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到底被过誉到了什么程度?
优质回答:
先向问好;早安、
华夏春秋,中国远古智慧名家,我们没有资格言贬之义而尊敬,问题诸葛先生;智慧一生的史上记载,唯物辩证法与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兵家大略,火烧赤壁、空城计!炎黄子孙忠义乾坤,文武将相良臣比比杰士。近代现代,国际多人、大家都在目下,早安大家最近、近视直增度数又文化有限就此,大家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作为宰相主持蜀汉国政时,粮仓是满的,军械锋利,不做华而不实的大朝会,尽管严刑峻法,但处事公正,令人心服口服,他死后,蜀人自发的祭祀。廉洁,自律,忠诚,各种美德得到历朝历代的赞誉,杜甫就曾歌颂他”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样一个帅大的政治家,在三国演义中却把他打造或一个半人半仙的术士。说是过誉,实际上是称赞的不是诸葛亮本人,是创造出来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这些方法来抬高诸葛亮,首先是夸大他的作用,例如赤壁之战,好象是诸葛亮是核心,其实周瑜大诸葛亮七岁,诸葛亮初出茅庐,这时27岁,而周瑜已33岁,已经做了7年的东吴水军都督,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笑谈间,强虏灰飞烟灭,说的是周瑜,更是历史的真实。而在《三国演义》中却似乎是本是配角的诸葛亮变成了主角,增加了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诸多假设之戏,生生由配角变成操控全场的主角。
其次是将某些故事加在诸葛亮身上,这些故事昰别人做的,比如空城计。还有夸大作用,比如八阵图能困住陸逊。
以上这些都还可以让看小说的人说服自己,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是诸葛亮能辩天文,根据某些兆头断定气象。
但是到了七擒孟获和五丈原七星灯续命,就完全把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变成了一个半仙,作者也觉得是把诸葛亮变成了半仙半人,前面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解释成未卜先知了。
所以《三国演义》认为自己美化了诸葛亮的最后结果就是未卜先知,半人半仙的术士。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到底被过誉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诸葛亮无论他的才华、智慧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并且在影视话剧的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他的军事、文学、谋略才能,以及政治素养等方面,都有非常过人的展示,这些都是家喻户晓。当然,在文学作品里面有些神化的描述应该给与理解。可以肯定的说,诸葛亮是忠诚报孝国家的功臣!
其他网友回答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从小说的角度审视,诸葛亮并没有被过誉,更谈不上到了一个何等程度。但在用武过程中确实有超出能力的溢美,而这些许“花笔”又让很多读者甘愿上钩接受,并与作者一起铺天盖地、津津有味地传扬,窍门在哪里呢?
先说诸葛亮没被过誉。
没过誉,当然之意是诸葛亮的确堪称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陈寿的《三国志》有较详细描述。《三国志》为史书,用了5000多字撰《诸葛亮传》,后人宁可大部分相信,也不宜用“历史虚无”的眼光加持怀疑。《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理想宏图、忠君廉政、爱才恤民、治军用武等方面表现出的大智大勇的描写基本遵从了史书记载的脉象。
诸葛亮的理想志愿,陈寿先辈将其概括为:“进则如蛟龙举首猛虎雄狮,一举而统一四海,退则割据边疆,壮大国力而震慑天下。”此鸿鹄之志,蕴藏在一个躬耕于南阳、居住在草庐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心中。耕作夕阳落,茅屋秋风破,大志写天地,这不奇怪——“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自有新生的力量躲在火山下,等待驰骋疆场。至于年方二十多,更是炎黄子孙出人才的一个年轮规律,例子一 抓一把。
可喜的是,伯乐求见千里马,一见面,诸葛亮就抖出了“恢复汉室”的顶层设计。其中的三个亮点可圈可点。一是面对拥有百万大军、势头正旺的曹操,诸葛亮提出了如何与之周旋,如何“区域拒止”、“非对称作战”的策略。对力强于我之敌,不宜硬碰硬,甚至如孙子兵法所言:“形与敌,而我无形”,雪藏力量,待机而动。万一对手找上门来,那就狭路相逢勇者胜。二是提出了“外交”突破的建议,合纵连横,牵手南吴共抗老曹。三是把关爱百姓纳入施政行军的范畴。这在已视民如草芥的后汉,后汉倾覆的董卓脏世,颇具政治眼光。
这是刘备托孤的白帝城。真是“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真正托孤的地方被嫌寒酸,三峡工程没上马就搬到此
当然说得好听,还要看干得如何。同是汉朝的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诸葛辅助刘备,一试身手,阳作阴谋,南征北讨,夙夜为公,鞠躬尽瘁,难得一遇的帅才;大智,大义,大勇,把个“大奸”让曹操独揽,刻入世道人心,倾尽长江水也洗不清。诸葛亮在战前准备动员,根据战场因势利导,兵器改制,心理战等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
再问是否真没过誉?
诸葛亮辅佐刘备复兴汉室,最终为何竹篮打水?这就要回到文首,《三国演义》是否太过赞誉孔明了。我的回答是,局部地方却有溢美、拔高之拙,只是不影响他的整体帅哥形象。问题出在诸葛亮附和刘备,将自己的才华用在了一个逆潮流而动的理想上。汉朝在桓、灵二帝的治下,以及他们代表的那个制度,“里里外外都散发着尸臭”(易中天语)。董卓不篡权,自有夺权族。现在一伙人,不唱新番杨柳枝,反而高奏前朝曲,立志让一个臭烘烘的咸鱼翻身,本身就是逆潮流而动。这样的理想不可能实现。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唱:“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盛衰有因,灭亡必然。就好像后来那些反清复明的人士一样,没认清大势,肯定撞南墙。
因此作者也没神马办法,只好在诸葛亮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强拉硬拽,让神来帮忙。统治者喜欢玩“君权神授”那一套糊弄百姓,作者现在也来个威力神助的创作,符合了历代装神弄鬼的政治气候,也契合当时文学的一般手法。连后来伟大的《红楼梦》,探寻人性的美好和幻灭,也逃不脱神鬼的羁绊。刘备、诸葛亮危在旦夕之际,赵云去救援的马跌进十几米深坑,要靠神来之力,腾出洞口,飞奔救主;赤壁之战,诸葛亮能搭台扯风;还能预见死后的凶险。“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其实是对魏延作了有罪推定。身上的一块骨肉长相冒了一点,则被定为反骨,相当于把别人当成乌骨鸡,舌头黑必然骨头黑。既然如此推定了,结局自然要回应。一言以蔽之:一个荒唐的理想,一股弱小的力量,不能成功,便想到了拉大神。这给读者留下过分“炒作”的印象就不奇怪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里面确实过誉了诸葛亮,因为作者写作有着绝对倾向,罗贯中偏向蜀汉一方,以蜀汉为正统来写作《三国演义》。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把庞统和诸葛亮都得到了,结果偏安西南一隅,这也是一个梗,有人说,刘备得多了,人家都说了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就不行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话有很大的夸大成分,是司马徽他们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使用的营销炒作手段。
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年纪轻轻,并没有受到大用,在蜀汉统治集团里的地位还不及庞统,可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从一出场就自带主角光辉,算无遗策,刘备几乎言听计从;没成的,都是悔不该没听军师之言,这也不符合史实。刘备入川主要是听庞统和法正以及马良的,并没有诸葛亮什么事。
诸葛亮的才能主要在内政、外交等大政方面,在军事上并非那么优秀,以诸葛亮为主帅的战争几乎没有胜利。所以即使诸葛亮再多活些岁月也不能使得蜀汉统一天下,当蜀汉集团失去了荆州,也基本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也就应该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了,因为蜀汉注定不会剿灭曹魏。虽然诸葛亮可以发明诸葛连弩、木牛流马,但是这些都不是治军和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恰恰是辅助的内政能力。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近妖近神,这与史实不符,诸葛亮为人们称道的,首先是他的忠君爱国、匡扶汉室,然后才是他的聪明才智,这也是后代各个朝代树立和赞美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