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带了两个小家伙实习,给他们提了要求,要记录课堂实录,并写反思,然后我发现自己就可以偷懒,不用写实录了,开心。哈哈哈……
简单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吧。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对《梅花魂》中老华侨的情感,感受不会那么深刻;对《游子吟》中孟郊对母亲的情感,体会也不会很深。应该说,这两种情感都能体会,但是真正入心的人不多。
想一想,大概是时代的原因。
华侨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的痛,不能回国的悲伤;古时候离家求仕,可能就再也不能回乡的痛苦,是小朋友不能理解和体会的。
什么可以让他们体会、感受、模仿、创作呢?想一想,借事抒情的表达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个学习,《梅花魂》《游子吟》这一篇文章和一首诗中都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文章中体会感悟他人的情感,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现场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不过,就像任然(跟着我学习的老师)说的那样,最后没能回到课题《梅花魂》,体会这个题目,还是有些遗憾。如果多5分钟,我们就可以读一读外祖父的话,再体谅一下华侨老人的心。当然,她对语文素养的几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理解还有一些偏颇,我们已经做了交流,这里就不再写了。(主要是我懒)
我只能说,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反思也是。好吧,我原谅自己了。
教学实录
记录人 任然
一、早读
读自读提示,勾画分类出学习任务。
教师先分好段让学生读,每个学生读一个部分。读完询问本文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给学生搭建支架,减轻认知难度,同时考察学生有没有关注聆听)
师训练归纳主要内容。勾画文出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强调,什么时间+谁+干了什么。提示学生找到“谁”非常重要,这里的谁是指的祖父。
二、第一节课
(一)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师:哪件事最打动你?
生:第三件事
师:朗读4-11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师:先记录思考,哪些地方最打动你,进行批注。
生1:第二自然段的哭是一两颗冰凉的泪珠,第11自然段的哭是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哭起来,对比说明外祖父的伤感
生2:外祖父像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说明不能回国成了外祖父刻骨铭心的痛。
生3:外祖父躺着,如果身体健康就会站起来,而不是躺着,看出外祖父的无能为力。
生问: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觉得后面是什么?
生:是祖父不能回国了,但是这种话不能直接写出来。
生:省掉的是妈妈说出不出来的话,知道外祖父不能回家了。
生:省掉的是外祖父一直哭。
师:省略掉的是对外祖父的尊重、关心。
(二)借事抒情
师:再看看第四件事,12-13自然段。
师:一起读一读第13自然段。
师:提到梅花的时候,最先想到什么?
生:想到了以前学的一首诗。
师:那我们来一起背一背。
师:还想到了什么?
生:岁寒三友……
师: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呢?
师:我们之前在《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里,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我们再回去读一读第5自然段。
师: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是借助月亮和景色来抒感情。
生:借景抒情
师:那我们这一篇课文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师:借景抒情。当我们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情感有这么充沛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别着急,我们一起学一学16页的游子吟。
(三)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1.拓展学习,复习巩固借物抒情
师:读一读。
师:讲解《游子吟》。
师说慈母,生说游子,师说手中线,生说身上衣。
师:这是什么手法?
师:对仗
师:现在有感情地再读一次。
现在把这首诗,分成两个部分,既然是借事抒情,哪一段在写借事,哪一段在写抒情?
师:从“意恐迟迟归”分段。
师:这是一首千古名诗,被打动的同学举手。只有2、3个人,请举手的同学说一说。
生:……
师:首先我们来说说孟郊的身世,孟郊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他40多岁才考中一个小官,于是想着接母亲过来孝顺她,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为什么这首诗能打动几千年的人,因为很多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再回去发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像李白回去了吗,杜甫呢?
师: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体会不到这种感情,因为我们当天去当天就能回来,所以感受不到这样的情感,但是这样的情感值得铭记吗?
师:现在再来一起背一背。
2.建构语言
师:我也给孩子带来了两首诗。
《上学校》……
师:喜欢这首诗的举手,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懒虫起床》……
师: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师:刚才的临行密密缝和梅花不能打动你,但是父母的爱一定能打动你,现在试着写一写,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借事抒情来表达父母对我们的爱,注意尽量聚焦到那一刻上,不要把时间拖太长。
师巡视,评价学生认真听讲,知道运用刚刚学到的归纳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师评,选材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和别人相同,陷入别人的思维中。
反思感悟
反思总结一:
第一个任务是找一找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所以提示学生根据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几个部分。早读时间,帮学生梳理出文章脉络,划分文章段落。通过对文章的划分让学生归纳出,本课一共写了祖父的几件事。在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出框架“什么时候+谁+做了什么。”为后面的练笔作铺垫。
第二个任务可以追问学生,哪一件事最打动你,为什么?大部分小朋友们的反馈是第三件事。这个部分是对话比较多,朗读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开展。
然后聚焦第四件事“祖父送墨梅图”,引导学生体会梅花不畏严寒,凌寒怒放的精神。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梅花魂的含义比较困难,所以教学重点放在借事抒情的写作手法上。学习借事抒情可以通过《月是故乡明》中第五自然段对比学习。这样不仅对前文的学习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对比学习的思维。
最后拓展学习几首诗,再复习巩固借事抒情的写作手法,把主题转移到学生较容易理解的父母对子女的爱上面,通过小练笔建构学生语言。
反思总结二:
课堂没有花时间去理解梅花魂的含义,尤其是那个“魂”字,我觉得还是有点可惜的。语文素养主要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贯穿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中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都有涉及,如一些学习思维的培养,第一课《古诗三首》让学生学会用一个字总结全诗,早读课上指导学生如何背诵课文,如何赏析句子等都是通过各种方法的学习完成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主要在第三课有所体现,第三课《月是故乡明》有大量关于美景的描写,文中有大量的四字成语,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那么最后一个语文素养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一语文素养感觉可以落脚于本单元第四课,具体操作有如下的想法:这一篇课文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外祖父的墨梅图,为什么第二课的题目叫做“祖父的园子”,而这一篇文章不叫“外祖父的墨梅图”呢?而叫“梅花魂”,最终引导学生体会“魂”字,“魂”字不仅写的是梅花,更加折射除了海外华侨的爱国思乡情怀,是中国人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此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也许你还想知道梅花的品质和精神的知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