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皆白雪里行军的意思?(漫天雪白雪里行军)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出处?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出自《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赏析/鉴赏

逐句分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1930年初,谁在马背上提出了减字木兰诗?

《减字木兰诗.广昌路上》是毛泽东1930年2月在行军路上,创作的近代词之一,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这首词创作于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参加会议期间,回忆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可以看做《如梦令·元旦》的姊妹篇。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抒发的情感?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抒发了作者豪迈的革命英雄气概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开篇就以漫天雪花为材,为整首词设置了异常广阔的背景,同时也为全篇定下了基调。在勾勒出这广阔的背景后,再转而写人,描绘出一幅雪中行军的图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下阕中的什么和上阕中的漫天皆白对应?

下阙的“风雪迷漫处”和开头“漫天皆白”相呼应。

词上阙首先描绘雪里行军的情景。整个天空变成银白色,一场大雪洋洋洒洒。红军战士显得迫不及待,斗志更加昂扬。

下阙写行军所向。“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诗人故意问一句,然后含蓄地以放眼望去的景色作答,逼真自然,引人入胜。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最重要的句子?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毛泽东〔近现代〕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译文
满天白茫茫的一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头上是险峻高山,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
此行将要去往何处?赣江江畔风雪正迷乱。命令昨日已下达,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最重要的诗句?

毛主席诗词自成一体。大开大合,纵横开阖,雄厚有力。刚柔并济,潇洒自如,收迈皆随意。

从毛主席诗词中,领略到开国领袖的雄心壮志,浩瀚胸怀。一心为民,军民一心之鱼水情。

毛主席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智大慧,勤学奋进。行军途中不离笔,挥毫出战策!

诗词见其人,其人见诗词。我们一起欣赏毛主席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欣赏伟人乐观的精神,洒脱的情怀。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930年2月,正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如果从2月1日来推算,刚好是正月初三。就是在这个月份,毛主席运用灵活战术,率领红四军进行战略大转移。他们从福建古田出发,二月初到达江西东部的广昌(在南丰县南面,汝水上游西北岸),途经连城、宁化、清流、归化等地,并且穿越闽北武夷山进入江西省向中部的吉安市挺进,开辟根据地。

行军途中,至江西界面,漫天白雪,寒风凛冽。正是在这万分艰难的一路上,更显示红军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并且培养了乐观的精神。

毛主席于风雪狂卷的行军途中,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这首词。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整个目光所及之处,飞满了大片的雪花,远远近近,全是白茫茫一片。空中是白的,脚下行走之处也到处是白的。

这样的恶劣天气,对于长途跋涉的红军来说,情况更加艰难紧迫。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气踩稳了,以免滑倒。雪深处,漫至腿部,一路急走,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仅从“漫天皆白”四个字中,眼前即出现了:雪之大,之猛。路之难,之艰的行军场景,进而烘托出战士们雄壮不可抵挡的气势!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从闽北武夷山进入江西,一路之上,全是崇山峻岭,险山恶水。狂风吹卷红旗,看起来,却格外壮观与精神。“呼啦啦——呼啦啦——”的风声、林中树上落下的雪花声、脚踩大雪的“咔擦——咔擦——”声,这些印证行军艰难的声音,在乐观的军人心中,却是一首满怀壮志的歌!

“过大关”三个字,描绘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困难,打败敌人的倔强之英勇士气。红旗卷舒处,就是革命必胜的方向与决心。

一路之上,已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前行。一任挥旗舒卷扬展,向高峰登去!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诗人故意用四个字“此行何处?”引出下文,“赣江风雪弥漫处。”一问一答,设局巧妙,活泼生动,刻画出作者开朗洒脱的伟人气质。

遥向赣江望去,远处依然风雪弥漫,就是那里啊,风雪弥漫处的赣江!短短两句话,一问一答,栩栩如生,立在眼前。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昨儿才下了军令,今日,十万大军便浩浩荡荡挥师吉安。军令到,立执行。这就是红军战士的威猛士气,军令如山,行军神速。而这军人的雄迈气质,来自于军民团结,更见证了军队纪律严明,行动迅速,方向明确。

“命令昨颁”四个字一出笔,就道出战士纪律严明,行动神速。“十万工农”四个字道出十万大军。“下吉安”含蓄指出目的地所在。

毛主席词语精炼,神来之笔。即便艰苦卓绝,依然诗词之中传递着雄风豪迈,豁然大气。气势从一个字中即流传开来,从一句话中,便烘托全景!读主席诗词,犹如耳畔奔腾着江河湖海,阔步迈向雄峰逶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