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第二集晏殊为什么被贬 清平乐中的晏殊

网友提问:

电视剧《清平乐》中,同样被贬黜,晏殊和范仲淹有何不同?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莫侃映像》,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晏殊是主动被贬,以体现他作为一个政客敏锐的官场嗅觉;范仲淹被贬则是体现了他为臣刚正不阿,敢于斗争。

但电视剧毕竟是改编于历史,事实上,晏殊从未自请被贬过,他的三次被贬,都与后宫有关。而范仲淹被贬则是参与到皇权、家事及党政之中。

晏殊,生于北宋,聪慧过人,五岁便会作诗,十四岁以一名神童的身份破格参加科举,从礼郎升至翰林院学士。晏殊做事谨言慎行,不敢逾越半分,皇帝每次询问他事情,都需写在方正的小纸片上,晏殊再用端正的小楷回答,写完后封到信封里呈给皇上。得到皇帝的赞赏。

后来十二岁的宋仁宗即位,刘太后想在幕后辅佐皇帝,宰相丁谓想要将大权揽在自己手中,太后也想让自己的家族成员有些重要职位,这些都被晏殊一一反驳,这是晏殊第一次被贬的原因。

晏殊被贬到应天,此时他以无心参与朝堂之中的勾心斗角,在应天开办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邀请当时的名士来讲学,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书院上颇有建树,朝廷惜他人才,便又让他回到京城。刘太后想在祭祀的时候穿衮冕,晏殊提出衮冕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衣服,指出刘太后这么穿是不合礼仪的,如果太后一定要这么做,自己就跪着直到血流尽,让天下人看看太后的作为。

刘太后没办法只好作罢,顺便又一次罢黜了晏殊。

这一次晏殊被贬到陈州,一待就是十几年,宋仁宗成年后便将晏殊招了回来,让他管理军政,之后一路官升至宰相。后来在为后宫妃子写墓志铭的时候,因为言语不当,再次被贬。此时晏殊已经年老,禁不起折腾,在被贬的州得了重病,向皇帝请求回京治病,得到许可,后死于京城。

相比于晏殊的被贬,范仲淹的三次被贬,每一次都轰动京城,众人举杯为他饯别,留下“极光”、“愈光”、“尤光”的三光趣闻。

极光 宋仁宗即位之后,刘太后仍然把持朝政,想在冬至那天让文武百官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不合礼制,上书劝阻。同时还要求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了太后,因此被贬。出人意料的事,京城大小官员都到城外为他送行,称:“范君此行,极为光荣!”

愈光 三年后,刘太后去世,仁宗将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右司谏,专门负责督察朝政和官员的过失。后因参与到废郭皇后一事遭到罢黜。

尤光 范仲淹的第三次被贬,是关于跟吕氏家族的争斗,最终败给了吕夷简,被贬至饶州。

晏殊的被贬,是触动了皇家的利益,参与到皇权斗争之中,而范仲淹的被贬,尤其是他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则是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因此被罢免,不再参加政事。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欢迎朋友提出指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在《清平乐》中同样是贬黜,晏殊和范仲淹最大的不同一是主动和被动,二是被贬后对朝堂和文人的影响力,三是再次回到中央朝堂的难度系数。

关于被贬黜的主动和被动问题,可以看出晏殊的智慧与处世态度。范仲淹的三次贬黜都是因为顶撞当时的权贵,如太后、如吕相,受到权贵报复不得不被贬黜。而晏殊的两次贬黜都可以说是自己要求的,第一次是为了让官家保存实力,以退为进故意责骂下人,让太后以德行不端为由贬黜;第二次也是为了给官家遮掩其已知生母是谁的真相,自请贬官,可以说相比范仲淹因为正直有理而不管不顾的直来直往,晏殊虽然也是被贬,但感觉上更有大局观,更能看清局势和走向,所以他的贬黜,明着看是官家的力量收到了打压,其实是通过他一个人的损失平衡了当时的局面,可以说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胸襟的人。

关于被贬后对朝臣和文人的影响力上,则明显是范仲淹更更胜一筹。也许是因为范仲淹的人格就是特别正直,完全不会虚与委蛇,看到任何问题即使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元气大伤也一定要说出来,所以他每次进谏的结果都比较惨,但是也都足以挑起清流一派朝臣和一干文人的义愤。所以不但吕夷简在贬黜范仲淹后声名一落千丈,就连官家也受到了一些大臣的质疑,而范仲淹本人则成为了文人们的精神标杆。而晏殊在贬黜后虽然也有些人怀念,但所激起的水花却远远不及范仲淹的大。

关于回到朝堂的难度也同样是范仲淹更高一些。任何时候朝堂上都不会缺乏想一手遮天的权臣,而范仲淹毫无畏惧的直言进谏对他们的权势而言不但是巨大的障碍,更是一个定时炸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贬出京城,赶得远远的,并且不让他回来。所以在剧里即使官家提出要范仲淹回京,都会受到一些阻力。相比之下晏殊回京就容易不少,即使有反对之人也并不激烈。

不过虽然贬黜的原因和结果都有些不同,但两人受贬也有共同点,就是两人都是能臣也是忠臣,被贬的原因无不是为了更好的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

其他网友回答

《清平乐》开播,文人中晏殊出场最早,随即便是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范仲淹的名字在电视剧的第一次出现,是晏殊被贬应天府知府还未离京时给宋仁宗上书,表示自己想要改变书院的育才方式,劄子中提到了范仲淹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范仲淹有一言最得我心,他说读书人的忧天下之心比辞藻重要而今许多学子常以典故辞藻沾沾自喜,凌驾于人”。宋仁宗读罢当时回复晏殊:“先生不如以应天府知府身份改革应天府书院。”范仲淹成了晏殊改革书院的助力,到应天府教书。应天府书院门口,穿着如平常百姓的范仲淹被学生们嘲笑,说他邋遢、落魄,简直有辱斯文。范仲淹问学生们何为斯文,自己怎么有辱斯文,直接换来学生们集体用《相鼠》怼。

《清平乐》中的晏殊,他在剧中主动被贬,让很多人都看不懂,不过,这背后的用意,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道理,首先来说,主动被贬是对于晏殊的一件好事,当时皇帝与太后进行对抗,但显而易见的是,皇帝以当时的实力来说,还是不足以对抗太后的,所以说,真正的掌权人是太后,而晏殊又是皇帝的老师,也是与皇帝站在一起的人,所以,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如果不主动被贬,他也是迟早会被贬的,所以,倒不如主动离开,这样还不至于落得一个太过不堪的结局。所以,宫内争斗是晏殊主动被贬的第一个理由。

其次,晏殊也是为了让皇帝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时局非常危险,作为皇帝的老师,也是皇帝的身边人,自然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心腹了,自然应该是皇帝最亲密的人,但是,他却故意被贬让皇帝看到,作为你的心腹之人,也已经到了被太后说贬就贬的地步,说明皇帝的位置已经出现动摇了,换句话说,皇帝已经没有什么实权了。

这两点,都是晏殊主动被贬的原因,一是保住了自己,二是让皇帝看清时局, 可以说,晏殊走的这步棋,是非常聪明的。

其他网友回答

《清平乐》中,晏殊和范仲淹是两个大佬,晏殊是“帝师”,也是范仲淹的老师。

两个大佬都有被贬的经历,晏殊与其说是被贬,不如说是“找贬”,他是心甘情愿的,而范仲淹是真的被贬。两相对比,晏殊要高明得多。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晏殊有两次被贬。

第一次,刘太后想立张耆为枢密使,晏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太后很生气,准备惩治他。晏殊预感到了一丝危险,为了尽早脱身,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

这天上朝,有个小吏过来传话,晏殊不问青红皂白,上去按住小吏一顿暴揍,把小吏打掉了两颗门牙,很快这事传遍了朝野上下。

第二天,御史弹劾了晏殊,宋仁宗虽极不情愿贬斥晏殊,但迫于各方压力,只得下旨将晏殊贬到了南京。

电视剧中的晏殊,收到了遭贬的圣旨之后,内心淡然,他手持酒壶,踏入雨中,一边淋着雨,一边喝着酒,一边吟着诗,十分任性。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晏殊远离了政治漩涡,成功躲避了风险。他到了南京之后,创办了应天书院,帮助仁宗网罗到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优秀的人才便是范仲淹。

第二次被贬是在刘太后葬礼上,八大王公开指责刘太后毒死了宋仁宗的生母李妃,宋仁宗陷入了两难境地,骑虎难下。

要是承认了,那么刘太后的一切要被全盘否定,她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复,虽然宋仁宗报了仇雪了恨,心里畅快了,但这么做,无疑带来一场政治地震,牵涉面甚广,影响太大,说不定动摇了大宋的根基。

并且,刘太后是有历史功绩的,她垂帘听政的这些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况且还是她亲手把宋仁宗扶上了皇位,帮助他巩固了江山,宋仁宗否定了刘太后,就等于否定了自己。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然而,要是不清算刘太后,又会给宋仁宗带来不孝的骂名,宋仁宗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这时,晏殊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罪,坦白是他欺骗了宋仁宗生母的事实,并组织了开棺验尸,证明李妃不是被毒死的,而是自然死亡的,从而晏殊成了替罪羊,二次遭贬。

由此可见,晏殊两次被贬,都是心甘情愿的,一心替皇帝着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保全皇家利益,晏殊是聪明的,彰显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睿智和大度。

相比来说,范仲淹的太耿直了。

范仲淹的被贬,是因为废后。郭皇后与两位妃子争风吃醋,结果郭皇后误伤了仁宗,仁宗本来就极不喜欢刘太后安排的皇后,于是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借着这件事,要废掉郭皇后。

打开腾讯新闻,看更多高清图片

结果,范仲淹率领一批大臣,犯言直谏,跪在殿外不肯起来,坚决反对废后,扬言此举乃昏君之所为,仁宗一生气,就把范仲淹贬到了地方。

范仲淹此举不够成熟,他没弄懂皇帝的心思,仁宗一直身处刘太后阴影之下,刘太后死了之后,他急于摆脱这个阴影,而后宫之首的郭皇后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必须清除。

同样是被贬,范仲淹和晏殊的心态不一样,晏殊的心态是坦然地,而范仲淹是悲愤的。从这可以看出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晏殊随遇而安,淡泊名利;而范仲淹虽然自诩淡泊名利,实际上他根本放不下。

好在范仲淹遇到了仁厚之主—宋仁宗,要是遇上了朱元璋,估计他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