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云十六州是现在哪里 幽云十六州被外族统治了多少年

网友提问: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中原王朝纠结数百年?

优质回答: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以凤翔节度使起家,击败后唐闵帝李从厚,登基成为皇帝,改元清泰。为巩固权利,消除隐患,李从珂计划用当年闵帝李从厚对付自己的招数,改镇手握重兵的妹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将石敬瑭调离河东老巢,以此削弱其势力,并最终解决。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让他从河东移镇山东,准备待其离开河东后,加以清除。

石敬瑭得到调令后,惊怒交加,据不调离,并有样学样,重演李从珂当年的故事,在河东起兵,公开造反。

为了显示正统性,石敬瑭上表后唐末帝李从珂,斥责其实际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当年击败明宗亲子李从厚而自立为帝就是不合法的,应立即退位,让明宗第四子许王李从益继承皇位才对。自己身为明宗女婿(石敬瑭之妻是明宗之女),匡扶皇室,责无旁贷。李从珂收到奏表后大怒,撕毁奏表,削去石敬瑭官爵,派遣大军征讨河东,誓言消灭石敬瑭叛军,以正天下。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末帝遣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率军出征,讨伐河东。后唐大军抵达河东后,四面包围石敬瑭老巢太原,筑围围困,昼夜不停攻打,太原岌岌可危。

为了自保,石敬瑭遣河东节度掌书记桑维翰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儿臣。同年九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割地称臣的承诺后,喜出望外,亲率军五万自雁门关南下,增援河东。

石敬瑭得到契丹大军南下救援消息后,欣喜不已,联合契丹援军在团柏谷大败唐军,解除太原危局。之后唐军被契丹与石敬瑭合兵围困在晋安寨,主将张敬达拒绝投降,被其余降将杀害,后唐全军投降石敬瑭。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正式奉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称臣,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解己衣冠授之。石敬瑭得契丹援助后,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改元天福,建国号晋,石敬瑭即后晋高祖。

之后,石敬瑭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闰十一月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杀,后唐灭亡。为了“感激”契丹的援手,后晋高祖石敬瑭将中原之地,北方屏障,原山西、河北所属的――

幽(北京)、蓟(津蓟县)、瀛(河北河间)、鄚(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县)、檀(北京密云)、顺(北京顺义)、新(河北涿鹿)、妫(北京怀来官厅水库一带)、儒(北京延庆)、武(河北宣化)、蔚(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朔(山西朔县)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以报答契丹“父皇帝”耶律德光的大恩。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幽云十六州”,因为幽州又称燕京。所以也叫“燕云十六州”。

自此,契丹获得了进入中原的门户,可以不受阻挡的长驱直入,直达黄河流域。而中原北方失去了抵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以后无数次的北方强敌入侵,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在后晋高祖手中,割让契给丹汉地十六州,实际上契丹所获得的汉地不止这十六州。早在后唐灭后梁之战时,宁州(天津静海)、营州(河北卢龙)就在乱局中失陷于契丹;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平州(河北昌黎)丢失于契丹。后晋高祖死后,后晋和契丹开战,杜重威投降后,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晋,杀易州刺史郭固,易州(河北易县)也被契丹占领。

后晋天福十二年(开运四年、947年)正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给自己上表中只称孙不称臣为借口,亲领大军自幽云之地南下,击败后晋守军,入后晋都城东京开封府,灭后晋,俘获石重贵。

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在东京皇宫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然后下诏废后晋出帝降石重贵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负义侯,迁往辽东极北之地:渤海国黄龙府。然后契丹大军四出,占领大部分中原。这是中原政权失去幽云后,第一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经此南下入侵所带来的灾祸。

契丹占据中原后,耶律德光因此将国号自“大契丹”改为“大辽”,改元大同。辽大同元年(947年)三月,因为辽军四处掠夺百姓财物,引起中原民间反抗四起,同时,耶律德光将原后晋诸位节度使留在东京开封,不然他们返回各自驻地,地方藩镇也心怀不满,举兵反抗。

辽太宗耶律德光无法控制局面,感慨地说:“我不知中原之人难制如此!”,被迫引军北返。四月,耶律德光北返途中于河北栾城杀胡林病逝。

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留守刘知远坚守河东,据不向契丹臣服,并招募军士,壮大力量。辽军北返后,刘知远沿用后晋天福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年),在晋阳(太原称帝),建国号汉,即后汉,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随即刘知远出兵,击败辽国留守汴京和洛阳的军队,稳定中原,并准备北击辽国。但是第二年正月刘知远突然去世,后汉出兵计划被迫中止。因后汉高祖亲生儿子都已经去世,于是其侄刘承佑继位,改元乾佑,刘承佑即后汉隐帝。

后汉乾佑三年(951年),后汉隐帝猜忌大臣,与亲信密谋诛杀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等老臣。郭威得报后,起兵反抗,击败后汉前来讨伐自己的大军,并进攻汴京。

隐帝慌忙出逃,在乱军中被杀。郭威于是在乾佑(951年)正月正式称帝,建国号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周世宗继位后,励精图治,整军练卒积极备战。另外又减免赋税,修订刑律。后周政治因此清明,百姓也恢复元气,中原地区开始复苏。

周世宗立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壮志,积极开展的对外征伐,在击败了北汉、后蜀、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获取大量疆域和人口地前提下,后周世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失地,夺回被石敬瑭所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在精心准备之下,周世宗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目标直指幽云故地。周军气势如虹,出兵战无不克,原后晋所割让的十六州中的瀛、鄚两州、及不在十六州其中的宁州、易州二州,并淤口、益津、瓦桥三关,在一个月内统统被后周攻克。周世宗于瓦桥关设立雄州,益津设立霸州,史载:

“世宗平定关南,收三关三州十七县,户一万八千三百,王师不亡一失,边邑望风而下。”————《旧五代史》

至此,后周已经收复自后梁末年以来失陷于契丹的中原故地合计六州(含雄州、霸州),约占全部失土的五分之一。这个时候,辽国所占据的,只有十四州了。

取得初步胜利后,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直驱幽州城下,收复全部失地。但就在出兵幽州的途中,周世宗突然发病,并迅速病危,不得不撤军返回。原定夺取幽州,恢复故土的计划也被迫中止,中原王朝因而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恢复幽云失地机会。而这一次错过,就是四百年的时光。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撤军返回汴京后,病重去世,幼子柴宗训继位。后周大将赵匡胤趁后周主少国疑之时,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建国号宋,史称北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北宋建国后,改变周世宗先北后南的策略,将统一天下的目标转向南方,先后出兵消灭割据南方的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基本统一中原。

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去世,其弟赵匡义即位,即宋太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年),宋太宗亲征河东,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中原归于一统。之后,宋太宗决心携得胜之威实现周世宗、宋太祖的遗愿,转道攻打辽幽都府(即幽州,辽国更名幽都),一举收复故土。

但宋军在灭北汉后,军力疲敝,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强攻幽州不能克,反而在辽幽都留守韩德让与惕隐耶律休哥内外夹攻之下,大败于幽州城外高粱河,宋军死伤无数,大溃而返,宋太宗本人也身中两箭,乱军中乘牛车狼狈逃回。

此后,不甘心失败的宋太宗于宋雍煕三年、契丹(辽在统和元年、即983年改国号契丹)统和四年(986年)再次三路伐契丹,出兵前期宋军告捷,连下寰、涿、朔、应、云诸州,并在新城大败契丹军。

但宋军因深入敌境过远,仓促间粮草准备不足,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抓住东路宋军缺粮退兵之机,于岐沟关大败曹彬率领的东路宋军,斩杀数万。宋太宗得知东路军大败,大惊失色,急令中、西两路撤军。

契丹军于是调头再攻中路和西路宋军,中路宋军不战而退,幸而保全,并带回部分收复州县的百姓。但是宋西路宋军孤悬敌后,形势危急。而西路军监军使王优不顾兵力对比悬殊,强令统兵副帅杨业出击。

杨业原本不同意,王优出言讥讽说:

“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被迫出战,结果全军被歼。杨业本人受重伤被辽军所俘,绝食而死。

宋第二次北伐,三路大军皆败,所夺取的州县又全部失去。在这以后,北宋再也没有主动发起北伐,对辽(契丹)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恢复燕云之地,被长期搁置下来。

击败北宋后的第三年,契丹统和七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契丹南侵,将北宋深入北疆的易州之地再次夺取。宋辽(契丹)国境形成基本东西走向态势,沿白沟河(拒马河)对峙。这一国境也在之后的“澶渊之盟”中被明确下来,历时百年未有大的变更。

夺取易州后,契丹将燕云汉地重新划分改制,升幽都府(今北京)为南京析津府(设立于辽开泰元年、1012年),升云州(今大同)为西京大同府(设立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新州(河北涿鹿)为奉圣州,改武州(河北宣化)为归化州,升蓟州遵化县为景州,重设武州(山西神池),并废弃寰州。

这样,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的版图上,就分为南京道一府八州(南京析津府、涿、檀、平、易、营、顺、蓟、景八州)、西京道一府八州(西京大同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

此时的燕云十六州,已经和当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有了很大的区别,疆域、辖地、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但是习惯上,中原王朝还是称其为“燕云(幽云)十六州”。

宋宣和二年、辽天庆十年、金天辅四年(1120年),为了收复失陷近二百年的燕云故地,北宋联合新兴的金国,达成“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金占领辽之上京、东京、中京三道,宋收复南京、西京两道((即燕云十六州)。

为了做好击败辽国,接收故土的准备,北宋还预先设立燕山府、云中府,设置官员属吏,以对应恢复后的幽州(辽南京道、南京析津府)、云州(辽西京道、西京大同府)。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金军按照约定,已经大败辽军,夺取三道,将辽天祚帝赶到大漠夹山之中时,宋军对幽州的攻击却一败涂地,两次被残存的辽军击败,颜面尽失。最后还是遵守约定的金太祖在金天辅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兵,帮助北宋夺取幽州,攻克辽南京道。

金天辅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太祖没有听从诸王宗室们占据南京道的意见,坚持履行盟约,与北宋达成归还燕京的约定,将辽南京析津府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交还北宋。但燕京城中的工匠、财物、粮秣、牲畜等,还是归金国所有。

于是北宋终于得以“收复”一半燕云故地,在从金军手里接收的一府六州之地设立燕山府,设置官员主政地方。宋徽宗得意非凡,作“复燕云颂”,刻石立碑做为自己的功绩以夸耀。

金天会二年,宋宣和五年(1124年),收回燕山府的北宋再向金国讨要被金军攻占的辽西京道,要求金国履行盟约,将西京大同府及新、妫、儒、武、云、朔、应、蔚八州一并交割。金国因尚未擒获辽天祚帝,无暇顾及西京道,于是将武(陕西神池)、朔(山西朔县)二州归还北宋朝,另外应(山西应县)、蔚(河北蔚县)二州辽军守将向北宋主动纳降。于是北宋再获大同府四州。至此,北宋收回原燕云十六州约三分之二疆土。

但是好景不长,不过一年之后,金国以北宋招纳旧辽国降金将领张觉,破坏盟约为借口,于金天会三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出兵两路攻宋,宋燕山府守将郭药师于十二月降金,归附北宋不过两年的燕山府失陷。宋云中府所辖新归四州也被金军攻占。

燕云故地再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占领,并持续了二百四十三年之久。直到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以徐达、常遇春统兵北伐,攻克大都(北京,即幽州),中原汉族王朝才再次收复燕云。如果以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算起,距离上一个中原汉族王朝中央政权的政令施行、治理于这块土地,已经过去了六百一十三年。

燕云地区,北夹燕山、西控河套、太行山,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军事要地,太行诸要塞和燕山通道控制在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掌握对北方战争的主动权。

而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私利,拱手将这一重要战略要地割让于契丹,从此中原山河之险不在,中原北方门户洞开,此后历代中原政权都受制于此,在与 北方的战争中无法做出从容应对,进退两难,只能被动返防守,燕云十六州也成为后续历代统治者几乎不能治愈的心病;燕云不复,如芒刺在背,中原帝王不能高枕无忧。

拥有燕云汉地的北方王朝,占据幽云十六州这一富庶地区,在精心治理之下,可以获取巨额赋税收入。而幽云之地位置优越,东部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西部则畜牧业发达,对于耕种、牧马都是极为适合,因此使得北方王朝在与南方的交锋中占尽优势。

这也是中原王朝失去燕云故地后,心有不甘、辗转反侧、纠结不忿数百年,心心念念一定要收复失地,一统山河的夙愿之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幽云16州是指西起大同、东至山海关的一大片地域。它是中原王朝防御塞外少数民族的屏障。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征服塞外的基地。它若有失、中原王朝就永无宁日。这纠结的几百年就是五代十国起到明初,要不是当年石敬瑭把幽云16州卖了,那就没有以后的元朝对中原的统治。

其他网友回答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占地10万多平方千米,是现在的天津,北京,还有山西,河北的北部。燕云地区自古就是中原的领土,长城相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就是当时秦始皇修建好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既然北京也在幽云十六州之内,那么长城当然也在内。

幽云十六州在汉人的手里咋挣都可以,但不能落到异族的手里。

五代十国时期,后堂的节度使石敬瑭造反被围困,石敬瑭向契丹人求助。契丹王派兵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石敬瑭答应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并且自称“儿国”,认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契丹王为父。这种没有骨气的行为,让中原很多皇帝纷纷唾弃。

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的防御之地,经济农业比较发达,割给契丹之后,结合契丹的游牧业,燕云十六州就成了契丹的重要资源和兵源地。契丹人得到燕云十六州,从居无定所靠天吃饭,一下子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契丹的得意,中原的耻辱

契丹人得到幽云十六州,契丹的防御得到了保障,然而中原的防御却非常的薄弱。后来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想收复失地,带领兵马攻打燕云,仅仅用了42天就收复赢漠宁三州,本想接着攻打夺回其他的失地,不过由于病重不得不中止攻打。班师回朝的柴荣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就病逝,如果不是柴荣过早的病逝,燕云十六州或许被夺回来也有可能。

燕云的繁华养肥了契丹的兵马

后来赵匡胤夺当上了皇帝之后,其实是有能力夺回燕云地区的,只不过当时赵匡胤的精力放在了攻打后汉上面,后来死了之后,他弟弟赵光义当上了皇帝,倒是想收复失地,然而两次派兵北伐,知彼不知己的作战,再加上赵光义领兵打仗能力,不如哥哥赵匡胤,两次北方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到了宋真宗的时期,两国还是打仗,但最终的结果是以宋朝赔银子作为结果,自此两国休战。每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都想收回幽云16州,然而多次攻打都未能实现。

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了元朝才夺回幽云地区,幽云16州才又重新回到了汉人手里。从五代十国时期到明朝,幽云十六州落到异族手里整整455年。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历史上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确实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均据有中原腹地,但并不据此就证明你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比如三百多年的宋朝就是典型的一例。

燕云十六州是唐末出现的问题,五代时的儿皇帝石敬瑭为称帝,竟拱手把十六州让给辽国耶律。从此把中原王朝陷于无险可守之地。

这一可耻的行为竟影响后来数百年。后周柴荣及宋太祖赵匡胤为此尽了心,但各种原因,始终末能收回十六州,不能不说是后代的悲哀!

无险可守,导致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若假设有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这一切或许难以发生。当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不存在假如。

至明朝又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版图不仅涵盖燕云十六州,还包括东北,使纠结了中原王朝几百年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这即是朱元璋的功绩,更是大势所趋,他们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历史的经验教训可总结,但决不可妄自菲议,几百年前的古人毕竟在认知上也存在局限性。今人能从其中总结出经验,也可认为先人留给后人的启迪!

其他网友回答

幽云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大片土地。

幽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后晋(公元936—947)石敬塘为夺取帝位,乞求契丹的支持,不惜尊其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岁贡绢帛三十万匹。契丹据有燕山山脉,从此河北大平原无险可守,河东也仅存雁门关一处险要,形成了契丹处优势晋处劣势的局面。

中原王朝的军队基本上由汉族士兵组成,汉族是农耕民族,不善骑射,与自幼娴熟马术的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发生战争时,必然处于劣势。游牧民族借助于骑兵劫掠中原,来势凶猛,相当于现代的重装甲快速部队,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疲于应付,只能依托险要的山地构筑城池,方能有效地抵御侵略。

石敬瑭出卖十六州,使中原王朝无险可守,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如果单从地理这一点上说,后来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相继取得南侵的胜利,先占十六州是有重大作用的。石敬瑭卖国,祸害中原四百余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