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 河津市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今年以来,河津市按照“五先协同、三动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思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新模式,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全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步入了新时代。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让农业强起来
积极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我市提出“东苗木、西滩涂、南农旅、北修复”整体布局,制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八大提档升级行动五年方案”,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全市粮食年播种面积45万亩,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9亿公斤左右。
积极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连伯韭菜”“宏波葡萄”“南里山楂”“马家庄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全市运城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之龙公司的无明矾粉丝粉条、通和公司的“耿都”牌富硒小麦石磨全麦面粉荣获“山西功能农产品品牌”称号。
2019年9月,航天农业院士工作站在隆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今年政府投资3800余万元,在黄河滩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让乡村靓起来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方案、意见精神,围绕“四治六化一创”目标任务,以“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个专项行动为重点,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和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实施“五步走”整治规划,即:一年打基础、两年抓示范、三年要过半、四年全覆盖、五年再巩固,下大力气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已经形成“三个三”工作机制,根据各村地域与发展情况,分为城中村、厂郊村、纯农业村三种模式;实现了“从重面子、轻里子向面子里子并重,从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向政府引导、群众自发,从财政投入向财政撬动、社会融资”等三个转变;达到了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得到改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改观”三个效果。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政府牵头、部门统筹、乡村实施、群众参与”的创建模式,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改水、改厕、改暖等14项建设内容。工业反哺农业,整合资金,两年集中打造4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污水治理、改厕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我市从这些根本性问题入手,集中火力,精准破解。累计投资4.27亿元,采用PPP模式,实施涉及113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2021年可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部分农村群众能用上干净卫生的冲水厕所。2019年建成10个垃圾中转站,今年开工建设投资3亿元的海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投用后可彻底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努力打造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2020年小梁乡荣获“全国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
让农村稳下来
加强乡村治理能力组织和制度建设。全市125个村全部成功推选出村委会及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建立健全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一约五会”制度,在全市90%的行政村建立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一约五会);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
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对村务大事进行民主监督,创新运用好“表扬单、提醒单、预警单、整改单、告诫单”为内容的“五单”实时监管形式,加强监管效果。
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2019年选取僧楼镇张家堡村以及下化乡南桑峪村为“三治融合”示范村。南桑峪村还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让资产活起来
我市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125个行政村共核实集体资产41.14亿元,确定集体成员30.7万人,成立集体经济组织223个。
全市深入开展72家规模企业“一企帮一村”活动,2019年共投入帮扶资金720万元,落实项目48个。全市唯一的省级贫困村张家堡村,在阳光集团的帮扶下,建设了吨包加工厂、红薯加工厂,2019年集体收入5.1万元。2019年12月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95.8%,集体资产净增34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在运城市排名第一。
在开展学习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经验活动中,河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人民日报·今日聚焦》《运城日报》《运城改革》《山西信息》《运城信息》《山西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期刊、平台对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后予以深度报道。
来源:河津融媒体中心
记者:任芙蓉 通讯员 高飞
监制:薛俊杰 编辑:杨波 视觉:谢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