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是什么意思 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

网友提问:

农村俗语讲“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大家认为必要吗?

优质回答:

不得不说,题主好聪明!

“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前走一回”,这句农村俗语在当下全球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非常地应时应景儿!

这句话似乎晦涩,为啥临睡灶前走一回?但农村人一看就明白,临睡灶前走一回,为的是防火呀!整句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尽管每个家庭里都有许许多多的大事小事琐碎事,但最大的事儿却比不过防火重要!

因为水火无情!而水灾大多源自自然,可是火灾却多是源自人为。而农村老话源于农耕时代的农村,那个时候灶房里都是烧柴火做饭,而柴禾又大都堆在灶房里,做饭时残留的一丁点火星子都有可能引燃熊熊大火,少的全家片甲不留!甚至于还殃及众乡亲!

所以农村人就把临睡灶前走一回当作头等大事来对待。而这句话的深意还不止于此,还在于表达只有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才能在生活中知深浅,明事理。

当下世界,疫情事儿才是最大!就好像我们灶房里的火星子一样。一旦失控,人民生命健康就会失去保障!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只有明白控制了疫情,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有发展的可能!

尽管股市熔断,GDP下降,第三产业停滞,娱乐中断等等,这家家的千般事,都比不上控制疫情更重要!

所以我们国家才对武汉果断封城!大家的脚步都停下来,停止聚会,停止节庆,人人居家隔离,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反观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可能就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疫情还在蔓延,看不到拐点,却只急切切的着急复工复产,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由此可见,我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农村俗语,言简意赅又切中要害!农村人的朴实无华,却最懂得生活中孰轻孰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服不行啊!

其他网友回答

在农村生活,每天临睡前都要把院里屋里巡视一遍。大门关好了没有,鸡窝是不是牢靠,猪圈有沒有异常。当然重点还是检查灶房,看看燒过的柴火还有沒有沒有燒尽的暗火,水缸盖好了没有,该储存的食物保存好了没有。这几项都是重点,因为暗火容易引起火灾,水缸容易掉进老鼠,食物保存不好容易让动物咬吃。

有经验的农户几乎天天都注意检查,一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大祸。

七十年代的一天夜里,睡的正香,突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x家的灶房着火了!社员们赶紧起来救火。听到喊声大家起来,奔赴火场。有的拿水桶,有的拿铁锹。电工打开了附近的水泵,人们有的扬沙,有的泼水。七手八脚终于把火扑灭了。所幸沒有造成大的损失,只是把灶房存放的柴火,风箱,锅盖,炕上的芦席,碗橱燒坏了。门窗也烧坏了。

檢查起火原因,原来是每天傍晚xx家都在灶前存一捆柴火,避免早晨柴火返潮。灶前的灰里还有没有燃尽的暗火晚上引燃了柴火,造成了火灾。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家庭生活中,常常会因为谁当家而起矛盾,什么叫当家呢?就是谁都愿意当这个家庭做主的人,什么事都要经过他的同意,家里有什么事也得他最后拿主意。

过去大多是孩子想当家,父亲却迟迟不给这个权力。现在大多都是儿媳妇想当家,由此闹出了不少矛盾。

老人们为什么不想让年轻人过早当家?是因为老人感觉年轻人办事不牢靠,一个家庭,虽然是农村的,可平时的事情也是很多的,所以需要一个老人来操心,年轻人事情多,一些小事容易忽略,而这些被忽略的小事,是有可能引起大灾难的。

比如农村这句俗话“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回”,说的就是家庭小事,同时也是一件需要操心的事。

这句话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想弄明白这句话,我们首先得知道这个灶房是什么地方。

一、这句话是啥意思

在过去的农村,农民做饭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家庭土灶, 这种土灶是烧柴禾的,千百年来,农民大多靠这个方法做饭,很多人去城里后,也总是怀念小时候用土灶做的饭。

这种土灶既然是烧的柴禾,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些柴禾是明火,而且在炉膛里不容易灭。

农村生活很是悠闲,过去的农村人都睡得早,吃过晚饭后,没事就睡觉了。可是不管多忙,一些有心的人都会在睡前去灶房看一看。

他们看什么?这里就是切题的地方,灶房是烧柴的,里面堆着柴禾,而有些柴禾极为耐烧,我们做好饭后,这些柴禾仍然没有烧完,甚至有时候我们用水浇过了,看着是没有明火了,但里面仍然在燃烧。

所以,睡前去灶房看,就是要看有没有这种偷偷烧着的柴禾,万一有这样的柴禾,等到人睡着后,这些东西烧又不会发出声音,就会引着灶房里其它的柴禾,这是有可能会引起火灾的。

过去的房子又都是木头梁和盖房顶,一旦被引着就不容易扑灭,这是有可能把家给烧完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家里有多少事,临睡前去灶房看一看,以防发生火灾。

二、这句话有道理吗

我们看这些农村俗话时,不能绝对的去说有没有道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是相对的,绝对的事根本没有。

俗话也是这样,一些过去有道理的俗话不一定适合现代,因为时代的变化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过去的俗话并没有改变,所以就变得不再有道理。

比如我们说的这句,现在已经不再适合,过去每家都有这样烧柴禾的灶房,现在变成厨房后,土灶几乎从农村人的家庭中消失了,变成了用气和用电来做饭,不存在过去检查灶房会不会有暗火的情况了。

但是,这句话因此就没有道理了吗?其实也并不是,单纯从灶房、暗火这样的层面来看,的确是失去了其道理,可农村俗话中的道理并不是只有这些。事实上,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推出别的道理。

虽然讲的是灶房,但它说的是一个让人小心的道理,并不是只适用于灶房,是教人做事要小心,多操心,没坏处。

其实就是个消除隐患的意思,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把有可能的隐患给消除,这样才能更加放心地生活。

最后:当然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对于俗话的理解也不同,这个也不是绝对的,黑嫂个人生活经历简单,所以理解俗话时难免有偏颇之处,黑嫂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上面这些,个人认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消除隐患才是万全之策。至于对错,各位还需要自行分析。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语俗语就是通俗易懂的话语,话语虽短,却多少代人在生活生产中总结出来,能说明深刻的道理。“家中纵有千般事,睡前灶房走一回。”梅花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我们胶东一带,春节前家家都会做一包豆腐,蒸大枣饽饽,炸面鱼,忙活的很。干这些活儿又累又急,有时候几家合伙做一包豆腐,多数是几家合伙儿蒸大枣饽饽,因为蒸大枣饽饽,揉面非常的累,所以大家都会合伙来做。而做豆腐和蒸大枣饽饽,都是需要烧很多火的。记得小时候,母亲会跟邻居家婶子合伙蒸大枣饽饽。

这一天,母亲是到邻居婶子家做大枣饽饽,他家做的挺多,一整天蒸了五六锅,基本上一天没有停火。到了傍晚,全部做完了,把圣虫、长岁、猪头、小鱼等在炕上行着,就等行好了蒸,母亲就回家了。做了一天的饽饽,大家都累得不行不行的,妈妈回家吃了一点饭就睡觉了,因为半宿得起来发两盆面,明天俺家做饽饽。刚躺下一会儿,就听到妈妈打呼噜的声音。不到半个小时,就听到从邻居家传出了大声的喊叫“救火啊!快来救火啊!”周围的人们都拿着水桶赶来灭火。最后,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事后,听邻居婶的说,蒸好了饽饽,结果灶台的门口儿还有一些柴火,婶子也累了一天,她把馒头都挪到桌子上,再三的嘱咐叔叔,一定要把灶台门口的柴火收拾干净。可是叔叔因为喝了点儿酒,没有听婶子的话,一会也去睡觉了。结果。灶台里的火就出来一点儿,把灶台口的柴火引着了,结果把整个东厢房都烧塌了,还把蒸好了的两锅枣饽饽给熏黑了。婶子后悔的要命,觉得再三的嘱咐叔叔:一定要到灶台口去看一看。把柴火收拾干净。就是为了避免出现火灾呀!

是啊,水火无情啊!俗话说的“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灶房走一遭。”就是提醒人们,即使你家里有再多的事,您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到厨房去看一看,灶台的门口有没有柴火,灶台里面还有没有明火。如果有一定要把明火熄灭,把灶台门口的柴火收拾干净,避免火灾的发生。

其他网友回答

防火。还有,睡前检查锁钥,防盗。四十几年前,我敢敞门睡觉,不仅是我,大家都这样。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