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网友提问:

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觉得到底是聪明还是不聪明?

优质回答:

中国文字很有讲究,何为聪明,听看是也。听到看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还必须辩证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耳聪眼明仅仅是认知的第一步,或者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是小聪明,正如现在好多人主强难得糊涂一样,这种糊涂是更高层次的聪明,一个人还没有聪明过,就开始糊涂,不成了糊涂蛋吗?!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所谓聪明,大都是指才思敏捷,理解力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有较好的生存能力。但聪明并不等于智慧,也不等于有较好的道德品质。聪明的正人君子乐施好善,聪明的小人好玩手腕。聪明又分真正的聪明,和所谓的聪明实则小聪明也,也就是小人所耍的手腕,难免就会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

世间有多少所谓的“聪明人”,也不过聪明一時,却糊塗了一世。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多少有能力的高官,皆因“过度”的聪明“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真可谓“机头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因此聪明反被聪明误,看似聪明,实则真正的糊塗也。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可以双解。

一种正解。

比如孙膑与庞涓。孙膑与庞涓同窗,二人皆聪明绝顶。当然,如果深一步比较,孙膑更胜一筹。于是,庞涓心生妒忌,出仕魏国后,派人请孙膑到魏国,捏造罪名,处孙膑以膑刑和?刑——砍去双足、面颊刺字。

孙膑遭此无妄之灾,就因为自己聪明。

比如韩非和李斯。韩李二人,皆为荀卿学生,亦都才华出众。只是李斯心胸狭隘,诬陷韩非,致使韩非冤死狱中。

其实,韩非思想犀利,但绝无害人之心。

再一种“反解”。

还说孙膑与庞涓。孙膑被庞涓迫害,千方百计逃出生天,投奔齐国。之后,一次“桂陵之战”打败庞涓;十二年后,又在“马陵之战”中设计,于刮去树皮的大树上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夜晚赶到后点火查看,结果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拔剑自刎,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恰恰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该嫉妒陷害孙膑,结果化友为敌,而又实在没有孙膑聪明,最后身败名裂。

也还说李斯。李斯诬陷屈死韩非。他继续在秦皇面前耍“小聪明”,没少出像“焚书”那种馊主意。始皇出巡途中暴毙,他又秘不发丧,勾结赵高篡改遗诏,传位于秦二世,然后继续助纣为虐。可是,仅仅两年,李斯就被秦二世判决腰斩,灭门三族。临行前,李斯还回头和二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去上蔡东门外打猎,可又怎么办得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

司马迁说,人们都觉的李斯立了大功还被处死,我可得出了和大家不同的结论,李斯凭着显赫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邪说,云云。

李斯也是个“聪明反被聪明误” 的典型。

细想起来,庞涓和李斯,像极了红楼梦里说王熙凤的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或曰,上至帝王,权倾天下,是不是就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呢?未必。

又要说到秦皇,金戈铁马,拥兵百万,剪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设郡县、修长城。三十四年,准李斯“焚书”之奏——“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够狠吧?看似“百密而无一疏”,典型的聪明配强权。然后呢?

唐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没几年,强大的秦帝国就轰然坍塌了。

如此看,“正解”或“反解”是相对的;“聪明”和“愚笨”是可转换的。

孔夫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知”,即“智”。孔子说,人人都觉得自己聪明,可是被利益和威胁驱赶到落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这或许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原因——利欲熏心、私念蒙窍,这个时候的“聪明”,可能就需要打引号了。所以说,“聪明”与否,不单是智商问题,更有“是非对错”问题,俗话说,“用没用对地方”。

中国古人,是很懂得“聪明”和“愚笨”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他还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就说的更直接了——“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苏轼是个善于总结人生经验之人。他喜得贵子,作《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这是说,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但愿他的儿子“愚鲁”一些,平平安安当到公卿一类的大官即可。

其实,这“三观”还是有些不正哈?

苏轼这态度,真的比不上《列子》里的“愚公”。

不管《列子》之书的真伪,只是说,先人们,在战国至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很辩证地评判“聪明”和“愚笨”了。而且,也用“反解”来讲“正解”,用“愚公”和“智叟”的强烈反差,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人们常评论一些表面聪明而实际没有心计人的说法。聪明人有时也有愚昧的一面,愚蠢的人有时也带有聪明的表现,正所谓”人有三十六样奸,人有三十六样傻”,和人们常说的挺聪明的人尽办傻事是一个道理。归根结底”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并非绝对聪明。

其他网友回答

还是聪明好,有时出差错也不奇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