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作为八零后的我们,记忆中的中秋节是如何过得?
优质回答:
我是70后,记忆中的中秋节特別有味道,至今仍像一首首挥之不去的乡情童谣。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生活非常贫乏,鸡鸭鱼想都别想,过节时有点猪肉吃那就很不错了。中秋时节,青黄不接, 夏季的蔬菜已罢园,冬季菜刚种下,因而只能用罢园残留的葫芦、豇豆炖一锅,或者葫芦豇豆茄子焖一锅,那也就香得我们只顾闷头吃而顾不得说话了。当然,那时候我们还小,并不图肉菜的香,只图八月十五月儿圆,有水果吃,能在月亮坝里嬉戏玩耍;中秋节的节名也不时兴叫,都直接说“过八月十五”了。
快到八月十五了,小伙伴们都很期盼,早早就准备月圆之夜要吃的东西。坡边地头的柿子树上挂着黄澄澄柿子,就爬上树去摘,或者是在长竹竿顶端绑一横枝成为一个钩,瞅准挂柿子的枝丫,搭上去猛用劲一折,就折下一枝再款款滑下,就得到几个完好无损的柿子。刚摘下的柿子很涩无法吃,还得“氽”。砍一些鲜玉米杆截在短截,在坛子里铺一层玉米杆放一层柿子,如此往复地装满一坛,放上七、八天后就去涩甜脆好吃了。还要去树林中捡板栗。板栗树很少,东找西找才能找到,落在草丛中捡完了,也用长竹杆折,折下的带刺苞,就小心翼翼地掰开刺苞取栗子,手指背上刺得血珠乱冒。有时还能摘得一些枣子、山楂等。
八月十五到了,遇到晴朗的夜晚,圆月当空,大地一片月色。每家都在房屋天井沿边置一小方桌或条凳,把柿子、板栗、枣子、山楂等装盘摆在上面,家境好的再摆盘月饼,要先敬月亮菩萨然后才能吃。敬月亮也只是给月亮叩儿个头,说月亮菩萨保佑我怎样怎样就行了,然后就开始吃果子。小孩子图热闹,吃一两个后衣袋里装一些就跑出门找小伙伴们玩。大家聚在一起就交流我有什么什么果子,你有什么什么果子,你给我吃一颗我给你吃一粒,然后就玩游戏,嘴用吟着“排排座,吃果果”,一会儿是“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一会儿又玩踩影子,你踩我的影子我踩你的影子,高兴得不亦乐乎。最后,一群孩子就去摇椿树,找到几棵水杯大长得高的椿树,一边摇着树一边反复吟到:椿芽树,快快长,你长我也长。那时吃得差营养不好,小伙伴们个头长得慢,这“摇椿树”就表达了孩子们希望自已长得快长得高的美好心愿。这天晚上,只要与月亮有关的游戏都要做一做,有关与月亮有关的儿谣民谣都吟一吟,吟得月夜闹翻天。
记忆中的中秋节,虽然生活很清苦,吃的很简但,却充满期盼,充满童趣,充满真切,真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热闹。现在的八月十五,食物很丰富,生活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之下,却感受不到那时月光下的纯真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代 王建
中秋将至。
对家的思念剧增。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的思念愈加强烈。儿时的记忆,不时出现在脑海里。
那是一个缺吃缺喝的年代。平时,哪有肉吃,即使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顶多炒一盘花生米,白豆腐,来盘葱花炒鸡蛋算是格外提升档次了。
每逢中秋节,团圆的日子,日子虽然艰苦些,但是农村人还是很重视的。家家户户忙着自己打月饼。这种月饼虽然不是很美观,但那浓浓的家的味道还是很吸引我们小孩子的。月饼的馅儿是用炒熟的花生米碾碎制成的,用的油也是自己地里种的花生压榨的,所以香的地道。
小时盼着过年过节,现在大了,却越来越怕过年了,也许真的老了。
小时候,在外打工的父亲在中秋节到时,总会赶回来。给我和姊妹们带来外地的特产,甭提那高兴劲,为了一袋榨菜能吵吵半天。而父亲在旁边幸福的笑着,忙活过中秋的酒菜。
炒一盘土豆丝,再来一盘炒鸡蛋,炒香椿,当然是腌制的那种,三个了,父亲说怎么也得四个吧!最后,在母亲埋怨中,把仅有的五只小母鸡杀了一个。我们平常的鸡蛋都是它们下的,所以不是十分值得庆祝的节日,是不会动它们的,它们可是母亲的命根子。
月,圆的像母亲打制的月饼,缓缓升起。父亲搬来一台桌子,把炒好的菜,月饼摆放好。当然,这么隆重的仪式怎么少的了奶奶。当然那是奶奶还在的时候。
奶奶在吃饭前总爱叨叨一番,也不知她说啥!总算完了,我们兄妹几个饿狼一般,分享着快乐。奶奶和父亲喝喝酒,聊聊地里今年的收成。
空中的月亮,又大又圆,照着欢乐洋溢的一家人。
现在,奶奶去了。兄弟姐妹们,出嫁的出嫁,外出打工的打工。如今,父母老了,回去多看看吧!毕竟看一眼少一眼,中秋过一次少一次。
现在回去,奶奶的唠叨转移到父亲的身上。总是说别回来了,路远,注意安全,钱扔在路上了。我知道,从来不撒谎的他们这次撒下了爱的谎言。谁不希望儿女能赔在身边,谁不希望子孙能伴随左右。
没事,多陪陪他们,不容易。不但过节,要平常奥!
今晚想说的太多,因为想家!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87年的,我家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市,小时候的中秋节大多是正是我们那儿的收秋农忙的时候,人们还是比较忙的,抽空在村里的土炉打50斤面左右的月饼,一个是过中秋;再一个当干粮,因为每天在地里面收庄稼还要打场,很忙,所以要预备干粮。
然后中秋节村里肯定有人家杀猪,去买上3斤或者5斤鲜猪肉,再跟来村里卖豆腐的小贩买块豆腐,猪肉炒豆腐;晚上必须包饺子,然后准备各类水果,都洗干净,要三个大盘子,分别装上洗干净的各类水果、月饼放一盘、饺子放一盘,然后把这三个盘子放在院子里提前准备好的案板上(案板下面有凳子),开始供月亮,大约供个半小时左右就开吃啦,先吃饺子后吃水果月饼,我的记忆中大多数时候这一两天会闹肚子,但很有意思!回不去曾经的童年时光!
其他网友回答
八零后的中秋节,做为农村长大的孩子,确实没有多少印象,那个时候,只有过年才是过节,才会有所期盼,而其它的节日几乎都是若有若无的,不像现在这么重视,这么有仪式感。
那时候顶多是买几斤月饼,并且都是青红丝冰糖的,再买几个梨,梨核很大,梨渣特别多,不像现在的梨,脆甜可口。
我不记得是不是包水饺了,那天应该跟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否则我怎么会记不住呢?文人雅士的喝桂花酒赏月赋诗,或者团聚喜庆,跟农村完全是两个天地,两种概念。
月饼吃完了,或者没吃完,天黑了,就睡吧,月亮自亮它的,明天还有那么多的活儿呢。
其他网友回答
八零前的我也来凑下热闹。
儿时的中秋节那要比现在感觉要有趣得多,缺吃少穿的童年最盼的就是过节了。中秋节,刚好在收成之后,农家有了点收入,自然要过得泡火些(四川话,好一些),我们小孩子也跟着享受点消费项目。
当时,小孩子最向往的就是看电影了。
说到看电影,那绝对是70后、80后农村小孩子最记忆深刻的事。农村的娱乐活动是贫乏的,十里八村要放电影的消息,短时间内会传遍每一个角落。
有时候,也有可能是假消息。等到大家紧赶慢赶的来到放映场时,得知是假消息时,大人们通常把传递消息的人骂两句,但也不会太生气,因为这样跑一趟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而小孩子就更不会生气了,没电影看虽然有点遗憾,但是,心里却是快乐得紧。好不容易摆脱枯燥无味而又黑暗的夜晚(那时我们这边农村没电的,放电影是靠发电),孩子们得抓紧时间在没有大人监管的晚上嬉戏一下。
围着场子疯跑、回去的路上摘人家的李子、桃子、地里掏花生等等,一路鸡飞狗跳。大人们也不会阻拦,有时还会加入其中。十里八乡,相识的,不相识的,大家都聊得热火朝天,玩得不亦乐乎。
下次再有看电影的消息,即使明知道可能是假消息,大家还是会兴致勃勃的跑去,看电影成了聚会的一种方式,没有电影,聚会的快乐还是那么多。
有电影的时候,那乐趣就更多了。没电影时来去路上的快乐,在有电影的时候当然会重演一遍,但又多了看电影本身的乐趣。
农村的电影都是露天放的。只要有一块比较大的空地:院坝、较宽的马路上、学校的操场等这些地方都会成为放映场地。
场地里自然是没有座位的。成年人一般不管多远,都会提上家里的凳子。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可不会提——手里有了东西,回去路上的乐趣肯定会减半。
到了场地,随便找块高一点的石头或者是其他东西就当座位,或者跑上高处的院墙、树木,有时也干脆坐地上。还有的人,为了不和人挤,就坐到荧幕的背面,画面是反的也看得津津有味。
当时的电影不是从开头放到结尾的,中间要换片(就是换一卷影带,因为只有一个放映机),这种方式是我最喜欢的。换片的时候,大人们就互相回味一下剧情,猜测一下下面的情节。小孩子们可不管那么多,抓紧时间在场子里打闹一阵。
中秋节的电影却是不存在假消息的。每年中秋节,我们公社(现在已经被撤并了)都会放电影,而且不是露天的,是在公社的大礼堂里。
我家离公社大概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为了不错过看电影,我们一般中秋节的午饭过后就要开始出发。
十岁那年的中秋节中午,家里的中午饭做迟了。我才端上饭碗没吃几口,小伙伴们就在外面催促了。我再没了吃饭的心思,搁下碗就加入了向公社进军的队伍当中。
那时的中秋节,大家都是要停下农活玩一天的。一路走来,都是三三两两玩耍的人。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都会稍微把自己打扮一下。像我们小孩子,家里稍微好一点的会穿上新衣服,就算制不了(是制不是买,当时都是买两块布由土裁缝给缝制)的至少会穿上才洗过的,干干净净的衣服。
那天,小伙伴一路走,一路猜想着今天公社的盛况,会放什么电影。有小伙伴炫耀着裤兜里大人给的今天的零花钱,其实也就是比别人多了一分五分的。这些钱,买了电影票(公社的电影院是要钱的)后一般就所剩无几了,最多也就是买几个“个儿糖”(用糖纸包的硬糖,一厘米见方大小),或者一杯放了糖精的井水。
不过,有小伙伴其实只是一起去凑热闹,进不了场,因为他们家可能支付不起看电影的钱,也就是到电影院外面感受一下,然后买几个”个儿糖“或者喝杯甜的井水。
走到竹山大队(现在称”村“)时,我看到了我至今想起来都心酸的一幕,虽然,当时只是觉得很稀奇。
一家人的三个小孩子在屋后玩耍,两个男孩,一个小女孩。男孩最大的可能十三四岁,小女孩大约6、7岁吧。他们都没穿衣服,赤身露体的在那玩游戏。
那年的中秋已经有些凉意了,我们穿着单衣停下来都有点凉,但他们似乎并不感觉到冷。我们都很好奇,停下来议论起来,不穿衣服在我们小小的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对公社的向往,让我们很快又向前走去。
后来,从大人那里才了解到,这家人非常的穷,小孩子又多,夏、秋两季,他家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没衣服穿的。
今天,想起来,真的觉得有酸酸的感觉。那得是多穷才能让家长不顾及羞耻的让孩子L体,而且还有女孩子。
可是在当时,这却是我们奔向电影院路上的一个快乐的插曲,谈论的内容丰富了一些。
到了电影院,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大家约定了电影散场时集合的地点后,就分散开来,各自去买电影票或者做其他事。
为什么不一起行动呢?
前面我说了,可能有人并看不起电影。在那个不富裕在年代,小孩子们心里其实也有数,各自散开,谁也不知道谁究竟看没看电影。反正散场后回家,谁都能讲得精精有味,也许有人并没看,只是在墙外听了声音,再在散场时听其他人讲解的。
当然,我们有时也心中有数,谁看了,谁没看,但大家都不会点破。回来的路上,所有人都高声评论电影的情节,争得热火朝天,感觉谁都看过的一样。
回到家里时,通常已经是晚上了。那天,我是进去看了电影的,但没用钱(用钱的话,我是看不起的),因为我叔的一个朋友在放电影,他从侧门把我带进去的。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了电影的我非常兴奋,回家后还沉浸在激动当中,晚饭也没吃就睡了。
半夜时,突然被饿醒了,还好,家里还有晚上剩下的稀饭,妈妈起来热了一下,我端起来一口就喝下去了。
真的是一口喝下去的,二十多年了,当时那种饿急了的样子都还在我的脑海中。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中秋节的样子,当时和现在都感觉充满了乐趣。但现在的乐趣中却包含着丝丝的酸痛,童年的生活真的太苦了,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有更丰富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