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30年前的河北人是怎么过冬的?
优质回答:
30年前的河北农村还很落后,生活很艰苦,当然冬季就更难熬了。因为河北省地处北方,有的地方十分寒冷。最冷的时候白天零下十几度,我们那时的住房是唐山大地震以后翻建的,很简陋的。那时没有供暖设施,为了过冬就要准备好烧炕的柴草,生产队分的柴草是不够用的,人们多数人家都无钱买煤。因此大家都争着去拾捡柴禾。等到秋后庄稼收割完了,最有效的拾柴方法就是“搂茅草”(搂茅草就是用铁条做的叫“大耙”的工具,有时还在下面帶着用秫秸做的“排子”)人们为了抢着多拾些,有的半夜里就起床,便去地里搂茅草,等到大家都来了时,已是搂了好多好多了。(干这个活,有个谜语形容它,很贴切的:“家中贫寒不住楼(搂),迈开双腿遍地遊。有朝一日大雪下,不住楼(搂)的也住楼(搂)”)准备好了柴草,便可以放心“猫冬”了。
其他网友回答
30年前的河北人,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那时的冬天特别冷。
我家在河北邯郸,一到冬天,土产门市有专卖,冬天用的取暖炉子。铸铁做成的 ,散热效果比较好。
取暖炉大概有六十多公分高,上面有安装烟筒的圆口。烟筒往上有100cm高。再拐过一道弯,伸出屋外。
从拐弯儿,到伸出屋外的长度大约有200公分长。那时建的房子都有一个圆圆的烟筒口,专门安装烟筒用的。
炉子里烧的是蜂窝煤。一到冬天家家院里,屋里或者是楼道里都堆满了蜂窝煤。
炉火烧旺的时候,烟筒都是热的。这样室内温度大约才能到10~15度。人们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在家里也不脱的。
出门上班,外面再穿上棉大衣。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穿戴是军大衣和军帽。
那时,穿着军大衣,戴着军帽走在马路上,感觉自豪,别人会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在我家还留着那时穿的军大衣呢。
我婆婆家住在峰峰矿区的农村。有好多煤矿。婆婆村挨着王凤煤矿。出产的煤都是烟儿煤。
各家各户盖的房子,都是五间两甩袖。五间房是家人活动和待客的地方,两甩袖就是五间房的两头各伸出一间小屋,是卧室。两个卧室都垒着土炕。
土炕上面铺一层砖,砖上面,再垒成和砖一样宽的烟道。烟道在土炕上,要转两到三圈。最后穿过墙体较高处往外伸出烟筒。
紧挨着土炕边,垒一个炉灶。用一个陶瓷管子和土炕里的烟道接到一起。炕边的炉灶烧烟儿煤,中间留一个圆圆的炉灶口。
准备一个厚厚的铁盖。添上烟儿煤,赶快用铁盖子盖上,烟顺着土炕里的烟道都抽出去了,整个土炕都是热的。
冬天,家家院里墙上都有一个烟筒,往外冒着黑烟。洗脸用的水放在外屋。都结冰了。早晨洗脸的时候用不锈钢盆或陶瓷盆儿放在炉灶上热一会儿才能用。
那时矿区的人,看上去手脸都是黑乎乎的。马路上,也是一层黑土,可脏了!
现在,早已旧貌变新颜!家家盖了新房,谁家也不用土炕了。各家都安装了土暖气和烧暖气的小锅炉。冬天再也不受冻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河北人,不太清楚。九十年代去河北时冬季有人家烧柴火取暖、有炉子架上盖一挡风脚在下边取暖的
其他网友回答
2003年元旦期间,陪着母亲回了趟河北老家,待了几天感觉就一个字一一冷。
冷的背后还是因为穷。我的老家在曲阳县城的一个小山村里,山多石头多耕地少。不过因为石头多且还有许多是汉白玉,曲阳在全国也有些名气,北京世界公园里的汉白玉及其雕塑匠人就是出自我们老家这里。
孩提时代也回过一次老家,可能是岁数太小,光顾着玩了,而且是在夏季,因此对于河北老家留的印象不是太深刻。这次不一样了,冬日里乡村的冷是剌骨的,那个时候村里没有暖气太正常了;烧煤?因为穷没有几家舍得买煤,只有屋子当间支着的火炉子能透露出不多的温暖气息。烧炕做饭用的是拣来的树枝麦杆,后半夜炕头冰凉已是常态。母亲心疼我,去集市上专门给我买了一条电褥子,算是熬过了这几日。
理解万岁!原来总觉得农村人懒,要不整个冬天啥也不干,就会一排排地蹲在太阳根儿底下唠个没完,感同身受,家里太冷啊!冬天很少农活儿,你不让他们晒太阳那还能干什么,更何况还省下了买煤的钱!
现在好多了,村里已经用上了沼气煤气通上了土暖气,乡村振兴也不是大话,绿水青山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城里人羡慕不已。有条件的话,我还真想着退休后去农村养老呢!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说到30年前我还真有话语权,我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说说30年前农村人是怎么过冬的。一到冬天天气冷啊,那时候80年代末90年初。
首先吃的方面说,那时候农村家家都爱储存白菜,都是自己种的,基本没有买那一说,家里也穷。有的人家放在东屋西屋,基本都是厨坊或者放杂物的地方。条件好一点的在家院子挖个地窖储存。有的干脆在地里挖道沟,白菜一颗一颗垛好,上面铺上稻草,什么时候吃去地里拿一颗。还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冻梨,那时候天气比现在冷,下雪也多,雪也厚,现在基本没什么像样的雪了。冻梨挂在外面梯子上冻好了可爱吃了。
其次说说穿的,家里穷啊,那时候不像现在买羽绒服,再次也是棉服,军大衣。只有做生意的才买得起。普通人家都是自己做,续上棉花,外面弄个大花的布,男的蓝花花,绿花花,女的红花花,即使换别的布现在的眼光也是非常俗气。我记得我姥姥怕我冷给做了个5斤棉花的,袖子翻不过来拿擀面杖翻哈哈。
生活方面,那时候我还上小学,下课以后的生活玩游戏牌,跳皮筋男的女的都跳,玻璃球,打四角(我们那边叫摔元宝)等等,下雪以后推雪球(那时候雪大,现在基本看不到那种了)。尤其是这个打四角把我手冻的肿的像两个馒头,年年冬天冻手,现在还有两个疤痕。那时候为了叠四角整体去小卖部蹲着等人家卖完烟要人家的盒子,家里过完年酒盒子叠的如视珍宝。
冻完手晚上父母可就操心了,每天抹冻疮膏,如果冻裂了还要抹点紫药水。还有一种药,透明塑料瓶子,浅粉色液体,用药棉抹上以后还有一些固体白色沫沫忘了叫什么了,抹完就在炉子上烤。快好的时候奇痒无比。估计只有经历过的才知道那种感觉。我现在一想都能闻到药水味一样连冻了6-7年哈哈。
说到取暖,我们那时候还有个小发明,就是拿易拉罐在底下掏个洞,里面抹上胶泥在放上一块煤炭暖手,类似于做了一个小型炉子,想想那时候真的挺好的,但是味道不怎么样。
家里取暖基本就是煤炉子了,通个烟筒,没有办法条件就是这样,一边做水一边用手抱着壶的场景,到现在都能想起来。晚上封炉子,下面一块烧到正旺的时候上面放一块没烧过的蜂窝煤再盖上盖子,撒上点灰。当然这个也很危险,就是煤气中毒,活到现在不容易啊。再冷也得扛着,加盖被子被一层不行2层,最多也就3层基本没问题了,大多数都是2层棉被。
你是怎么过冬的?欢迎下方留言,回忆一下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