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约翰施特劳斯(你知道吗?老约翰·施特劳斯其实并不愿意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Johann Strauss I: Radetzky-Marsch, Op. 228 Herbert von Karajan – Complete Recordings on Deutsche Grammophon (Vol. 3.6 1965-1966) –> 《拉德斯基进行曲》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
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名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

老施特劳斯一生的故事非常狗血,响当当的圆舞曲之父,他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压台的,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互动鼓掌的场面就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就像《柏林的空气》成为柏林人的音乐会的必演尾场曲一样,《拉德斯基进行曲》也成为了维也纳音乐会的一个象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Berliner Luft The Royal Air Forces Association – We Will Remember Them –> 《柏林的空气》

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
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斯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被认为是一个侵略者。所以在意大利尽量不要听或者演出这首曲目。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其实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虽然基于历史、民族等种种原因,施特劳斯父子都不愿再演奏这首曲目,但是脍炙人口的旋律和有力的节奏还是征服了广大人民。时至今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仍旧是必演曲目,也永远是音乐会的压台曲,甚至在的其他音乐会上,《拉德斯基进行曲》也都成为了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咚咚咚”大鼓雄浑的震响,凌空而起。一阵欢快的合奏乐,把人引入到音乐的境界。以小提琴为主的乐器,中间不时地插入大提琴,长笛,大鼓的声音,纷乱中见和谐,似乎是为军队的凯旋而热烈庆祝。从音符间可以感到人们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欢快,更是团聚奋发的呼喊,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众所周知,在观看交响乐队演出过程中,不恰当的鼓掌是对演出者极其不礼貌的行为。然而有一首作品及其例外——指挥常常和台下观众热烈互动,这也使其成为交响乐团中最常见、效果最好的返场曲目之一。
他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成为返场曲目这件事,开始于1987年。
那一年央视在新年时,第一次转播了维也纳音乐会,让万千的中国观众大饱耳福,品尝了这场视听盛宴。
卡拉扬指挥在返场曲目的时候,转身,与观众互动一同鼓掌。在当时大家的印象里,「交响乐演奏中鼓掌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因此看到卡拉扬和维也纳交响乐团如此自然、平和的与观众互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震惊了。而这种印象也就沿袭了下来,自那之后,在中国,无论是中国爱乐交响乐团,还是上海交响乐团,大多都会选用《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返场曲目。

其实,卡拉扬转身与观众互动鼓掌的镜头,也不是从1987年开始的,早在1974年,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的时候,观众就已经开始鼓掌,指挥就已经开始转身了。
维也纳看见世界范围的认可,此后也没做太大变动。2001年的时候,《拉德斯基进行曲》曾经作为新年音乐会的开场,2004年的时候短期更换过返场曲目,但效果平平。2005年维也纳音乐会因为悼念印度洋海啸殉难者所以取消了该曲目。除此之外,再无变数,此后的十余年,《拉德斯基进行曲》都稳稳的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一直未改变过。奥地利人也把这首歌当做“维也纳的空气”。

拉德斯基元帅:1784年进入奥地利陆军,曾参加1787-1792年的奥土战争,法国大革命初期在低地国家作战,1796-1797年在意大利战争期间 ,他参与了与拿破仑的战斗,1805年以少将军衔在意大利作战。1809年为奥地利陆军总参谋长,他努力使军队现代化,但因缺乏资金而不得进行。1813年,他在反对拿破仑的盟国会议上,尤其是在部署莱比锡大决战上(莱比锡会战)起过很大作用。1814年3月随盟国君主和显宦进入巴黎,并陪同他们出席维也纳会议。从1815年至1829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1829年退休。1830年再次被征召去意大利服役。1836年成为陆军元帅,1848年最后一次指挥帝国军对撒丁王国作战,时年82岁,1849年2月23日在诺瓦拉大胜。
拉德茨基雕像和军刀

1850年-1857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斯基老爹。他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意大利战局在奥匈帝国中的描写
1848年,面对汹涌的北意大利,德高望重的拉德斯基元帅被要求对反叛及撒丁王国的入侵不做任何抵抗,奥地利政府提出将伦巴第割让给撒丁,让威尼斯自治,拉德斯基不打算执行维也纳政治家的命令,打算以武力恢复哈布斯堡帝国。

在立宪会议召开的第三天,拉德斯基元帅在意大利的一次军事行动中击败皮埃蒙特人,帝国政府因此避免了向撒丁国王阿尔贝特寻求和解的命运,也不再需要匈牙利人的支援,甚至驻意大利的奥军还可以抽调一部分来支援其他地区。一度极其虚弱的奥地利帝国被军队的力量重新塑造成中欧强国,这在哈布斯堡历史上是少见的,两个世纪以前的30年战争期间,叱咤风云的将军华伦斯坦破例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但却自行其事,最终被皇帝抛弃,被英国部下刺杀。其波澜壮阔的人生悲剧被席勒写成著名戏剧《华伦斯坦》,从那以后,将军们从没有机会在政治上起过主宰作用。
1848年,三位被认为拯救哈布斯堡的军人在奥地利成鼎足之势,其中,拉德斯基一向远离政治,专心于军队事务,是德高望重的民族英雄,他抱怨文迪施格雷茨的政策太反动,而文迪施格雷茨一向关心政治,在取得苏菲太后信任后,连续镇压在布拉格和维也纳的革命。虽然他作为指挥官平庸的很,而且对拉德茨基在意大利库思拖扎取的决定性胜利很不以为然。
意大利和谈被取消了,撒丁王国对伦巴第的奥地利守军发动了进攻,拉德斯基以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速度迅速反击,只用了几天功夫就在诺瓦拉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撒丁国王当晚宣布退位,82岁的老元帅再度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匈牙利投降半个月后,威尼斯共和国弹尽粮绝,也向拉德斯基元帅投降,相对而言,意大利人是幸运的,年高德劭的元帅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城市复仇。
在维也纳,元帅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霍夫堡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老约翰施特劳斯上一年谱写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的旋律,人们期待他为庆祝再谱新曲,但是,46岁的作曲家被突如其来的猩红热袭倒,三天后便去世了,于是《拉德斯基进行曲》被人一遍遍演奏,百听不厌,成为老施特劳斯进行曲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部。 拉德斯基元帅

老约翰施特劳斯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