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北宋有哪些损失呢 澶渊之盟北宋有哪些损失和后果

网友提问:

澶渊之盟北宋有哪些损失?

优质回答:

首先从当时的整个大背景大时代开始讲起。辽在五代时开始崛起,至宋统一南方时已经成为当时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宋朝承接五代最后一个国家周,靠着周世宗打下的坚固基础以及宋太祖的雄才大略,逐步统一了南方,并在宋太宗朝顺利吞并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这几十年混乱的格局,将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宋太宗吞并北汉后,借着得胜之师士气正盛,开始北向对辽开战企图一举收复对汉族边防至关重要的幽云十六州,从此开始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

具体战争经过不细说了,总之就是宋朝损兵折将。宋太宗自认李世民在世,但军事指挥外行造成宋军连连败退,将赵匡胤时代遗留下来的那批精兵猛将挥霍的一干二净。宋真宗继位后宋朝已无力且惧怕主动攻击辽军,开始被动消极防御为主。

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再次南下,当时的宋王朝存在这几种主要声音,有要逃亡南京定都的,有要逃亡成都定都的,有要求和的。真宗一时也没有主意。后来在寇准的坚持鼓励下,真宗亲临前线,大大鼓舞了河北士兵的士气。

另一方面,辽国方面也随着几十年的战争不息,导致经济有所衰退,人民生活惨不忍睹,总之战争持续能力有所不足(当时的辽国实力上弱宋有余,但远没有达到能将其灭亡的地步)。所以宋辽双方早有意进行和谈。最终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通过了澶渊之盟。

合约的主要内容有: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不得越界;宋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开展互市贸易等。

总体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合约是积极的,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此后双方边界上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另外也避免了两国军队的惨烈厮杀,减少了人员伤亡,加强了边境贸易及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如果非要说这个合约对于北宋的损失的话,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首先是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划定了严格的国界线并不得跨越一步,使得宋朝违背了当时发动宋辽战争的初衷即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了这一北方战略要地一直掌握在他人之手,也埋下了北宋后来被金国所灭的种子;

2.其次,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虽然对于当时经济实力世界第一的宋朝来说不算什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加强了国家财政以及人民的负担。并且中华民族一直以华夏正统大国自居,这种赔款之事还是会在士大夫及民众中间产生一种耻辱感;

3.另外一个不利的影响就是宋朝在之后的和平岁月中彻底忘记了军事守备事项,导致宋朝军队虽多但战斗力极差。长久的和平及宋朝统治者的短视造成整个朝代上下弥漫着一种纸醉金迷的氛围,久而久之,造成了统帅不知兵,军队无作战能力等。所以在后来辽国被女真人打的不堪一击的时候,宋朝方面企图乘势攻击辽国夺取一定利益,结果被屡败的辽军打的打败,被金国人看在眼里,才引起它的吞并侵略之心,并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覆亡。

但个人还是认为这个合约积极向上的意义大于对北宋的不利影响,毕竟用有限的金钱谋求长期的和平不管是在当时还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能走的最好的一条路。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回答

澶渊之盟是发生在北宋与大辽国之间的事情。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这就是澶渊之盟的来历,此后一百多年,宋辽两国开放边市,互通有无,边境商贸频繁,极大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也为两国换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时光,看起来是很好的一个结盟,但是深究原因,澶渊之盟还是让北宋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损失惨重。

主要有以下几点损失:

第一、澶渊之盟是建立在每年北宋向辽国进贡大量物质和钱财,导致北宋财政亏空,最终受损的还是北宋的子民,还有由于多年的进贡,让北宋在后面的战争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赔款,而不是发动战争,这也是大宋大而不强,被后人所诟病的一面;

第二、因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取得的天下,所以他对兵权是格外的看重,所以他对那些重握兵权的将领是十分的防范,所以杯酒释兵权导致北宋此后重文轻武,为邻国入侵埋下伏笔;

第三、因为澶渊之盟之后,北宋用钱财换和平加之重文轻武的传统,导致一直不加强军事力量,很多军械设备陈旧,士兵战斗力也不强,这也为100多年后,女真族崛起之后,对北宋大举侵略,导致大辽先被灭,北宋皇帝和皇族皇后,太后,公主被大金所虐,发生大宋子民心中永远的痛“靖康之变”。

第四、大宋的时代,不像唐朝,是一个完整的中原强大的统治政权,也不像后来明朝、清朝等,它更像是三国林立,它只是其中的一国,如果它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军事野心,也许就不会在它周边先后出现大辽,大金,西夏,大理、蒙古等政权跟它发生几百年的交织纠缠。

其他网友回答

“澶渊之盟”的基本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澶渊之盟”可以看出,第1点,其实是平等的,是以年龄论大小,这样很公平,第3点,北宋获得了三州之地,第4点看起来也是公平,但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就应该知道,这是北宋占了便宜。这三点除去第一点,其他二点可以算作是北宋获得的收益。

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北宋具有那些损失呢?

第一、外交上的损失

根据“澶渊之盟”的第二点,提供“助军旅之费”,这个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岁币”,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北宋来讲,这就是很大一个损失了,这里的损失不是指钱财方面,而是对于外交方面来讲。

虽然“澶渊之盟”是平等条约,但是其余国家并不会这样看,只会认为辽国比北宋强大,要不然北宋为什么要提供“岁币”,现在很多人说宋朝“软弱”也是抓住这点不放,虽然不想承认,但却也没有办法反驳。

这个“澶渊之盟”的条约签订,对于北宋来讲,名声上肯定是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这是第一个损失的地方。

第二、“归属”上的损失

从第三点来看,辽国放弃了三州之地,看起来是北宋白捡了三个州府,这是获得没错,但是,从这里也能看出,北宋其实是承认了当时燕云十六州是归属于辽国的,在没有签订条约之前,虽然实际上辽国控制着燕云十六州,但北宋的法律条文并没有规定,等到条约签订之后,其实也就是等于从法律上已经确认了燕云地区的归属了,这也是一种损失。

第三、“目标”上的损失

自从签订“澶渊之盟”后,北宋君臣就开始选择性忘记燕云地区,对燕云地区不在有以前那么强烈的收复愿望,从宋真宗签订条约开始,到北宋灭亡,这百余年的时间里面,绝大部分的君臣都是抱着和平的态度,不愿意在提及燕云地区,就算有个别的君王或者大臣考虑继续收复燕云地区,但也会被那些和平派的大臣淹没,所以,对于这种心理变化,我觉得是关于“澶渊之盟”北宋受到的最大的损失。

综上所诉,“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所损失的不仅仅是明面上的名声,归属权等等,最大的损失就是民心的损失,条约签订之后,平和占据了主旋律,加上北宋富裕的生活条件,逐渐让北宋的君臣丧失了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决心,从而开始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繁华。

其他网友回答

澶渊之盟使得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包含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其他精神层面的损失。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发生于1005年,正值北宋真宗年间。辽国大举入侵,边军不敌,朝中有人妄议迁都,宰相寇准立劝真宗亲征。

北宋士兵见皇帝亲征,皆奋勇杀敌,辽国大将也被宋军弓弩射杀,辽军震惊。因宋辽两方谁都奈何不了对方,因此双方和谈并签订和约《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还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因宋真宗年长,故宋朝为兄,宋朝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这便是《澶渊之盟》的签订和内容。

《澶渊之盟》带来的消极影响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在北方便没有了大的战事,因而军备异常荒废。时间一长河北和京师的禁军等基本上全部废了,不能再经历战事,只剩下了西北军是一支能打的军队。

其次,宋朝的武将开始被文臣排挤,在朝中没有了地位,朝廷真正变成了文官的一言堂,就连枢密院这个专门管军的机构也要由文官担任最高长官。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

文官在对外战事上总是轻言议和,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朝与辽在重归和平后皆不注重军备,其结果就是党项族直接脱离宋朝,自立为国。北宋在经过多次战争以后只得默认了这个结果。

金国崛起后,也看到了宋辽的没落,直接推翻辽国,并将宋朝赶到了长江以南。

《澶渊之盟》的签订,宋朝仅仅获得了名,但是却丢掉了利,更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得不偿失。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漫语微云”(欢迎关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澶渊之盟北宋有哪些损失?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虽然为北宋换得国北边疆域的暂时安宁,但确造成了影响深远且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地缘战略上直接放弃燕云十六州,导致北方门户大开

澶渊之盟是在辽国深入宋境、后勤不济、已现颓势的情况下签订的。当时寇准向宋真宗苦谏,称契丹已是强弩之末,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边防大将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缺乏战略眼光与魄力的真宗皇帝却执意议和,主动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争夺,导致北方疆域完全暴露在游牧民族铁骑之下,早早地为宋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二、政治风向标由武转文,导致武备松弛有国无防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因寇准之前苦谏主战的态度,疑忌其拥兵自重,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此后,妥协派王钦若、陈尧叟等人深获宠幸,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掌管军事的枢密院)的支配权。以为金钱可以换取和平的朝廷不再居安思危,而是“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国防形同虚设;而朝廷内部则笙歌慢舞、粉饰太平。

三、外交政策只软不硬,导致国家尊严荡然无存

澶渊之盟让辽国看到了宋朝的软弱,一有机会便向其施加压力。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给辽增加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史称“庆历增币”。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次年,宋又允许以分水岭为界,放弃了部分土地。辽国一兵不发就能从宋朝拿到好处,宋朝完全成了辽国的“提款机”。自宋真宗往后,整个有宋一朝均毫无国家尊严可言,实在令人痛心。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觉得不错,请点个赞鼓励哟!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谢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