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什么 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

网友提问:

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否值得?

优质回答:

第一,从签约时,北宋王朝的国事来说,《澶渊之盟》是值得的。

虽然北宋号称“富宋”,但《澶渊之盟》落墨前后,特别是澶州战役拉锯期间,却恰恰是宋真宗时代的北宋,国家最举步维艰的时候。以国防形势说,由于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一辈子业余水平的瞎指挥,两次伐辽败光了北宋精锐,以至于辽国转守为攻,战争连年不停,西北的党项也趁机作乱,到了宋真宗年间时,更成了辽国党项“来回闹”,当时的北宋国防,堪称两头挨打。

同样严重的是,由于宋太宗在位时,对西南地区近乎掠夺的统治政策,西南也爆发了著名的“王小波起义”,整个西南大地打成了一锅粥。甚至以宰相吕蒙正的吐槽说,别看当时北宋京城繁荣,但农村的经济状况,简直到了惨不忍睹。如此内忧局面,外面还要面对与辽国党项的战争,局面可想而知。

所以到了宋真宗在位初时,北宋的经济军事,都是一团糟。就连后世无比羡慕的官员俸禄,当时也只有唐朝的三分之一。几乎每一仗,都是从牙缝里省出钱来打。这种情况下,以战争来促成和平,就成了必须的选择。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听说每年要支付“岁币”三十万,为什么反而很高兴。虽然对于当时白银产量有限的北宋说,岁币里要支付的十万两白银,也确实是不轻的负担。但大宋,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了。

也正是在《澶渊之盟》生效后,宋真宗时代的北宋,开始了经济高速发展。宋真宗在位时期,先进的农具与稻种推广全国,北宋户口增加四百多万户,耕地增加到5亿亩,人均财富增加三倍,商品经济红红火火。真正开始了“富宋”年代。更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的军事实力,也一度大大增强。《澶渊之盟》后的宋军,还一度挥兵西进,痛打作乱的党项部落,取得“三都谷大捷”等胜仗。

以这个意义说,《澶渊之盟》对于北宋的养精蓄锐,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二,从北宋的国运脉络说,《澶渊之盟》却是严重不值。

在经过了宋真宗时代的励精图治后,北宋迎来了宋仁宗时代,但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曾经的宋辽战争,却已经被这一代政治家抛在脑后,自感外无边患的北宋君臣,“文治”抓的红红火火,文官集团地位不断上升,官僚机构日益冗赘。宋仁宗晚年的官僚队伍,竟然达到了两万人之多。没有了外患的北宋,反而摊上了人浮于事的“冗政”。

更可怕的是,由于《澶渊之盟》的成功,北宋君臣更习惯了“花钱买和平”。比如西夏扯旗叛乱,疏于训练的北宋军队被打的大败,最后只是花钱买西夏称臣。而签过《澶渊之盟》的辽国呢,却是趁火打劫,闹出了“庆历增币”的闹剧,逼得北宋不得不继续咬牙加岁币换和平,财政负担越发重,国家尊严更是丧尽。

而与之一道发生的,就是北宋军备的严重废弛。在宋辽战争期间,北宋一大称雄天下的优势,就是“戎具精劲”,但到了宋仁宗年间时,各支部队用的武器,竟是绝大多数不合格,军队偷工减料严重,训练也越发废弛,边境上的骑兵,能骑马不摔下来,竟然就是好兵。这样的军备水平,来自北宋的腐败,但同样的,来自北宋的忘战。

以这个意义说,正是《澶渊之盟》后,北宋在经过短暂的振作后,却自中期起,进入了文恬武嬉的节奏。但这能怪《澶渊之盟》?当一个王朝丧失了进取精神,不懂忘战必危的道理,什么样高明的条约,也是没救。

参考资料:《宋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网友回答

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北宋和辽国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大家都能在合约中获得实惠,使得两国从此再无大的干戈,带来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而题目中提到北宋的积贫积弱,其实这并非因为辽夏岁币支出造成的。因为那点岁币,对于富裕繁荣的北宋来说,几乎可以说是不值一提的。

辽夏岁币总量,不过相当于当时北宋几个县的税赋而已,然而北宋全国可是拥有近两千个县。而且,由于盟约的签订,宋辽两国一百多年在于大规模的战争,不仅消去了不必要的战争开支和损耗,还能让彼此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使得边境贸易逐步繁荣起来。对北宋而言,这点岁币在宋辽边贸的发展中,其实是可以挣回来的。因此,岁币并非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北宋积贫积弱是因为官僚体系过于庞大所造成的。北宋始终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但却通过科举产生了大批的文官,形成了臃肿的官僚体系。

比如基层的县就是个例子。北宋的县是非常多的,许多很小的县,本来就不具备设县的条件,然而宋廷并没有适当的将之合并,而是继续保留县制,养着一群县衙的官吏。这就使得宋朝的官僚体系十分庞大而臃肿,开支与日俱增,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这就是“积贫”!

其次,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五代十国武人乱政局面的再次发生,一直对武将进行打压。其军队制度僵化,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导致北宋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这就是“积弱”!

因此,北宋的积贫积弱完全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与《澶渊之盟》的签订没有多少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历史小书虫,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渊之盟对宋朝说是一个城下之盟,确实是一个不光彩的合约。暂且不讨论檀渊之盟之后对宋辽双方的影响,单就檀渊之盟本身就是一个耻辱性的事件。其论有三

一、辽军在1004年大举入侵宋朝,其实原因只有两个一宋太宗刚去世不久,真宗继位不久,朝局不稳,辽朝想趁机教训大宋。二,辽国战神级别的人物耶律休哥因为刚在宋境吃败仗,最后郁闷死了。所以辽国倾巢而出二十万大军伐宋.

二、当辽军兵临澶州城下时,早已是强弩之末,更何况当时辽军统帅萧哒禀被宋军射死,此时军心早以大乱。而宋军各路援军正在奔向澶州,澶州守军有二十多万精锐宋军驻守,且宋军也因真宗的到了士气大振。完全能与辽军一搏,并有机会消灭掉这股辽军。

三、辽军由于长驱直入,战线太长,并且一路下来并没有打下宋军很多城寨。这就为北方的宋军合围辽军创作条件,完全可以在吃掉这些辽军后,趁辽国此时国内空虚,完全可以杀入辽境夺回十六州。历史上杨延昭也确实在此时杀入辽境。

四、澶州之盟后使宋彻底放弃了部队训练,使宋军武功尽失。综上所述宋朝在有极其有利的战争形式下,主动放弃机遇着实可惜。喜欢就请点赞关注,欢迎评论。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认知。历史小书虫@副局健康vv

其他网友回答

从实效看非常值。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的澶渊之盟他是站在一个很实际的角度考虑才做出并实施的,即从北宋皇帝及各位大臣(主要是文官为主)认为北宋的军事实力不及辽国,如果坚持打下去有可能连国都保不住了,为了皇上的位子,也是为了诸位大臣的荣华富贵所以他们选择了拿钱换和平,屈尊求和的方式。这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的后果所致,然而,宋朝皇帝极力推崇这个祖训,所以,军队大而不强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论什么时候,保命都是人们的第一要务,但是选择的方式却千差万别,有的靠战争,有的靠发展经济,有的靠科技,加上环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谁也不好说到底是怎么做就真的是做对了。只能是把自己的一生活好,活的精彩点,舒服点,首先要对得起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其他的,待有了条件再说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