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红楼梦》里聪明伶俐的贾惜春,那么年轻,为什么就一心向佛?
优质回答:
惜春的惜,是怜惜的惜,也是可惜的惜。
惜春好好一个候门女孩,最终出家为尼,孤独一生,着实可怜,也着实可惜。
书中对惜春的着墨并不多,内心戏更是少得可怜,只知道她是一个会画画、同时还冷心冷情的女孩。
惜春从一个还算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到狠心绝情、一心向佛的少女,大致可从判词和曲子中寻到端倪。
惜春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虚花悟曲子: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判词第一个字就是“勘破”字,勘破即看破。
小小年纪的惜春,无疑是聪慧的,她足不出户,又不爱扎堆儿,不表明她就无知无觉,相反,她可能是最敏感的那一个。元探惜三个姐姐的经历揭展示了当时女子的几乎所有命运可能性。
从小备受重视、知书达礼,最后坐到万人之上 ,成为贵妃又怎样?还不是突然命归无常。
那么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个大家闺秀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遇到中山狼, 一载赴黄粱!
如果另辟蹊径,自强自立做个女中豪杰是不是可以逆天改命?然而个人的努力在天威面前是无力和渺小的,远嫁异乡,从此家人天各一方生死不得相见,这惨痛恐怕更甚!
所以小小的惜春内心恐惧,将来的命运会将自己指向何方?
也许只有青灯古佛旁,才能躲避外面的一切腥风血雨吧。
惜春出身之复杂,让她对“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要保持绝对“干净”,也只有出家这一个选择了。
如果说大观园中谁有“洁癖”,恐怕大家马上能想到的就是黛玉和妙玉。
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她崇尚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纯洁与干净,虽然她也很爱洁净,但是对于亲近的人,她并不嫌弃,比如她可以掰着宝玉被烫伤的脸细细的检查,也可以就着宝钗喝过的茶自然的喝上一口。
妙玉是“过洁世同嫌”,她的洁癖因人而异,自己喝过的茶杯宁愿打碎了也不给别人用,但宝玉就可以。
还有一个就是惜春,她对“洁”的维护更是到了病态甚至不惜自伤的地步。入画不过是替哥哥保存了东西,就被她无情的赶出去,还说出了“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的话。
惜春因何变得如此寡情?
我想是因为宁国府龌龊不堪的名声,而惜春虽长在荣国府,却是不折不扣的宁府小姐。还有惜春可疑的身世和冷淡到不正常的父子兄妹关系,联系到柳湘莲说的“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的话,惜春的身世一旦被揭密,恐怕又是一件不堪的往事。
惜春年龄虽小,却是最有观察力最敏锐的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从旁人的风言风语中知道并推测到了宁府的肮脏事,并越来越厌恶自己宁府小姐的身份,所以就想找机会断绝和宁府的关系,而抄检大观园就是个契机。
赶走入画,断绝和宁府的一切联系,但这也并不是终极“保洁”办法。女孩长大会嫁人,谁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根据自己所见,大概率会遇到和自己父兄姐夫一样龌龊的人,而且世道轮回,兴衰沉浮,真是半点不由人。
惜春是真的看破了,我想这也是她迟迟不肯动笔画大观园的真实理由。
于是,和身在槛外心在槛内的妙玉不同,惜春把目光投向了佛门。
那里有青灯古佛,那里有清淡天和。
从此,不再有候府的四小姐,只有身着缁衣常敲木鱼的小小女尼。
其他网友回答
贾惜春在贾府从一个小孩子长到大姑娘,在这个过程中,贾府昔日的花柳繁华,已经变成了一片衰草寒烟。
她亲眼看到了三个姐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的不幸结局以及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使她对于富贵繁华和婚姻的好梦都幻灭了。
所以她向往佛门静地,经过深思终于削发为尼,祈求佛门中追求来生的幸福。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与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其他网友回答
01
在《红楼梦》中,先后有甄士隐,柳湘莲,宝玉、惜春和紫鹃五个人出家。这其中,惜春是年纪最小且接触出家人最多的一个。
惜春是贾府四千金中最小的一位,曹公给了她高于其它三春的出身。惜春是宁国府的嫡长女,元春虽是贵妃,然而是次房嫡长女,仍然不如惜春长房嫡女的出身高贵。不过惜春身世却很惨,年幼丧母,父亲一味求仙问道,哥哥嫂子又当她是空气。
87版《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后,刘姥姥去营救巧姐,路上遇到一身尼姑打扮得惜春,告诉她贾家遭难了,惜春说:阿弥陀佛,什么贾家真家,你认错人了。
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所谓胞胞妹,就是同父同母的妹妹。在她出生时,可能母亲死于难产。《红楼梦》开场时,她的父亲贾敬就年事已高,一味沉溺修道炼丹,当然不可能去关爱她。 贾母喜欢女儿,带至荣国府抚养。
然而她不是贾母的亲孙女,在荣国府也体会不到父母之爱。亲情的缺失,让她自小养成了 孤僻、冷漠的性格。
02
宝玉梦游太虚幻景时,看到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有一首诗云: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便是惜春的判词。
此处以自然界的“三春”比喻三个姐姐元、迎、探三春的不幸命运。缁衣即尼姑穿的黑色衣服,出家人不能穿得光彩亮丽,所以出家也叫“披缁”。脂砚斋批语说惜春后来是“缁衣乞食”,即白天流浪乞化,晚上 在“古庙”栖身。
判词和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宫花时,惜春的反应相应和。当送到惜春这里时,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玩笑,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缘故。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03
惜春这时也就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当姑子的想法,这是不是她的天性呢?平时她也很少与迎春探春姐妹玩,却喜欢和小尼姑智能、妙玉玩在一起, 这些都预示着她的结局。
第74回上,王夫人因为傻大姐误拾绣春囊之事,决定抄检大观园。在抄检暖香坞的时候,王熙凤从惜春的丫头入画那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 当时入画的反应是:
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地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
王熙凤替入画求情,让她留下入画。
04
惜春却冷漠地表示:嫂子别饶她这次,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么样呢,嫂子若依她,我也不依。”
惜春这么表态,她是想赶紧和宁国府断了来往。入画的哥哥是贾珍身边贴身小厮,跟着贾珍沆瀣一气,那些金银锞子和男子靴袜就是证据。惜春大概也知道,贾珍贾容两人,把宁国府搅得肮脏不堪,乌烟瘴气。她要自证清白,她要和宁国府划清界限。
第二天,惜春又叫来嫂子尤氏,说:“嫂子来得恰好,快带了她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尤氏再次替入画求情让其留下,入画也跪下说,求姑娘看在从小的情常,好歹生死在一处罢。
而惜春咬定牙绝不答应。又向尤氏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近日我每每风闻有人背后议论,多少不堪闲话……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了我。”
05
尤氏骂她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惜春深知,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如果不狠心,她舍弃不了入画,也无法和哥嫂划清界限,她永远也别想走出贾家一步。 我认为赶走入画这件事,是惜春出家的序曲,是她割舍红尘,切断情缘的开篇之作。
以后,惜春经常和 妙玉一起下棋作画,和智能等出家人相处,自然会经常谈经论道。
当妙玉打坐走火入魔时,惜春感慨道:妙玉洁净,但是她尘缘未断。可惜我不便出家,若出了家,将万缘俱寂。从她的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心路历程,如果送宫花时,她在戏说要出家,那么此刻,她已经真正动了出家的念头。
惜春出家还有三个前车之鉴,是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元春贵为娘娘,却惨死宫中。 迎春被被中山狼活活折磨死,探春为了和番被迫远嫁,这些遭遇让她心灰意冷。
于惜春而言,她出世是离开尘世这个大染缸,对妙玉而言,她入世却是重返尘世这个大染缸。
惜春还曾经说过,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躲是非”、“远离是非”,这是出家人才有的处世之道和思维习惯,所以惜春出家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而是经年累月思考后的谨慎决定。
本文资料重点参考:《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脂砚斋评石头记》
其他网友回答
贾府尤其是宁国府贾珍父子的藏污纳垢行为让惜春憎恨这个世界
惜春是四春中最小的,虽然是最小的但很聪明乖巧,能画得一手好画,可以画大观园的实景图,还要添加上花鸟人物的确不简单,惜春基本没有母爱,父亲又是一个爱道的人,早早地就跑到道观里修行去了,应该说父爱也是很少的,就造成了惜春较为倔强的性格,自己认定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没有父母之爱也就算了,还让惜春有一个荒淫无度的哥哥贾珍,这就对惜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改变的因素,如果这个哥哥稍微像一个正人君子的品行,那么惜春还很可能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红楼梦里贾珍几乎就没有关心过这个唯一的妹妹,不仅如此,
贾珍的很多不堪行为还让这个虽然没有住在宁国府而是住在荣国府里的妹妹还是感觉到了蒙羞,贾珍带坏族人,聚众赌博都不说了,在女人方面更是肆无忌惮,和自己的亲戚尤二姐苟且不说,关键还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来共同淫乱尤二姐,这还不知足,还要觊觎尤三姐的美色,这些行为就更不堪入目了。
贾珍还根本就没有打住的意思,还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共同来享受儿媳妇的美色就更加的道德沦丧,这个自己的亲哥哥还有晚辈贾蓉的卑劣无耻行为当然会在小小的惜春心里感觉得到深恶痛绝,自己有这样的哥哥和侄儿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还包括自己的那个侄儿媳妇秦可卿也是令惜春很厌的人
所以我们在秦可卿的葬礼上看不到惜春的影子,哥哥和儿媳妇的乱伦是惜春彻底地看透了人世间居然有如此肮脏的家丑。她甚至感觉到作为宁国府的人都是一种耻辱,她和贾珍的妻子尤氏的对话就看得出来对宁国府有极深的厌恶,大有永远不踏进宁国府一步的毅然决然的决定。
惜春是不希望自己和宁国府的人有一点点的关系牵连,从决计不要自己的丫鬟入画就可以看出来,如画也只是帮助自己的哥哥收藏了贾珍给他的一大包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就这个原因惜春就是在证明了入画是无辜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如画再做自己的丫头,惜春厌恶宁国府的人就到这样的地步。
惜春就是视宁国府的人如洪水猛兽,用她的话就是“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闻得多少议论,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惜春是要远离宁国府这个是非之地,内心里一定也会说宁国府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
可知你们这些人都是世俗之见,哪里眼里识的出真假,心里分的出好歹来?你们要看真人,总在最初一步的心上看起,才能明白呢!这个时候的惜春就有了用佛的学说来观察人,说尤氏是世俗之人,是看不出人的真假,人心的好歹。
看一个人是要从心上去看,所以惜春看到的自己哥哥还有侄子,还有可能贾赦,贾琏之流的心都是肮脏不堪的,惜春看到的还不仅仅是贾珍父子和尤二姐,秦可卿关系的淫乱,还当然也可能听到很多贾珍父子,贾琏和丫鬟,下人媳妇之间的不堪之事,所以让惜春对现实中的红尘有了令人生厌的情感。
而自己的姊妹在太平盛世一个个的消亡也给惜春产生了直接的情感冲击,
自己的大姐元春当初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富丽堂皇,何等的高贵和金光闪耀,省亲时候的气势恢宏的场面,连自己的父母都要跪拜在自己的面前,那种一览众山小的高高在上是何等的威风八面,到头来又怎么样?
还不是年纪不大就死于非命,元妃的病很蹊跷,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医调治。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内官忧虑,奏请预办后事,
发福到了什么地步,行动都很费力这就有点夸张了,连起居都很累,沾了寒气就勾起了旧病,就导致了四肢很冷,痰堵出气很困难,最后发展到了汤药都不能吃了,就考虑要办后事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不正常,首先就胖到了行动都困难,再就是有点寒气就四肢发冷,呼吸困难,
紧接着就汤药都不能吃了,然后就考虑办后事了,非常不正常的病情,而且元春的年龄也不是很大,怎么可能一染上寒气就四肢发凉,呼吸困难,这里面很有可能是有人动了手脚,导致了元春很快就汤药不进,连汤药都不能吃意味着什么,就意味没有可能医治了,所以说元妃是死于非命。很可能死于一场宫廷争斗。
二姐迎春是非常的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姐姐,在姐妹中惜春和迎春的关系应该是最好的,迎春的与世无争的性格和惜春的远离是非的性格有相接近的因素,一个喜欢下棋,一个喜欢画画都有风雅的爱好,她们两个诗词的水平也大体差不多,属于不太喜欢诗词歌赋的类型,所以她们两个走的就比其他姊妹要近一些。
而迎春被无赖孙绍祖迫害致死给惜春的打击最大,就是因为自己的温柔和与世无争,就是因为自己的温良恭俭让,这样一个好姐姐同样是死于非命让惜春痛恨这个世界上像孙绍祖这样的无赖,同样肯定也憎恨迎春的亲生父亲为了五千两银子就变相出卖自己的女儿的卑劣行为。
特别是出于惜春这样的一样的没有父母之爱的女孩子来说,本来迎春的家庭还算一个样子,可迎春的结局一样的很悲惨就让惜春彻底对家庭的温暖看穿看透,看到贾府一个一个的男人都是如此的狠心和荒淫无耻,惜春还对这个家族有什么可念之处。也仅仅是宝玉家还像个正常的家庭,
而黛玉的死就更令惜春对情感世界的假如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期盼的话也彻底的失去了希望,因为情感也是会杀死人的啊,元春的死是对国家观念的崩溃,迎春的死是对家庭希望的破裂,而黛玉之死就是对情感世界的最后彻底的大崩溃,你说惜春还想什么,还有什么可念,
贾府发生的一切并不是仅仅影响了惜春的未来,同样贾府未来的继承人宝玉不是也一样和惜春选择的同样的道路吗?宝玉还有父母之爱,还有贾母之爱,还有那么多的姊妹之爱都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皈依佛门和惜春一样的人生之路,就说明人生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心死。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
贾惜春这么年轻就出家,无他,求内心的安稳,求生命的解放。贾家对于惜春来说,不仅得不到温暖,更是一个令其心灵破碎之地。
生活在荣府的惜春,是依傍着贾母这棵大树生存的。没有她的关怀与支持,惜春就失去了生存保障。惜春曾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亲情”的温暖,但在家里为嫂不容,在贾母身边也没有得到。
表面如“火窑”,内里似“冰窖”的贾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不上有什么亲情,惜春诚挚渴盼亲情的幼小心灵,就这样被无情的冷箭射伤,破碎。在家里,惜春自幼就失去了母亲,在荣府又得不到关怀,这就给她的自由个性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客观环境。
寄居在荣府,没有谁真正重视过她,来教会她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因此封建礼教未能渗入她的灵魂深处,自由个性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成长。在这种个性自由成长的同时,因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惜春又少与别人接触,因此,养成了孤僻的个性。
在贾府众人的眼里,惜春的性情是那么孤僻,是那么地冷涩,连说出来的话都冷嗖嗖的,让人不寒而栗。可是惜春这种“冷”是因什么而形成的呢?大概贾府众人没有一个去探究过!惜春就在这样一个缺乏亲情关怀的环境中生活着,幼小的心灵早就打上了孤单的烙印,冷酷的生活环境铸就了她冰铁般的心灵,她对贾府的繁华并不怎么留意,似乎过早地就与尘世格格不入。
她冷静地思索着自己的前途,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渺小的人物开启了她的心扉,“佛”跃入了她冰冷的心灵,这个人就是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儿。
《红楼梦》第七回里,当周瑞家的送宫花来时,惜春正在和智能儿玩耍,当时她有一句戏言: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剃了头同她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花儿来了,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智能儿的出现,改变了惜春的一生,“佛”在惜春心里萌芽,生根。生活在无情的环境中,惜春从智能儿身上看到了希望。
贾府的世界,是媚上欺下的世界,孤独的惜春,为了保护自己,她冷眼观察着世界,从此她更加孤僻了,而这种孤僻,在谄媚成风,上下已习以为常的贾府是不合时宜的,这种不合时宜就决定了她的生活规律:深居简出。
在大观园众姐妹的活动中,惜春能不参与则不会去主动参与。平时如果没有什么重大的集会,惜春就不会出门,她只会在藕香榭研禅绘画,修身养性。“大观园诗社”成立后,可以说她只有第一社在场,又因素习懒于诗词,只做了一位“誊录监场”而已。等到贾母提出让她画“大观园行乐图”后,她索性向诗社掌坛李纨告假一年,闭门作画。从此,她便沉浸在画卷中修炼。
惜春向佛的心窗被智能儿开启之后,在生活中便会时不时地显出禅思来。
上元佳节她所制的春灯谜就是明证。她的灯谜诗说:“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第二十回)一个小小的灯谜泄出了惜春的心曲 ———“不听菱歌听佛经”。“菱歌”是乐府诗中的菱歌莲曲,内容多唱青年男女的爱情,惜春这里说“不听菱歌”,已微透“看破红尘”之意,后面又紧接着说“听佛经”,可见她对人世凡尘之情的淡漠,向佛之情的升华。
置身在贾府,惜春看到了许多不该看的东西。宁国府乌烟瘴气:贾珍行为不端,无视儿子存在,占有儿媳;父母尸骨未寒,调戏小姨子;守孝期间,狎男妓聚众赌博。贾蓉无视伦理道德,诱惑母妹。荣国府内紧外松:贾赦逞强示威逼亲母婢,贾琏放浪形骸,先与下人偷情,导致凤姐泼醋,后又得陇望蜀,怀拥二姐目探小妹(尤氏姐妹)。
这丑恶的一切,惜春都看到了,于是她像回避瘟疫一样回避着人世间的一切肮脏。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入画因违犯贾府下人之间不许私传物件的规矩,使得惜春不容,不顾入画的苦苦哀求,一心要赶走她,无情达到了极致。
惜春为什么会这样绝情呢?那只是因为入画是宁府之人,宁府比荣府更污浊,她要躲避这污浊的一切。她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了,连我也编派上了。”(第七十二回)她开始“了悟”了,她说:“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惜春的确是了悟了,她明白那些锦衣缎袍下包裹的是些什么灵魂,她必须跟这些丑恶的灵魂决裂。而她更明白,要想跟丑恶决裂,首先须从宁府开始,因为宁府比荣府更丑恶。
在亲情淡漠的贾府中,惜春慢慢长大。在她开始懂得情的时节里,她的父辈,她的兄长向她演绎了一场场不堪入目的丑情。她感到窒息,于是她想避开这肮脏的一切,她开始向禅机更深的层次探索,倾心于“悟”,想“悟”出真谛。
在惜春的现实生活中,父母早逝,与兄嫂不和的累累伤痕,傍依贾母寄居荣府的种种困难,贾府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画面,都过早地在她心中打上了烙印,使她的内心结起了严霜。生活在大观园内,惜春虽然不大和姐妹们来往,但大观园众姐妹的风流云散对她的刺激却最大。她看到了大观园众姐妹风流云散的全过程,是大观园众女儿人生旅程的见证人。
抄检大观园后,宝钗出园,湘云待嫁,迎春出阁,黛玉离世,探春远嫁。这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端,让清心寡欲的惜春看出了端倪:宝钗被情所困,“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黛玉为情所累,终也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春,春流到夏”;湘云纵是夫妻相敬如宾,也“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探春远嫁虽夫妻和美,却也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而迎春误嫁,终了更是“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眼中看到的一切,使惜春感到现实的可怕。她知道此生如果不能出家,那么她就得出嫁,这是一条让她想想就不寒而栗的路。为了身心自由,她必须抗争,她必须躲开“情”字。妙玉是大观园内经常出入的一个青年尼姑,她是惜春最后选择人生之路的导师。她那孤傲的性格,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方式,对惜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时间地和妙玉交往,惜春开始彻悟了。
她曾批评黛玉说:“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哪有多少真的呢。”(第八十二回)这些话从她口中说出,禅机极深,可见她已彻悟,她已明白黛玉的一切都是为情所累。“堪破三春景不长”,其实惜春看到的岂止是三春景不长呢?钗、黛、湘不也是如此吗?
她彻悟了,她铁定了心要出家,她自愿和青灯古佛做伴,她开始向阻碍她奔向身心自由之路的阻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起初她只是剪发矢素志,后来当强大的阻力向她反扑而来时,她则以死相抗。以尤氏为代表的家庭阻力以强大的攻势向她压来,但她决不屈服,且以绝食来相抗,逼得尤氏原形毕露。
尤氏说:“她那里是为要出家,他为的是大爷不在家,安心和我过不去,也只好由她罢了。”(第一百十五回)一语道出了她本来的面目,她这哪是劝惜春不要出家,分明是把惜春逼向绝路。
本来惜春的心早就因尤氏不容而千疮百孔,在这关键时刻,她又旧事重提,惜春还敢听命吗?惜春对尤氏说:“如今譬如我死了似的,放我出了家,干干净净的一辈了,就是疼我了。你们依我呢,我就算得了命,若不依我呢,我也没办法,只有死了就完了”(第一百十五回)
惜春最终胜利了,她得以在栊翠庵带发修行。惜春的抗争成功了,她争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她躲开了“情”字,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身心自由之路。
她终于出家了,她是一个自愿“独卧青灯古佛旁”的遁世者,她誓死争得的理想绿洲虽然不是什么最好的人生选择,但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却是她惟一能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