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背景:作者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创作背景: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7月27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游览西湖所作的一系列组诗,总共五首。
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是:六月二十七日是指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1069年,苏轼为父守丧三年后回朝,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苏轼很多师友因反对新法被迫离京,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被王安石授意御史向宋神宗陈说苏轼过失,因此,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可以说苏轼此次在杭州任职也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寄情山水正好可以聊以自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个场景中表现了 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表达了作者游览西湖时的喜悦,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再获得重用的心情。
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创作于苏轼谪居杭州期间,这是他第1次被贬官,可能他还不太习惯,但他以后应该就习惯了。苏轼当初名动京师,但是他和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石当时正在主持变法,两人针锋相对,王安石一怒之下就派人在皇帝面前说了苏轼的坏话,苏轼就自己请求出京任职,去杭州做了通判。
古代人做官只要不是符合正常程序的下放基层任职,从京城到地方都是被贬官,因为这远离了政治中心,没有了京官的优势。被贬官以后的苏轼,有时间就游山玩水,于是就在游览西湖的时候,写下了这5首七言绝句。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词内容
这5首七言绝句当中,每一首都表现出了苏轼的某一个心境,第1首写的是他在这次旅行当中看到的美景。第2首写的是他在船上饭油时候的情趣,在旅行的过程中一些想法。第3首写的是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再次得到重用,第4首是写出了自己的失意,毕竟他自己也不想贬官。第5首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件事情以后的感想,这个时候他自己的思绪已经解开,希望自己能够再次获得重用,经世济民。
三、思想感情
这5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苏轼巡游西湖时的心情喜悦,心潮澎湃,在描写西湖风光的同时,也写出了自身被谪贬以后的失意,隐隐表现出了自己想要重新获得重用,想要重新回到京城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还有机会,一展自身所学。
8月27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是: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苏轼为父守丧三年后回朝,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苏轼很多师友因反对新法被迫离京,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被王安石授意御史向宋神宗陈说苏轼过失,因此,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可以说苏轼此次在杭州任职也是出于不得已的原因,寄情山水正好可以聊以自慰。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