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为什么输给了刘邦十年的努力?
优质回答:
其实很难想象,秦始皇才比刘邦大三岁,刘邦在中阳里打打闹闹泼皮耍滑的时候,秦始皇正在实现着统一天下的步伐。
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归结于秦始皇一人。
刘邦的成功,绝非自己十年的努力。
都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前六世之功确实很大很大,但是秦始皇也是天下雄主雄。兼并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五千年历史。
但是秦的律法严苛,商君之法本身就是弱国强民强兵之法,军功爵制更是把秦国打造成了虎狼之国。
其实法家的一派思想和实施在秦国是最好的地方。因为秦国是没有经过山东各个国家的文化侵蚀,而且秦人本就彪悍质朴。秦变法强大的王牌无非就是军权至上,手段无非就是高官厚禄和严峻刑法。就是这样一套霸王条款和软硬手段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高速运转的核心就是历代秦王。
为什么秦会失败
首先赵高和李斯的沙丘政变,将胡亥推向了帝国的首脑地位,也让二世皇帝成为了赵高的傀儡。指鹿为马就是最好的辅证
再就是上面说的秦法严苛。高额的赋税和沉重的傜役。秦始皇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功绩,但是这些东西是需要人力和财力实现的。自己的军队在守边关和南越,国库用完之后,钱和人都没了,怎么办,只能从百姓手中增加赋税 征用百姓作为民力。要是不从,严苛的秦法会让你望而生畏。于是有了天下苦秦久矣。
秦庭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导致帝国被项羽推翻。
再来说说刘邦
刘邦的成功也绝非自己的努力,我甚至觉得有些是历史的巧合。历史把刘邦这市井之徒推向了浪潮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邦最开始本身是一亭长,帝国的亭长用的都是一些当地的地头蛇之类的人居多。后来因为押送服劳役的人路遇障碍,参加了起义军,推选首领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成了领头的人。再到后来遇到一系列的人,韩信,郦食其,张良等等,你可以说是刘邦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强大,但是这么多人的甘心追随也不失为一种巧合。
说回来,刘邦还是有很大的优点的。
对比项羽来说,他任人唯贤不计出身。除了一堆跟他从头到尾打天下的老哥们们,还有陈平,郦食其等人出身皆一般,甚至陈平这个人还勾引嫂子,项羽是最容不得的。再就是韩信了,韩信辗转于项营和汉营,最后被萧何举荐当了大将军,成为刘邦阵营中最不可多得的人之一。
还有就是刘邦会审时度势,关键时刻能屈能伸。同意韩信作为齐王,最后与彭越韩信围攻项羽于垓下。其实本身不想给韩信这个王爵的,而且韩信就有趁火打劫之嫌,但是为了天下大势,答应了韩信。再就是刘邦没有妇人之仁,这也是项羽比不了的。
所以秦的失败并非输给了刘邦一人,而是天下的趋势,历史出了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就是为了灭秦而生的,你说历史没有巧合,这又算什么呢!
手机编辑,见谅[泣不成声]
其他网友回答
秦朝失败,要说输给刘邦,不如说输给了项羽。如果说输给了项羽,不如说输给了制度。
当初横扫六合,百万雄兵,怎么会让一个两万多的项羽,一直打到咸阳呢。大部队都在长城、岭南戍边,国内其实没什么正规军。所以项羽带着特种部队攻坚,高祖带着杂牌军攻心捡漏,最后火烧咸阳的。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看看高祖建国后做的这两件事
一、推崇儒家思想;
二、白马为誓。
儒家思想可以更有效的中央集权,非刘性子弟不得封王也是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军队,避免封疆大吏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袖手旁观。
康熙有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比如一块豆腐,要是厨房里没什么调料,只能放点酱油凉拌。如果是大厨,可以改刀雕成花,即使放久了不吃容易变馊,也可以做成臭豆腐。
无论怎样,豆腐还是豆腐,我们后辈还是应该感恩那个把豆腐做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