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官集团和明朝文官集团 明朝文官集团本质

网友提问:

历史上清承明制,为什么清朝却没有出现像明朝一样强势的文官集团?

优质回答:

“清承明制”只是一种概说,而不是细节上的、精神内涵的继承。比如明朝对唐宋元都有继承,法律方面继承了唐宋、治理方面继承元朝,但你能说明朝和唐宋元都必然一样吗?

正如昨天我在“相比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的大退步吗”这个问题中提到的,宋明清都是“文官治理天下”,皇权与儒家共掌政权,宋朝虽然共享但儒家有时候会和皇帝一起玩耍;明朝起初是站着、然后坐着;清朝即使到国亡就没坐着过。

总体上两大原因,清朝文官集团无法强势。

(1)皇帝控制了军权,文官集团都老实:控制军权就是控制一切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相当长时间内重视对武力(特别是对汉八旗的百年倚重)地控制;之后,又利用汉臣的儒家心理(忠君)和个人利益以及工作矛盾逐步分化,因此即使到清朝灭亡前,清朝都在一定地程度上控制着军权。

特别是,白莲教大起义、太平天国大起义,清朝两次重用汉族地方士绅武装。只不过后者固定化形成了湘楚淮豫川等各地地方武装,最终,在剿灭叛乱中的各种矛盾又使他们难以形成合力。总体对清廷占有优势,但单独个体却都无法对抗清廷。

由此,文官集团总体上从清初到清末相对都很老实。

(2)清朝虽然没有实行“厂卫”特务统治,但清朝的特务统治却无处不再:明朝的特务统治是有形的,清朝的则是无形的,无形的更可怕

明朝的“厂卫制度”都是公开化的,文官集团可以或与之混在一起或保持距离。

清朝则不同,“密折制度”可以说让文官们人心惶惶,你不知道你的敌人是谁、你没有上奏权证明你不是亲信皇帝对你有怀疑、你有上奏权又不知道你的身边谁还有上奏权。

总之,因为怀疑周边的人可能密报,你就必须要谨小慎微。

其他网友回答

清承明制,这句话是一句大实话,清朝就是连明朝的故宫都直接继承了。但要说完全一样,那肯定也是不对的。中国历朝历代之所以喜欢为前朝修史,那就是为了避免再犯同样的历史错误。清朝大体上是承接明朝的制度,比如科举和官员的品级之类。但在细节处还是有很大的改动的。首先就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其次就是,清朝其实毕竟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对待汉人的态度不是太友好,不知道制造了多少惨案,比如著名的扬州三日。清朝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取得天下之后,满清统治者又开始改变汉家衣冠,甚至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的口号。这一下子便把汉民族的脊梁打了下去。之后满清历代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让所有的读书人战战兢兢,哪里还敢像明朝时期那样妄议朝政。

再说清朝取得天下之后,他们始终处在高于汉人一头的地位之上,对汉人的官员防范很深。虽然全天下的官员大都是汉人来担任,但看满清历代的重臣无不是满族人。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官员才正式登上了大清的历史舞台。所以说满清几乎是没有形成强势文官集团的条件。毕竟中枢机构都是满人,下面的都是汉人。虽然清朝一直在提满汉一家,但真实情况如何,只要是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一些。

总结一下就是,明朝是皇帝于士大夫共同治天下,社会环境宽松。清朝是,皇帝独揽大权,臣子们都是奴才,都是给我看家的,这样的社会环境,谁也不敢冒头,要不然就是被杀的命运。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公元1644年4月,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和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联合一起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随后一路势如破竹攻陷北京城。清朝正式开始长达267年的统治。

入关之初,为了笼络人心,迅速消灭反抗势力。清朝打出了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并表示尊重明朝的一切制度并沿袭下来。依此争取到广大士族的支持。

“清承明制”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清朝承袭的只是明朝的政治机构、基本政策和大部分的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落后性。

清朝在入关之前是一个游牧民族,满族贵族自创的八旗制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固定了下来,在这种制度下满族人一切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开展各种军事活动和农牧业生产,为清朝的迅速强大和攻城略地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八旗制度存在的社会基础已经消失但是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满清贵族非常容易地能够参与到最高决策。满清八旗的旗帜

满清在前期实行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皇权,随着实际需要,皇帝的权力一步一步收紧,康熙时期设置南书房,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使封建王朝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反观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设置内阁,内阁没有任何法理上的权力,只是皇帝的一个办事机构,类似于秘书的角色。但是随着明朝奇葩皇帝越来越多,内阁实际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丞相的制度,内阁首辅和之前的丞相几无二致。而担任内阁首辅的一项必要经历就是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文官集团产生的主要场所。而清朝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清朝皇帝顺序图

清朝十二帝画像

在六部设置上也和明朝有很大区别,清朝委任六部尚书一般都是两名,满尚书和汉尚书,而满族的尚书有最终决定权,这从制度上也革除了文官集团的做大做强。

明清时期二品文官的服饰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政权,从一开始建立就一直有深深地危机意识,这就体现在对皇子的严厉教导和对汉人的严加防范。整个清朝皇帝们都比较勤政,没有出现像明朝那样不务正业行为奇葩的皇帝。

以上回答的还不全面,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有宦官集团对抗文官集团,皇帝可不用太干预,关键时刻做一个秤砣就行了,勋贵们就是坐等分红。清朝宦官不能干政,异族皇帝一个人独自处理朝政,还不信任能威胁到他地位的王爷们,只能一边团结勋贵制衡文官,一边往文官中掺沙子,皇帝加勋贵再加满族文官的势力远超汉族文官,是不可能让汉族文官们形成集团的,汉人文官没有话语权。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所谓的新朝承袭旧朝的制度,属于笼统的说法。因为没有一个政权是全盘仿照旧有政权建立的,否则朝代便没有新旧交替一说。一个王朝的覆灭,制度出现问题是根本原因。唐代的设立的节度使,集军事土地税赋为一身,造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隐患。五代十国后到了宋代,宋朝为了防止类似现象发生,重文轻武,兵权收归中央。明代宦官干政,清代则对太监的地位一直处以打压状态。

很显然,没有人愿意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所以新朝对前朝的态度,往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还会诞生新得政治制度。少数民族有少数民族的政治,汉族有汉族的政治,贫民皇帝有贫民皇帝的政治。

清朝没有出现像明朝一样的政治状况,其原因就在于此。

简单谈一下明清两朝文官的政治角色:

明朝皇帝的诏书想要下发给地方,必然需要经过六部尚书的手,再通过各部把命令发到全国。但这个命令不是直接发的,要审核,给出意见。各部的审核队伍里有个特殊的职位叫给事中,只要给事中觉得这封诏书不合适,便有权利驳回。这叫封驳权,是限制君主权利的一种,给事中没有领导,感觉来了可自行找皇帝理论。

而在清朝,皇帝的诏书则不需要经过六部,六部没有权利把命令直接下发全国。以往无人管的给事中被并入了督察院,封驳权没有了,成了闲散人员。像七品小官直接给皇帝上奏的事情,清朝也不再允许。除了尚书和侍郎外,都不许跟皇帝闲扯淡。

由此可见,在明朝官员层层把控,当皇帝还是有所忌惮的,可清朝的皇帝却可以一竿子捅到底,谁都不好使。比如,明代对大官的任用,需要九卿等官员公开决定。清代对大官的任用,全凭皇帝一个人决定。

我们所认为的强势文官集团,其强势的原因在于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利。其实从明朝废除丞相后,文官们便进入了衰落期。因为代表官员最高权利的丞相已经被皇权一口吞掉,被单纯的秘书处(内阁)代替。清朝甚至还多设了一军机处,并且大玩密折制度,鲜有人能接触国家机密。所以明清两朝,文官集团便没有强势一说,只不过,清朝要比明朝更专制,文官实力更弱化而已。

我们看到的明朝文官强势,无外乎皇帝不主事,造成众多权臣宦官,阉党东林党等派系争斗。

但仔细想想,这难道真的是文官集团强势造成的吗?文官既然那么强势,为什么会三番五次被太监压着打?要知道,太监能有那么大的作为,靠得都是皇帝的宠爱。

所以,明朝的文官集团要说强势,不如说钻了皇帝懒散昏庸的空子。本身制度而言,明朝的文官也没有多少牛逼哄哄的权利。内阁首辅,就是个秘书长,笔杆子营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