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历史上,曹叡去世时,托孤给谁才能避免司马懿后来掌权?
优质回答: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如果你是魏明帝曹叡你托孤大臣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是忠心,这点大家都能明白,也是因为这点大家认为魏明帝曹叡所托非人。
可是第二点大家难道就不考虑么,那就是能力
托孤大臣,特别是魏明帝死时,他的继承人曹芳年仅8岁,外有敌国吴,蜀,内有首鼠两端的地方带兵大员,国家处在这种情况下,托孤大臣的能力,能不能稳住朝政,能不能镇得住吴,蜀,这是必须考虑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丕留给曹叡的托孤大臣仅有司马懿硕果仅存,再加上他能力出众,功勋卓著,做辅政大臣原本就是不二人选。况且曹丕,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从没有表现出不忠的地方,当然也不敢表现出不忠的地方。
图片有点乱入感,其实我感觉嘉庆皇帝的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司马懿也不是一出生就脑袋上印着奸臣两个字
曹叡最开始的安排是让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但是这一方案随即被推翻,有人认为原因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的谗言导致的。
两人久专权宠,与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害怕魏明帝死后遭到清算,于是劝说魏明帝改立曹爽为大将军,招回远征辽东公孙康的太尉司马懿一起辅政。曹肇等人坚决反对,但魏明帝最终听从了刘放、孙资的建议,免去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官职。
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这几个人的资历我们会发现,用他们辅政确实是强人所难。以燕王曹宇为例,他在魏明帝一朝的政治表现很简单
魏明帝曹叡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即位后,宠幸曹宇,赐予王位。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燕王。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征曹宇入朝仕官。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宇回邺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诏回京都。
就是这样纯粹简单,实际上以曹魏防备近枝宗王的政治传统,燕王接触到核心权利特别是军务的可能性极小,再加上燕王野心极小,为了自保主动回避,所以他基本没有治军治民的经验。曹叡认命他为首辅大臣他连连推辞,恐怕也真是知道自己有心无力。虽然有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进谗言,但是自己的这位小叔叔确实能力资历不行,其实曹叡心理是有数的,其实他也在摇摆不定,曹叡是什么人,这样重要的人事任命,岂是你几句谗言就能改变的。
咱们再来看一下曹爽在明帝朝的表现,
曹爽自少出入宫中,与曹叡交情甚好。
曹叡继位后,任命他为散骑待郎,后迁任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再转任武卫将军,特别受到宠爱。
太和五年(231年),曹真逝世,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曹爽因为是远枝宗室曹叡对他的防备要放松得多,因此他凭借明帝的喜爱可以在军中朝中任要职,可以说是得到一定锻炼的。
再来看看大佬司马懿的
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伐魏。司马懿击退了孙权,斩首千余级。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蜀将孟达降魏时,魏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曹叡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联合蜀国反叛,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诸葛亮北伐 太和三年(229年),蜀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魏明帝曹叡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魏国,曹叡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防御蜀军。结果司马懿大胜蜀军;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
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司马懿帅军征讨,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
是不是感觉特别长,其实就是这样,司马懿在明帝朝的功劳是其他人比不了的 。可以说指挥了明帝朝所有大战。在军中的威望是其他任何大臣都比不了的。其实用他辅政是最正常不过了,不用他其实就是猜忌了。
而曹芳即位之初,曹爽也知道自己资历没法与司马懿比,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感觉这小伙不错,因为人家毕竟是天子一家人对他也特别礼让。两人交恶是后来的事。
除了司马懿和曹爽,朝廷中还有一人拥有大权,那就是曹叡留下的皇后郭氏,后来的郭太后,三人可以说是互相牵制,守护处在中心位置的小皇帝曹芳,不要说让别的谁谁辅政合适,这个辅政班底原本就是合适有效的。
如果曹爽能够好好读一读《霍光传》,保持着初期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的态度,不胡折腾,司马懿原本没有机会,也会如愿进入曹魏的名臣传,彪炳史册。
可是曹爽按捺不住自己躁动的灵魂,总想爽一下,一意伐蜀,果然失败,弄得怨声载道,国库空虚,又谋求擅权,居然软禁自己的天然盟友郭太后。可以说,废黜曹爽在当时绝对是深得民心,士心的大好事,与高平陵事件的剑拔弩张相比,废黜宗室首辅大臣爽哥在当时的朝野竟然没有引起多大动荡,这本身就说明了曹爽玩的太过火了。
最后一个就是年龄了
司马懿再次辅政时已经60多岁了,按照当时人的平均年龄来说,再考虑到司马懿长期生活在军中,他应该早就死在高平陵事件之前了,因此说曹叡的安排是很合适的。只是没想到,司马懿这么能活,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了。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脑洞可以大一点,要真正防止曹魏权柄下移,要镇得住群臣,曹叡最好的选择是大胆创新,突破思维定式,立燕王曹宇为皇太叔,让他继位,当然这违反了宗法传承制度。所谓国赖长君,历史说不定会改写。
其他网友回答
只要别托孤给司马懿其实就可以避免司马懿掌权了,其实曹睿在钦定的辅政大臣的时候原来是没有司马懿的,后来受到刘放、孙资挑拨,加上曹睿可能确实是病糊涂了,才启用司马懿辅政的。
原来曹睿计划是用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及秦朗5人一同辅政,这样其实是最保险的,不仅人数多,相互之间制衡,并且5位大臣全部都是曹氏宗亲(秦朗为曹操养子),也许这5位大臣加起来才华比不了1个司马懿,但是至少也不会太差吧,除了曹爽,其他四位还都算是优秀或者合格的人才。
曹宇,最为年长,为曹操之子,老陈干练性情恭顺温和(影视剧《大军事司马懿》给他黑成了傻子)。
夏侯献,为夏侯霸之子,刚毅勇武,颇有其祖父夏侯渊之风;
曹肇,魏之肱骨曹休之子,擅文不擅武,魏晋玄学领袖;
秦朗,曹操养子,为人谨慎低调,武功出众,曹睿时期征讨鲜卑,屡历战功。
其中曹宇和秦朗辈分很高,又都是低调务实的人,定能镇住朝局,可能也正是低调,才被人穿了空子,罢免了辅政大权。
只可惜,曹睿最后留了一个草包曹爽来制衡司马懿,确实是晕了,看来曹家确实骨子里提防自己家的人,担心曹宇等人篡夺大魏宝座。
其他网友回答
你这么玩,我只好拖给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