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走了
《董乡文学》杂志选稿平台第1625期
轻轻的我走了 
作者:牟海静

因为诗之缘,我对徐志摩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崇拜。《再别康桥》我出口便诵,《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我烂熟于心;《雪花的快乐》也表达着我的快乐,《我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也传达着我的迷惘。我喜欢徐志摩的一些诗歌,也了解了他的生活。

徐志摩出身望族,其父徐申如是浙江海宁县硖山镇巨富,是有名的银行家。作为徐家的长孙独子,徐志摩从小过惯了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生活。1915年,十八岁的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张幼仪娶进了门。面对这个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新娘,徐志摩婚前没有爱情,婚后也没有。我想,也许他压根就不想和张幼仪培养爱情。从他看到张幼仪照片时嘴角向下一耷拉,甩出一句“乡下土包子”,到结婚三年了夫妻相处还不到四个月,再到让张幼仪打掉第二胎,最后到在张幼仪刚生产后最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徐志摩对张幼仪哪有一丁点儿爱?就连遮人耳目的举动也没有啊!可怜比徐志摩小三四岁的张幼仪,无论她多么贤淑稳重、端庄善良,多么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徐志摩都不正眼瞧她。其实,张幼仪的出身也很好,祖父是清朝知县,父亲是当时上海宝山县的巨富,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一般人看来,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是门当户对。可是,徐志摩曾先后就读于国内外六所大学,接受了很多新事物新思想。他追求恋爱自由,却被迫接受包办的婚姻,对这桩婚事很无奈。“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人生许多时候都是这样。许多人都是这样。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什么身份、地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无奈,对婚姻的双方来说都是不幸的。从开始到结束都不幸。


作为江南才子,徐志摩追求着事业的成功;作为浪漫情郎,徐志摩追求着真挚的爱情。理想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他在这色彩斑澜里狂奔,不顾一切。子承父业。按照父亲的意愿,1918年8月徐志摩到美国留学两年,读经济系。1920年10月,他到了英国伦敦,约两个月后结识了林徽因。当时林徽因和父亲在英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分。徐志摩被林徽因的美貌和才华所倾倒,于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向一个十六的妙龄少女发起了爱情攻势。林徽因开始惶恐失措,后来经受不住徐志摩那丘比特神箭的威力,终于接受了他。约半年的亲密往来,徐志摩可谓心醉神迷。这个阶段,徐志摩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写新诗。兴趣的转变和爱情的力量为这位天生情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徐志摩诗兴大发,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林徽因的聪明不止表现在她的才学,还表现在她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她并不想介入别人的婚姻。1921年10月,她不辞而别,随父回国,逃离了徐志摩。约一年后,当徐志摩痛痛快快地离了婚,高高兴兴地回了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确定了恋爱关系。林家与梁家是世交,两家的文化背景相似,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小无猜,是天生的一对。然而,徐志摩不顾恩师梁启超的劝导,抛出“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海公园里谈情说爱,徐志摩不止一次地找了来。后来面对门上“情人不愿受干扰”的纸条,只得怏怏而去,狼狈相可想而知。1924年四五月份,泰戈尔访华给了徐志摩和林徽音接触的机会。一起接待进出会场,一起演出泰戈尔的英文戏剧,并分别担任剧中男女主角,徐志摩又抓紧时机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一去就是三年。徐志摩只好作罢。就连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辞世,也是为了赴京赶上当晚林徽因的一场关于建筑学的报告。兴趣的转移也许不是坏事,它决定着将来从业的走向。徐志摩留学期间,由经济学转到文学,中国近代便出了一位出色的诗人,“新月诗派”得以在中国兴起并发展。感情上的事本来就说不明白。徐志摩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他追求自己的真爱大胆、热烈、执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真是穷追不舍,人家都甩了他了,他还在追,追,追,这叫不知趣,还是叫不自尊?逼得我说别人的坏话,就像赶鸭子上架。可是,到了万不得一,也得“上”!“徐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最好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


当你即将失去一次机会的时候,另一次机会常常正向你悄悄走来。陆小曼生性聪慧,加之勤奋,十六七岁时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学生时代,大家都称她为“皇后”。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与陆小曼初识。当时,陆小曼已成为北京名媛,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语)。一面之后,徐志摩就找机会接近陆小曼。陆小曼的倩影印在徐志摩的心里就像当年康河的柔波缓缓渗入诗人的心灵。留下了美好的诗句“那时我凭借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可陆小曼已是一位有夫之妇。他俩的恋爱自然闹得满城风雨。当两人冲破层层阻碍终于走到一起时,徐志摩的期望也没有达到。徐志摩希望在衣食上能得到陆小曼的照顾。然而不可能。陆小曼喜欢社交,喜欢看戏捧角,是上海上流社会中的名人,她的主要心思根本不在家里。张幼仪是个持家能手,徐志摩不要;他娶了自己追求的人,她却不喜欢持家。更何况,陆小曼是个至死都不知道赚钱不易而花钱极为大手的漂亮女人。当时鲁迅先生的月收入四百元,还算不低的。徐志摩同时在四所大学任教,加上稿费每月有千元的收入都不够陆小曼花的。需要一提的是,陆小曼因病、因演艺圈的人推荐吸食鸦片成瘾。夫妻间吵架是常有的事。当徐志摩被陆小曼“呼”回来,他多么渴望妻子下楼迎接他啊!可是他刚到楼梯口就嗅到一股烟味儿。进了门,妻子的烟枪就甩过来,砸伤了额头,砸碎了眼镜,砸疼了心!两天后,徐志摩就因飞机失事猝然长逝。年仅三十六岁。徐志摩与陆小曼拥有了不被众人祝福的婚姻,连梁启超的证婚词都说得毫不客气。“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照理讲,婚后生活应过得比过去甜蜜而幸福,实则不然,结婚成了爱情的坟墓。……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这是陆小曼对日渐熟悉的郁达夫之妻王映霞诉说的心语。离婚再婚主要是两人性格造成的。再婚后仍不得幸福,两人就得好好反思一下原因了。遗憾的是,一人还没等反思就先行辞世,另一人等到一方已逝再反思也迟了。


我个人认为,徐志摩英年早逝固然令人婉惜(如果他长寿的话,凭他的才华,他会给后人留下更多精神财富。),倘若换个角度来思考,对他自己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如果他活下去,他和陆小曼应该是过不下去的,婚姻面临又一次危机。他对林徽因一直念念不忘,但林徽因又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徐志摩岂不是白白地受折磨?如果不是他飞机失事,陆小曼怎会那么快就醒悟?如果不是他飞机失事,林徽因怎会把“济南号”上的一块木板挂在卧室的墙上,直到她离开人世?再者,他的早逝对成就他“诗人”的美称是不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文天祥在写下光耀千古的《过零丁洋》后若接着死去,他便是可以永生的。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生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一路上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因没死成,文天祥才被迫抵达元大都燕京,有了诱降和囚禁之事。文天祥若“及时”死去,不但保全了名节,而且可以免受不少苦楚。他就义迟了五年,仍保住了名节,然,这五年中所受的利诱却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倘若立场稍一动摇,后果便可想而知了。丞相死节,妇孺皆知。不少诗人之死知之者未必众。且不说外国近代早逝的著名诗人,也不说中国古代其他原因辞世的诗人,单是中国现当代自杀的几位诗人就引人注目、令人发指。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二十五岁。究其原因,千人千看法。朱大可先生在文章《先知之门》中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试想,形而上学的议论也罢,说他精神崩溃也罢,如果不是海子英年早逝,会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他?顾城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血染新西兰激流岛上自己的住所,然后上吊自尽,年仅三十七岁。不管是因一个追逐利益的女人伤害了他,是因他诗歌创作上的失落,还是因他的极端个人主义,总之,他去了。对于这样一个宣称爱全人类却连自己的儿子都要寄养在他人家里的人,他爱谁呢?然而,他自杀后仍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七零后诗人余地虽有一定的成绩,但绝对算不上著名。他在家中用菜刀割断颈上动脉和食管而亡。年仅三十岁。仅仅是因为生活的重压。他的妻子被查出患有肺癌,他的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因为心脏问题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他是一个仅靠稿费生活的人。他的死又炸了文学界。人固有一死。什么时候死,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死,便使得“死”有了不同的意义。徐志摩的死既没有文天祥的死那样的背景,也不是诗人般的自杀。每当想到他的死,我总是以光的速度联想到他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他没有作别天上的云彩,或者说他根本没想作别,即便是想,也没来得及。他心里正装满了陆小曼的荒废光阴和林徽因的精彩报告。这位情种诗人的死到底还是与女人相关啊!我不是哲学家,关于生死的论调我阐述不了列夫托尔斯泰那么深刻,也表达不了周国平那么深入浅出。我只是在心里反复地念着:徐志摩就这样走了?徐志摩就这样走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牟海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博兴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有诗歌、散文等400余篇获奖或发表,出版诗集《支点》《中国青年诗人十一家》(诗合集)。获第九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全国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参加山东省文学院第十七届青年作家(诗歌)高研班。

牟海静文集
(13)舞动生命的歌
(12)(疫情防治专题)我在纸上抗病毒(组诗)
(11)黑夜的河流(组诗)
(10)荠菜情愫(报刊登载)
(9)与书相伴(报刊登载)

(8)又到一年麦收时(报刊登载)
(7)乡情美文——小市场上的生意经
(6)乡情美文——轻轻的我走了
(5)乡情美文——朋友,别怕!
(4)乡韵清吟——蒲公英(外二首)(报刊登载)
(3)牟海静诗四首(报刊登载)
(2)晚风送来你的声音
(1)那种鱼香(报刊登载)
 征稿启事

“乡韵乡情”公众平台是《董乡文化》《董乡文学》选稿平台,由博兴县作家协会主办。平台宗旨: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希望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时请直接粘贴文本,并附有一百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作者的照片、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照片请用附件发送。本平台提倡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删除,并在三个月内不发表该作者的文章。投稿邮箱:xiangyunxiangqing@163.com主编微信:csq456csq文学顾问:曹宝东  张基地  王鸣亮  赵乐明  周相尊主   编:初绍庆副主编:周维东

轻轻的我走了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