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作文(习俗作文训练——教学小结反思)

风俗习惯作文

上个星期班级写作“习俗”类文章,我的同事问我准备怎么上,其实我也比较困惑,于是我去问了我的学生——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晚修伊始,我说我们今天写篇作文吧,第四周美文报主题词是“习俗”,我们这节晚修就写这个,教室顿时炸开了锅,我被群起而攻之,说张老师“不讲武德”,这么重要(kunnan)的事怎么不早说,说以前没有这样过,“良心”呢?(这样的反应挺好)
于是从同学们5分钟内七嘴八舌的内容中,我大概了解到他们的问题有以下几处:不知道风俗要写什么?风俗应该表现什么?怎么展开,落脚点应该是什么?总结起来即“风俗”是什么?风俗除了常见的节日之外还有哪些新颖可写的题材?写风俗仅仅是为了介绍这个风俗吗?于是先向同学们解释了风俗是什么?
习俗,也即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民俗学家看来,“人们生活在习俗俗里,好像鱼儿生活在水里……文学要表现人,表现人的关系、人的事情和人的思想感情,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民俗。”(钟敬文)
说到与“习俗”,你会想到何时何地经历的何事?它,可以是节气时令里的民俗活动,也可以是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

于是给学生5分钟时间做了4道“想一想”题:(基本用一个班做学情调查)
1你的家乡(故乡)都有什么风俗?
2.这些风俗有怎样的来历?
3.这些风俗让你想起了哪些你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情?
4这些风俗触动了你怎样的情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这个时候再给他们换个作业,学生简直乐不可言
【这是不是也能算“螳螂”的心理战术】
 
因为不知从哪备课,往往就想从学生那里找到答案,抽着看了几组的简略答案后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撞车”撞的厉害,从选材上大多同学都选了节气习俗,例如划龙舟、吃粽子、清明祭祖等等
2.第3题被忽略,不少同学的讲述重点,重在描写,而忽略了习俗后的人文情怀!
 
素材提供——306班王悦桦

这段文字将火锅的热烈和鲜美写得让人垂涎三尺,读起来像一部美食大全或者习俗知识大赏。这样的文字因为忽略了对“人”的故事的关注,缺少了温度和厚度。
于是开始了我的作文——习俗的教学设计和备课。

一.以“美文报”为抓手,品评优质美文
本学期的美文报是以“主题词”的形式出现的,这更方便了学生利用美文报和摘抄去提升作文,现有的这么好的资料,不用白不用,美文报上展示了学生的两篇高分习俗作文,名家的两篇习俗作品,于是在课前布置学生看,课上让学生点评
1. 设计目的:点评的前提一定是输入,学生通过赏析别人优秀的作品对于习俗作文进入初步的思考,至少知道好的习俗作文有什么特点:例如同学点评提到:
①线索明确层次更清晰(《芒种小记》)
②《芒种小记》是以时间来串联,本篇文章最漂亮的也在它的环境刻画和人物刻画上,生动逼真。
③《一叶龙舟,突破自我》有情感连接——不是写说明文,怎样在写习俗时凸显“我”感情,只有细致,读者才有可能感同身受

二.以学生问题为指向,提供解决方法和思路
(一)素材提取难怎么办——群策群力,碰撞灵感

学生的第1个问题:“撞车”撞的厉害,从选材上大多同学都选了节气习俗,例如划龙舟、吃粽子、清明祭祖等等——无疑是素材不够,那么上课我们就进行“素材安全行驶”比赛;
【游戏过程】

1.游戏规则:6人为一小组,群策群力想素材,最后总结出有哪些是“撞车率”最高的,哪些是非常新鲜的素材——小组成果展示
2.老师分享:作为土家族的菇凉,我自身接触到的习俗太多了:例如“土家哭嫁”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学生感叹,老师你接触过这么多习俗,其实很多也并非亲身经历,只是了解一些罢了,告诉学生其实在写习俗的时候未必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是旅游看到的例如苏州的晒笋节、安徽篁岭的晒秋等等。
同时在PPT上展示在网上搜罗到的一些地区的习俗
 
基本解决学生的第一难题,至少从心理上来讲,有些同学“畏难心理”降低了不少。

二:习俗作品立足“人”
问题2:第3题被忽略,不少同学的讲述重点,重在描写,而忽略了习俗后的人文情怀!
这也是写此篇文章最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习俗是“人”社会行为的产物。没有“人”的存在,习俗的意义何在?不关注“人”,讨论习俗的意义又有几何?不激发学生审视思考“自己”与习俗的关联,写作的现实意义又有多少呢?
在八年级学过《安塞腰鼓》,习俗单元,我想带领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味觉、视觉等感官层面的新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挖掘习俗背后“人”的故事,理解习俗中“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风貌,理解习俗中“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同时,还要把习俗作为“桥梁”,引导学生挖掘父辈、祖辈的故事,激发他们寻根觅祖,勾连自己与“故乡”,链接家族的血脉与传承。这也是本节习俗作文指导课的落脚点。

参考了一些教学视频和案例;选择以《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为支点,了解“人”在习俗中的重要性。
课堂上,学生通过藏族男孩爬到高高的树上采蜂蜜的故事,理解蜂蜜背后付出的艰辛与礼物的珍贵;因为“人”的故事的融入,《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部美食记录片,而是美食之下中国风俗、人情俗世、社会变迁的展现。
 
课堂的重心,在于激发学生挖掘自己提供素材中“人”的故事。怎么激发呢?我把这个课堂活动作为重点:展示之前的“火锅”素材,思考如何挖掘“人”的故事?

学生提供接下来写作的思路,有些同学说可以写重庆人们“吃火锅”的习俗,从而感受写到重庆人的热情、包容、随和、开放等,同学们互相打磨,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作文评改后记】
改完作文后,明显发现学生本次的作文优点跟缺点都跟本节课相关
说说305班306班本次习俗作文呈现出来的特点:
【优点】
①取材很广泛,出现了非常多新颖的习俗:例如郑棋骏同学写《“月圆番塔盛”》、叶静彤《“螺丝赛过鹅》、刘怡璐的《通济一行》、梁心妍《元宵团圆行通济》、刘思涵《雪忆饼犹香》、魏诗琪《吆喝》、林宇昕《尽“鱼”生而忘人海》、梁锦儿《雨中篝火》、余俊言《一碗葛水》、林丹《团香入人心》、邓宇鹏《起龙》蓝天宏《天葬》《篁岭晒秋》等。——这样的作文改起来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和熏陶。
②细节刻画比较深入
③即使是选用了“撞车率”比较高的素材,不少同学也能在写法上或者切入点处独辟蹊径,例如邓宇鹏同样写端午,也写龙舟,但写到的是《起龙》;例如王心怡同样写清明,却让我想到了莫怀戚的《散步》,例如张艺馨写年意,从“猪儿粑咧”的叫卖声写起,写出“卖的是四季,买的是童年”的句子,例如梁心妍和刘怡璐同写广州的过年习俗——行通济,一个是移步换景,一位则是定点观察。
④有“人文关怀”;例如蓝天宏写的《天葬》通过写众人去观看天葬最后悻悻而归的场景来引发自己的思考——对于少数民族习俗的尊重;
⑤有文化传统;例如刘思涵写到《雪忆饼中思》以富安人为何以“酥儿饼”为傲开头,原来有文化沉淀——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尝到这一点心于是便赞不绝口。例如郑棋骏《月圆番塔盛》以杜甫“转0蓬行地运,攀桂仰天高”引入中秋时节,接着又以当地人堆番塔唱的民谣“签柴签糠米,养猪过大年,牛大过北岗头,小蚊仔,乖乖溜溜,大人长生福寿,老大英雄当白头”导入正文。
⑥有地域特色,既然写习俗,必然会有此特点,在5/6班的文章中呈现两类,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因此写广东习俗的较多,少部分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者老家习俗入手,呈现各个地方的习俗特点。审阅这样的作文也是很享受的,宛若在看“习俗—半百科全书”,挺有意思。
 
【不足】
①最大的不足,也是大众的不足,确实也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和缺憾,因为在刚开始选材和后面共同修改——集思广益环节都选用了学生之前写的“火锅素材”,导致很多学生直接写成了“美食大欣赏”。
②部分同学并没有去挖掘“人”的故事,习俗的内涵,而只是在简单的介绍,流水式地走一遍。
③也有不少同学生活经验太缺乏,积累也不够,因此在写这篇文章时,明显吃力。

【花絮】——就这??
(夹完后半小时的生图,还在凹陷)
“426惨案”——被自己用桌子毫无防备狠狠夹了一次,
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十指连心,什么叫做古代酷刑
还坚强地把这篇稿子敲完了,今晚叫我勇敢小强吧

雨山 初者欢迎   关注

风俗习惯作文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