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康熙皇帝为何要将9万多领土,割让给了北方的沙俄?
优质回答:
割让土地就是丧权辱国,康熙是清朝的一代明君,糊涂了吗,我们都知道清朝后期慈禧太后为片刻的安宁,签下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怎么会签出一份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康熙为什么要割让9万多领土给沙俄呢?
对于《尼布楚条约》,争议很大,有人说它是平等条约,也有人说它是不平等条约,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尼布不楚条约》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在康熙亲政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清朝国内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东北边境事务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两次雅克萨战争,大清帝国打败了沙皇俄国,这时沙俄不得不派人跟清朝谈判。康熙派索额图,佟国纲等人与俄方代表戈洛文,于1689年9月7日在尼布楚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也就是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线。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而东北的大兴安岭以北到库页岛,北方的外蒙古,外蒙古以北到贝加尔湖,这些大片的领土都归沙俄所有。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虽然给大清王朝换来了长达170年的和平与安宁,但是大量领土的割让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千古的遗憾!难道还能说这是平等条约吗?
康熙帝的目光过于短浅,没有长期的战略眼光,急于签约,以便对付西北的准蒙古准噶尔部落。同时各种分裂势力气焰非常嚣张,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而对沙俄的蛮横,贪婪,毫无底线,一再退让。吃亏是必然的了。另一方面,在清朝官员的眼里,包括康熙帝,认为能耕种的土地才是最好的,而对北面这片极寒的土地,不太在乎,失去也不也不心痛。有这种心理作用,在被沙 俄气势所震慑。再加上语言的不通,两个外国传教士翻译把话题往签协议上领引,促进了条约签订的进程。
其他网友回答
重新认识《尼布楚条约》:
我们一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对于清中期以前中国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则缺乏完整的认识,今天小编就来重新认识一下康熙年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该条约,几百年来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是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开始,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背景与近代中国与列强所签之不平等条约并不一样,《尼布楚条约》是在中国取得完全胜利的情况下所签订的,但是内容却是对俄国有利的,因而让人不免想起中法战争时,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但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当时,康熙皇帝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当时寄希望于《尼布楚条约》能够给清朝带来永久的和平,但是实际上事与愿违,沙俄一步步进逼,最终在19世纪中后期占领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量领土。
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清朝不仅主动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大片领土,而且事实上承认了沙俄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占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的边疆稳定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康熙皇帝当时缺乏对中国周边安全和世界局势的清晰认知,因而允准了这样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对中俄东段领土进行了确认,但是却没有规定中俄中段边界,因此在雍正朝时期,中俄两国又相继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中国政府彻底放弃了贝加尔湖以南的领土。
康雍两朝对中国北方领土的放弃对后来中国北部边境威胁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当然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初衷也许是基于前朝羁糜政策的考量,他们所处的时代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康熙皇帝的形象虽然高大,但实际上他也有许多无法克服的个人和时代局限性。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说的是: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先打个预防针,说不平等条约的该回去学学初中历史了
首先当时的远东属于未开发地区,冻土层一片,从当时的角度看,这些地方没有新疆西藏蒙古那么险要,也没有中原经济发达,所以放弃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既然还没开发,就印证了尼布楚条约的实质——沙俄和清朝瓜分远东,划分真正意义上的国土,沙俄也被迫承认了外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清朝领土,而当时内部尚未平定,清朝也需要一个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所以清朝是有一些让步的,如果是乾隆时期,这就不好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除了割让土地外,还有更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清军大获全胜,俄国残兵困于城内乞降之际,康熙皇帝不但释放了所有俘虏,还允许他们持枪械和来历不明的财产归去,临走还给发了口粮。这是想用儒家的“仁爱”思想感化毛熊???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而且,当时清军的战斗力,在清初长期实战的锻炼下,八旗子弟的勇猛程度跟入关前比没有退步还有不少长进,火器也进行了更新和升级(清朝军队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种冷兵器的大刀长矛)。战法已非常接近现代,武器威力绝不逊于俄方。
当地民众盼望“我大清”出兵,已有半个世纪。民众助战者甚众,蒙古骑兵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清的自卫反击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不胜的理由。然而,清朝在胜利之时也比较心虚,因为,康熙初年,边疆纷争和内乱不断,在战事不断的情况下,还要减税负,劝农桑,搞国内维稳,压力很大。到了康熙中期,当时清王朝已经平定祸乱了小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东南沿海的“反清复明”势力也基本肃清,此时,国家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的避免战事,能不打就不打,尽量保存国家实力。但是,对清朝最具威胁的还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个部落——准噶尔部,一直不消停,是大清国的心头大患。
其最著名的大汗就是噶尔丹,也是沙俄的好基友。毕竟国际关系上有个俗话,叫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此时,大清西北边疆噶尔丹和沙俄不断蚕食清朝的领土。沙俄想利用噶尔丹实现其侵略我国西北地区的野心,而噶尔丹则想利用沙俄力量来牵制清政府,实现其一统蒙古的政治图谋,这就是双方互相接近、进而勾结的共同政治基础。但因为西北有噶尔丹叛乱,政府需要尽量保持东北边疆的稳定,而且还要继续消耗大力人力、物力、财力监视汉人,搞国内“维稳”。这一局势下,康熙帝同意议和。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此条约让把2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拱手让给了沙俄。但是康熙作为一代明君,打了胜仗还割让土地这不是傻吗?康熙皇帝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考量。他想用这24万平方公里换取更多的土地。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噶尔丹那里。
噶尔丹有多少土地?将近三百万。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拿了好处便信守了承诺(毕竟他们也见识了大清国的军事实力),所以对西北的噶尔丹,采取了口头上支持,行动上敷衍的政策,并把与噶尔丹私交甚笃的俄罗斯驻西伯利亚总督戈洛文被调走,俄罗斯边境的各个关卡都得到了不允许向噶尔丹输送给养军火的命令。
没有了沙俄的牵制和支持,噶尔丹实力大减,康熙两次亲征噶尔丹均大获全胜。战后噶尔丹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一带。清朝用了几十年,三任皇帝,在乾隆时期终于灭亡了准噶尔汗国,将新疆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构建了稳定的统治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较晚,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20世纪初,国家面临灭亡,被列强肢解的危急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普遍没有明确的民族主义,也没有国际领土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国家的概念,包括中国这个词,虽然很早出现,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并未出现当今的含义。
因此,当时的大清国皇帝,并不认为国家和领土是全体人民的,而是当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家产,比如,清末慈禧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所以,家产的增加或者减少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在外征战之时,这个家产被别的民族给占有了,那么无论增减都没有意义,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领土,而是维稳,保持自己民族和家族的持续统治。
不过,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也有相对积极的意义,沙俄作为横跨亚欧两洲,崛起中的大国,在欧亚大陆上所向披靡的彼得大帝出兵攻打中国,却被中国军队杀得丢盔弃甲(和谈是俄方主动提出的),这一战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帝国的威力,起码后面的一个半世纪沙俄还是比较安静。直到鸦片战后,加入了蚕食中国版图的大军,而且还是主力军,运用各种手段吞噬了我们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自此,中国彻底丧失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出海口。现在吉林省东部,面对日本海只隔着一个山头,但却没有出海口,非常的憋屈。
如果审核不通过请告知原因,一些粉丝上万的作者赤裸裸的抄袭(连标点和配图都一字不差的粘贴复制)倒是发文章畅通无阻,每天涨粉无数,本人举报过数次,平台均是答非所问,难道平台没有查重系统?本人从不通过献媚吸粉,三观正,老老实实坚持原创,连头像都用的是自己真实照片,为何被处处为难,平台何以取信于受众?
其他网友回答
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跨过高加索山脉和外兴安岭的俄罗斯开始成为了大清国在西部最大的威胁。
此时,大清国的圣主康熙皇帝还在为如何打下大明最后一个割据地台湾而日夜难眠,因裁撤三藩而引起的平西王吴三桂叛乱也还未平息。只有完成了这两件大事,康熙皇帝才能够集中精力打击羽翼尚未丰满的厄鲁特蒙古的葛尔丹部。而如果想剿灭葛尔丹则至少要保证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因此,当远在黑龙江流域的俄罗斯人进入大清国疆域悄然建起阿尔巴津城堡(雅克萨)的时候,康熙皇帝并没有加以理会。
1681(清圣祖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息。
1683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收复台湾。
而此时,俄罗斯人的阿尔巴津城堡已经在黑龙江流域矗立17年了。
完成平台大业的康熙立即开始了对阿尔巴津的收复准备工作,1683年9月,大清朝派员发出外交照会要求越境的沙俄军队退出大清国土。但沙俄军队不仅没有理睬反而窜至瑷珲城进行烧杀劫掠,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命出击将沙俄军队击败,并将沙俄军队在黑龙江下游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但未能攻克有重兵把守的雅克萨城堡。
1685(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年,康熙皇帝率黑龙江水师御驾亲征督战。派出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彭春领副都统萨布素、宁古塔将军巴海率大军15000人及红衣大炮200门围攻雅克萨。很快取得了胜利,彭春毁城后班师回朝。沙俄军队不久后又返回雅克萨重建城堡,1687年清军取得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1689(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年,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分了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
《尼布楚条约》以后,为了给大清剿灭厄鲁特蒙古葛尔丹部族势力扫清障碍,康熙皇帝又先后通过派出军队驻扎和割让部分土地9.3万平方公里的办法,换取了俄罗斯在这一战事上保持中立。1697(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年3月,康熙皇帝亲率大军剿灭了厄鲁特蒙古葛尔丹部族,平定了漠北蒙古叛乱。实现了康熙皇帝一统江山的盛世伟业。
后世人对《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及割让土地换取俄罗斯中立的做法,始终充满争议,更是对放弃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和西伯利亚耿耿于怀。其实,通过翻阅历史我们可以明白的一个真相,大清国从来没有对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和西伯利亚拥有过实际控制权,这片区域始终是在蒙古控制范围之内。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得俄罗斯和大清疆域界限第一次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后来,康熙皇帝划给俄罗斯9.3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有些得不偿失。但是从当时的时局来看,如果不能争取到俄罗斯的中立,康熙皇帝则不能迅速评定漠北蒙古叛乱、剿灭葛尔丹部族。如果葛尔丹一旦达到统一蒙古条件之后,将给大清国增加一个劲敌。国家统一、四海平定这一愿望将不可能在康熙时代实现,自然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康乾盛世”了。
历史有故事,我来告诉你。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感谢您的阅读;原创不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