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有信,有望,有爱)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有信,有望,有爱
(记录时间:2019/12/15- 2019/12/20)
 
 按:        1.  本文为史景迁系列读书笔记的第6篇,共9篇        2.  本期图片,均为段莘水末。
 

一、始于建造宫殿,终于宫门之内
全书基于一种与利玛窦职业无关的结构。
 
开篇第一章,讲宫殿建造;全书最后一章,讲宫门之内。
 
似乎,利玛窦是个自家盖了个院子的土老帽,第一章是其建筑的开始。
 
然后我们就跟着他转了一遍宫殿,欣赏完四幅画四尊雕像后,他送客关门。
 
(嗯,炒上两个下酒菜,好好吃上一顿,我猜的。)
 
完全看不出,利玛窦是个传教士啊!
 
 
 
二、是记忆宫殿,而非真的宫殿
 
有此误解,是因为忘记了这座宫殿,是记忆宫殿。
 
是利玛窦自小熟悉的,从古罗马时代就流传下来的记忆法门。
 
小时候,利玛窦用记忆宫殿来学习来记忆。
 
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利玛窦则从记忆宫殿中不断提取各类图书和知识,通过展示其所来处的灿烂文明来诱使中土居民对他想要传布的教义产生兴趣。
 
而作为立身数百年后的旁观者,我们也通过记忆宫殿中的形象,通过史景迁关于这些形象和画像源起与涵义的描述,来重温利玛窦的一生,重温与相遇相交的师友相害相缠的敌人,重温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欧陆及二十余载漂泊于斯的东土。
 
这记忆宫殿,是利玛窦的一生历练铸就,也是按照他的企盼进入天堂之后,这一生游历能留于身边存于心间的一切所在。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谁又不是这样?
 
 
 

三、怀一腔之热,蹈艰险之途,成未知之业
 
看完这本书,再去回想利玛窦的一生,自然不会再把中学教科书上那寥寥几行往伟光正的方向上定调的话当回事了。
 
毕竟,那些话后面的视角,是他从来没想过的,也是他绝不会在意的。
 
但,他怀一腔之热,蹈艰险之途,耗尽余生于异域,自有其心中向往的事业。
 
那就是,传教,让基督教(严格来说是天主教)之光照亮异域。
 
虽然自己是早期的探索者,但自有比他更早的探路者。
 
他们到了印度,到了日本,到了……
 
所有的人,在刚到一地之际,都满怀希望想要大干一场。而在数经挫败心灰意懒之际,又会将重新燃起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地方。
 
利玛窦刚到中国之时,也想大干一场,后来……就经历了一番离奇的经历。直到临终之际,还在同伴讲述自己对未曾谋面的科顿神父的仰慕之情,还放不下想要做万历皇帝教父的念想,就像科顿成了法国国王从新教转投天主教之后的忏悔神父一样。
 
至于传教之旅,书中按照其经历的顺序,依次讲了海上漂泊、果阿中转,再经澳门、肇庆、韶州、南昌而终至并终于北京的一路行程。
 
出发时,利玛窦还是个身强体壮的青壮年小伙,到了临终之际,已经是一个跛腿(这一点可以确证,是在肇庆时被攻击跳墙摔伤留下的后遗症)且大腹便便(这一点我猜的,依据是他在北京那些年经常被宴请)的糟老头子。
 
这一路走来,利玛窦确实也发展出了一些信徒。而在北京时,他的事业达到了最高峰,嗯,有了一百多个信众。
 
 
 
四、传教不易,还得拼酒
 
而这一切,都是以一路走来的艰辛堆积起来的。其中,包括随时会葬身鱼腹的海上漂泊,包括不小心惹到当地居民继而被其围攻,也包括到了北京交游广阔之后老被上层人士请客吃饭经常宿醉不起。
 
最后一点初看起来甚为荒唐,但正是这一点,最后让利玛窦丢了命。因为那一年啊,恰逢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之年,利玛窦的新朋旧友啊,都齐聚京师。于是利玛窦喝的酒啊,那是一顿接一顿,然后终于喝到头痛欲裂筋疲力尽一卧不起(第212页)。
 
当然,不要误会,利玛窦这样不是因为好酒,而是亲近潜在信众。只有跟他们打成一片喝成一片,才能最终影响他们,让他们走上皈依之路。
 
都是为了事业啊,跟现在那些泡在酒里的上班族没区别。
 
生活不易,古今一之。
 
但其实,在北京的这段日子,相对于当初在肇庆,在南昌,相对于经费不足只能租一个小房子,好不容易买个房子却被房主敲诈高价,送个礼物给巡抚总督好不容易获准在当地传教可过一阵子这位官爷又调离而新来的却持敌对态度的那些日子,要好很多。
 
简直可以称之为,是甜蜜的负担了。
 
 
 

五、游子虽有家,遥相隔万里
 
前面提到的困苦近在眼前,但飘扬万里来中土,还需面对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游子虽有家,遥相隔万里。
 
来了东方以后,生之养之的意大利,于利玛窦已远隔万里。
 
而在那个时代,这有着好几层的意味。
 
第一层,家已经不是想回就能回,隔个十天半月想到就能到的地方了。
 
要回去一趟,少则数月,多则一两年。
 
而且在此过程中,抢劫、海盗、疾疫、疾风巨浪,都会以很大概率成为丢掉性命的根由。
 
第二层,非但相互参与对方生活已绝无可能,就连同步交流生活感受,都已是虚妄。
 
家,已经遥远得像是前世的居所。
  
加之信件要相隔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抵达,远方的家人,仿佛生活在另一个时空下,就如星际旅行时代到来后远隔了几个星系一样。
 
于是,我们从利玛窦的身上,看到了科幻作品中才能见到的景象。
 
 
 
六、天上人间两不知
 
史景迁特意叙述了利玛窦跟他父亲的通信情况。
 
有一次,他朋友告诉自己老父亲已经谢世,利玛窦于是伤心无比。
 
再过了几年,朋友又写来一封信,说前一封信源于误听误信,你老爹还好好的活着呢。
 
于是,利玛窦喜从中来,写了封信给老爹,好好表达了一下思慕之情。
 
只是,这封信抵达家乡时,老爹真的去天堂了。
  
于是,朋友又写了封信告诉利玛窦。
 
这回,这封信抵达利马窦最后的居所北京时,利玛窦本人也已撒手人寰。
 
 
 

七、先接触再融入,因好奇致皈依
 
二十余载漂泊间,利玛窦见识了各式各样的世界和人物。
 
初到中国,利玛窦在澳门花五个月便已学会中文,并跟友人夸耀说自己现在能写所有汉字。
 
但他与华人的接触才刚刚开始。
 
后来的很多年里,都有中国人把他当成回回,尽管回回信奉的伊斯兰教跟利某人信奉的基督教在他来的那个地方,已经缠斗不休好几百年了。
 
想必,那会的利玛窦,是哭笑不得的吧。
 
但怎么辩解呢?对他而言再明显不过的真相,想要跟对此一无所知的华人讲明白,艰巨到几乎不可能。
 
而在肇庆时,为了更容易与华人接触,利玛窦一度作佛教僧侣装扮。
 
而为了营造高大上的印象打入中上阶层,出行时雇轿子抬。
 
这个时期,利玛窦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融入华人的生活。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激起华人的兴趣和好奇了。
 
记忆术是一个工具,西方的道德哲学、天文地理算术几何知识,也都是工具。
 
于是,凭记忆,利玛窦书写了好多书。
 
而经历了这个过程后,他终于能对华人施加影响,并最终让其皈依。
 
这一点,他跟徐光启的交往,即为一个例证。
 
利玛窦与徐光启相交多年,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尽管翻译的方式是利氏口述而徐光启记录。
 
通过这些活动中的接触和领悟,身有进士功名的徐光启后来皈依了基督教。
 
 
 
八、信、望与爱
 
鉴于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明朝已经来到了接近晚期的万历年间。
 
他谢世后不久,乱世即启。
 
而他及其朋辈费尽一生心力肇启的传教事业,也被末世的动荡轻轻抹去。
 
数百年后,再去评说他历经苦楚、耗尽半生心力的坚持,似总难免“一生成空”之叹。
 
但于当时的他,心中有信、有望、有爱,未尝不是一段艰难但美好的旅程。
 
一段生于科技发达文明昌盛,实则沉迷于声色之娱口腹之欲、执着于让子女追寻自己脚步或达成自己未偿心愿的现代人士绝无机会经历的美好旅程。
 
不过所幸,信、望与爱,于今仍是美好的象征。
 
(关于信、望与爱,更多演绎,参见电影《海军上将高尔察克》)

    往       期       内       容   
(可点击对应标题跳转至相应内容)

主题一: 笔记

史景迁系列:《王氏之死》:尘埃之中,众生皆苦 |《曹寅与康熙》:制度化私人关系的利与害 |《康熙》:繁华功业皆云烟,此心此世留不住 |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一场自我定义的心灵之战  |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末世之殇下重击不垮的一处精神世界  |

历史:《大宋之变,1063-1086》:百家讲坛体不是历史该有的写法 | 岳飞:残酷现实是理想者须尝的苦 |

传记:《孤身绝壁》:尘世一绝壁,攀爬度此生 |《齐白石自述:从穷孩子到艺术大师》:一个村夫的潇洒 |

杂七杂八:开号小记 | 进化之路  |

主题二: 摄影

照片

家乡湖山:三眼桥 | 水库二座  | 晨雾  |  段莘水库  |  裔村源头的山  | 山居晨昏_1  |  山居晨昏_2  |  山间春夏_1  |  官坑的烟花 | 开花的树 |

视频

主题三: 讲座

工具方法:《PostgreSQL在经济学与金融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量化投资:L1_《量化投资的基本概念》 |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号

声明: 1.本号所发图片,除非特别说明,皆作者亲拍,保留一切权利; 2.本号所发文章,保留一切权利,不得转载。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