主力,令其不北上救援陇右;魏延、吴懿率领蜀军主力北上攻击陇右;最为轻松的镇守街亭交给了参军马谡。
马谡是马良的兄弟,马良是刘备的心腹谋士,马良兄弟都是荆州人士,在蜀汉属于核心集团的荆州派。马良死于夷陵之战,死得很冤枉,南蛮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战死后,其部下将怨气发泄于蜀军身上,杀了刘备的谋士马良。
马氏兄弟不但与刘备关系很好,更与诸葛亮关系很铁。马良在世的时候与诸葛亮兄弟相称,马良死后,诸葛亮待马谡如子,马谡侍诸葛亮为父。
马谡一直以参军的身份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很有谋略,在平定南蛮少数民族造反的过程中给诸葛亮出了很多很好的计谋,其中平定孟获的就是马谡提出来的“以夷制夷”的方针。
诸葛亮希望马谡能够独当一面,更想提拔他到更高的层面,马谡缺乏军功,毕竟从未没有领兵出征过。诸葛亮就把镇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主要守住,就大功一件,不但让其领有军功,同时还能在军中逐渐树立威信,更能得到一定的实战锻炼。当然,诸葛亮还是给他配置了另外一员大将王平辅佐。
街亭之战的结果很惨重,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固守主道,坚守不出的策略,全军上山驻扎,最后被曹魏救援陇右的张郃围山断水,导致蜀军大败。张郃大军如同一把楔子,切入了诸葛亮估计陇右和赵云部中间,随时都可能将蜀汉北伐大军分割围歼。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后,彻底放弃了原有部署,只能逐步退兵。同时在斜谷道的曹真主力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陇右危机已解,放心的兵出褒斜道追击撤退的赵云、邓芝所部。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诸葛亮自己用人不明,有私心想给马谡平添军功所致,诸葛亮自己也明白是他的责任,后来上书后主刘禅自降三级,马谡问罪被斩。
很有才能,颇有谋划的马谡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明眼人都知道驻守街亭主道就能万无一失,确保张郃大军不可能轻易的通过街亭,他为何要全军上山固守,至大军于死地呢?
马谡贪功,他希望取得更大的功劳。
马谡太渴望取得战功,从参军走向前台了,镇守街亭在一个“守”字,这样的功劳其实是说不口,拿不出手的。只有彻底的歼灭曹魏的增援大军,才是真正的大功劳一件。
马谡想实施关门打狗的策略,让曹魏援军轻松通过街亭,然后控制住谷口,攻击其后方,令驻扎在不远处的王平部攻其曹魏援军前锋,马谡领军攻其后部,合围魏军,达到围歼的效果。
马谡的战略实施非常的冒险,如果成功收获却极大——歼灭曹魏的有生力量,这才马谡驻守山顶,分兵王平部的主要目的。
魏军主将张郃并没有上马谡的圈套,魏军所致后,并没有冒然的前行,而是率军围住山脚,断了山顶的水源,导致蜀军大乱。由于马谡大军被围,与王平所部通讯不畅,导致短短两天时间,蜀军就自乱,无奈下山与张郃决战,最终惨败而逃。
如诸葛亮守街亭的策略在于“稳”,马谡攻街亭的策略在于“险”。对于整个北伐战役来说,街亭的重要性其实被诸葛亮自己忽略了,同时也被自己的私心蒙蔽了,启用了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将,最后导致了大好局面功亏一篑。
其他网友回答
马谡原本就是“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的废柴,诸葛亮却把他当个宝贝,说明什么?说明诸葛亮愚蠢!说明失街亭的本质是诸葛亮心智不够!
《三国志》马良马谡传:“先帝托孤谕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孔明半信,及取孟获诸事谡言皆中,孔明竟不疑;”
诸葛亮竟如叛逆的中学生而偏要用马谡,这是一事两误:不听智者,不会用人,实为脑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其他网友回答
街亭之失非谡之过实为亮之错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连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服姜维,兵锋甚盛一时关中震动,魏派司马懿率大军拒之。街亭是其必经之地战略要点,此处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两军必争之地。诸葛亮派马谡前往守之,结果纸上谈兵无实际统兵之能的马谡,损兵折将街亭失守大好形势付诸东流,第一次北伐失败。这也是蜀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之转折点。
1:作为领导者,识人用人乃第一等本事,要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亮不以为然,诸葛亮南征时,因马谡平素好谈军事才气过人,出谋划策颇有建树深得亮之器重,误以为马谡才堪大用,才有街亭之失,挥泪斩马谡而留下千古之遗憾。亮可谓识人不明用人不智误已误人。在识人用人上刘皇叔可甩亮几条街矣。2:街亭之重要性不言而明,亮深知“街亭干系重大,倘有失,大军休矣”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更乃魏之良将万人敌。如此关系全局全军命脉之战略重地,怎能派一个从未领过兵打过仗的马谡防守,怎能是司马懿的对手,玩过了头,轻率得近乎儿戏。失败从这时刻已不可避免的注定,悲剧从这时刻已不可避免的发生。毛主席曾评道:街亭之地,亮应亲临之。
3:蜀本地小国狭人才凋零,五虎上将后更是后继无人。马谡好读书颇有见的屡为亮之赞赏,应该是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应善加培养,让其在实战中多磨练锤打真正感受真实的战争,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而不是纸上谈兵妄言知兵。假以时日,虽不敢妄言能成大才但或可成一良将。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应免其一死改过自新戴罪立功,经此一役,马谡定会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为蜀国留下一个人才,而不是留下一个纸上谈兵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千古反面典型!
由是观之,街亭之失:乃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事前草率行事,事后求全责备,亮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