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什么能够击败清军 袁崇焕打仗厉害吗

网友提问:

袁崇焕对满清的战绩是真的还是吹牛?

优质回答:

大部分是吹牛!

一,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守城表现算合格,但其他方面就太不能入眼。且不提觉华岛的指挥权归属,但至少右屯遗落了三十万石的粮草!

我们知道的,接替柳河之败(责任人孙承宗)

而上台擦屁股的高第,因山海关空虚(被孙调到锦右去搞偷袭耀州)而把锦右的兵撤回。而袁崇焕袁大吹根据下属“锦右粮草通判”金启倧的呈报,而拒绝撤兵。因此这三十万的粮草也就没有及时搬走,最后被老奴给截获(烂米在明军撤退前焚烧,好米运到海边被截获)。

礼科张惟一题称:。。。。右屯露贮之三十万,火耕水耨之获,粒粒而积之者,动贼众之垂涎,实我兵之膏脂。久奉撤入之命而徒惮抢劫之虚声,辄举而委之奴,可惜也。即不然,而抢粮之说实有其事,散之军,不犹愈于赉之盗乎?

此外,还有“尽撤关外”——高第背黑锅,根本没有的事!

二,宁锦之战

这水更深了!其中还有吊丧议和,阿黄利用议和停战成功麻痹了袁大吹——得已先发兵征讨东江和朝鲜,就是“丁卯之役”。

而袁大吹自以为聪明,利用东江和朝鲜拖延后金——在锦右筑城,同时敷衍朝廷——出兵协同东江。结果,等阿黄派阿敏东征达成初步目标,回头就来锦右强拆。

猿粪不会告诉你,袁大吹被阿黄完全给打懵了:先是关外精兵被分为两截,还有“锦必失”,最后还上奏皇帝“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甚至还要调动天下兵马。

要知道,战前袁牛皮吹得大,屯田之法——奴不降则必为臣擒,一筑锦州——战者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

宁锦之战后,搞得满朝议弃锦州。自然袁大吹也就因“暮气难鼓”和“议款一节所误不小”而滚蛋!而申请“移荫”给袁大吹的阉党霍维华,被斥责“不谐体事”——天启皇帝看在袁大吹守疆多年的份上没过多追究让袁大吹体面滚蛋了,你霍维华还来找事!

三,京城之战

九千破十万,猿粪的牛皮笑话!满清入关时才差不多十万。崇祯二年,蒙汉八旗都没有,哪来的十万!

袁的牛皮太多,篇幅有限。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说法版本太多,但史书记载袁有几个事件若是真实发生过,他被崇祯处死就不冤:

一,未官至总兵时,许诺崇祯皇帝五年内克辽,收复失地,但袁至死也未兑现承诺,属信口开河,欺君罔上。

二,利用尚方宝剑越级诱杀兵部直属总兵毛文龙。毛文龙虽军衔没袁崇焕大,但毛文龙为政府兵部直属守将,守地是战略要地,战略物资均由中央政府真接供应,不受制不隶属于袁崇焕的蓟辽总督,毛文龙与袁崇焕只是战略支援,配合作战,无论毛文龙有何嫌疑,失职只要没起兵造反,袁没权力对毛文龙作出任何处罚,因为两人都是朝庭命官,对皇帝负责,处罚权在皇帝与兵部。袁杀毛文龙的理由也是莫须有,无实际罪证,事后也没处理好毛文龙旧部官兵,导致兵变丢失战略要地。

三,在丢失毛文龙守地以后,无牵制后金力量存在,解除后顾之忧的皇太极带十万八旗兵,绕道内蒙古奔袭北京,袁崇焕防地喜峰口失守,皇太极直逼北京袁奉命回防北京,但迟于皇太极到达北京城下,两军对峙,在没退敌的情况下,要求入城修整。被皇帝收监关押后,才在狱中给部将祖大寿写手令增兵作战退后金围城之兵。

种种迹象分析,袁崇焕违反常理,几次失误都属大忌,而且失误后果有联系性,其目的应该是通敌挟兵自重。崇祯在关押袁半年以后将袁崇焕以极刑处死,崇祯皇帝在这么长时间深思熟律之后作这个决定,边关前线将领涉及政权安危,轻易不会更换,一定是有实际罪证,所以袁该死,辽东形势在其任上没有好转,领地萎缩,后金日益强大。最后明军退守至山海关。关外领土全被后金控制。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从天启六年任辽东巡抚到崇祯二年底,事实上是做了三年多的辽东王——“关内关外之事尽付袁崇焕便宜行事”,这是天启帝的明旨。辽东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就是辽东。这三年,在辽东界面上,拔拉来算计去,把历史书抠烂了,除了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之外,也就是历史上实打实的“宁锦之战”而已。

宁锦之战到底是怎么个过程和战果呢?

第一,打造宁锦防线。袁崇焕获得主持山海关内外事宜的全权之后,继续沿用宁远大捷时所采用的以守代攻、渐次收复的政策,大力修建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堡三处城池,打造出关外一条以宁这、锦州为重点的宁锦防线。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一面谴使与袁崇焕议和,一面派阿敏出兵东征朝鲜。结果,因为驻守朝鲜的明将毛文龙谎报军情,导致偷袭盛京的明军遭受严重损失,伤亡七千余人(凭此一条毛文龙该死)。当年五月,皇太极从朝鲜班师回到盛京,听说袁崇焕再造宁锦防线后,当即决定出兵宁锦,是要把防线捣毁在萌芽状态。

第二,宁锦之战25天,重创皇太极。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初六,皇太极亲率5万后金军分三路直扑锦州城。三路大军先后攻占大小凌河、右屯卫等城堡,于锦州城下会师,发起总攻。虽然守卫锦州城的明军只有3万余人,但守将总兵官赵率教等人依循宁远之战时的决窍,使用红衣大炮等火器对后金军进行还击,任皇太极使用任何诱敌出城的手段,也坚守不出。皇太极后金军伤亡惨重,只得放弃锦州,转攻宁远。结果宁远守将袁崇焕、祖大寿等一干名将,且满桂自山海关领兵1万驰援,皇太极再次偿到了失败的滋味。六月初五,皇太极终于承认作战失败,撤回盛京。

第三,如何评价宁锦之战?意义大于战果。六月初六,袁崇焕顾不上换下战袍,火速上书朝廷——《锦州报捷疏》。在此奏疏中,袁崇焕详细地讲述了宁锦之战的过程,同时一再强调此役之胜的原因在于皇上天威,三军用命,甚至捎带着恭维了魏忠贤一番。~~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25天的激战,宁远与锦州以全胜而结局。后金军没越过雷池一步,这对于已是强弩之末的明朝来说,无异于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对皇太极的打击却十分沉重——他没想到自己嗣位之后对明朝的第一战,竟与其父努尔哈赤的最后一战殊途同归。此战之后,形成了明朝与后金在辽西战场上的对峙疆持局面。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八旗和蒙古联军直扑北京……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将领中的知名度,估计能排在第一位,这可能得归功于清朝官方对他的肯定乃至追捧吧。

其实细读明史,袁崇焕绝对够不上一流的名将。其二,袁崇焕死后,明朝有几位猛人都曾建立赫赫功勋,可以说明朝完全有多次翻牌的机会。

袁崇焕的功过是非有太多的吐槽,我就聊点“题外话”吧。

袁崇焕之所以受人瞩目,主要还是因为,许多人认为他影响了明朝一个朝代的存亡。但是事实上,他不能和岳飞相比,岳飞的军队攻城掠地,拓疆千里,大有收复北宋故土,甚至直捣黄龙之势。而袁崇焕只是防守,并没有收复多少失地。而他的老师——孙承宗,倒是打造宁锦防线的原创者,而且退敌数百里。但是朝廷里面那些言官,打仗虽然不行,搞陷害、弹劾倒是相当高明。

崇祯四年(袁崇焕在一年前已被处死),因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清军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十月,祖大寿投降,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之后,于崇祯十一年清军攻破高阳之时,战死殉国。

如果说一个孙承宗得不到合理的使用,还能说得过去,卢象升也有同样的境遇,卢象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猛人,几乎差点就歼灭的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要不是后金军南下劫掠,崇祯调他守卫京师,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但是卢象升这样的人,必然会受到排挤,越是无能的人,越是暗地里跟他作对,皇帝如果不能合理的安排工作,派在一起跟他工作的,都是貌合神离各打自己小算盘的人,结局就必然是个悲剧,卢象升人生的最后就是他一个人悲壮的战死,太监高起潜拥兵不救……!

而孙传庭更是一个悲剧英雄,他也曾经叱咤风云,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就是他活捉了闯王高迎祥。

但是他也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的命运。一方面,崇祯不但是个多疑的人,而且军事上总是不能合理判断形势,不该撤军的时候撤军,不该进攻的时候进攻。

另一方面,明朝的腐败那是触目惊心的,有些人只喜欢骂满清,什么误我中华三百年。其实明朝末年的境况也是一样的,当兵的不愿意为国家出力,逃兵算是好的,更有一些人抢劫老百姓,把掩埋了的士兵的尸体挖出来当成战利品去领赏。那些朝中有人的土豪乡绅,巧立名目对土地甚至军田大肆侵占,还想尽办法偷税漏税。

崇祯皇帝总觉得自己是个好皇帝,可他对于腐败似乎没有一点办法。这也是他的悲剧,因为他不可能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从小到大就学了几本四书五经,管商申韩这些治世经典他是没机会看到的,国家要治理好,只靠智力是不行的。

话题虽然扯的远了点,但是我只想告诉大家,不要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太多的牵扯到某一个人的身上,尤其是袁崇焕这样的一个并不算太出色的将领!

其他网友回答

一次都没有赢过,领着十几万大军守城斩首200,这个战绩还要吹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