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国李牧,秦国白起,都是战国时期忠臣良将,为何偏偏却不得善终?
优质回答:
首先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无论是赵国的李牧还是秦国的白起他们都生活在一个诸侯争利群臣贪财的争乱时代.我们可以从3点来说明,作为将帅之才,战国四大杰出军事家之中的两位,为何无法避免,不得善终?
1.在这个时代杀人既不眼红也不心惊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都是以利益在相互之间是否超越自身的心理纬度来考量的,而这两位有名的大将也都是那个时代军事杀伐歼灭战中的猛人,一个歼灭匈奴10万众,一个歼灭六国人数高达百万,想想都可怕.他们最终都死于自己的君主之手,这便是相互之间利益关系,超出了君主心理纬度的结果.
2.高瞻远瞩又怀仁宽厚的君主在那个时代难产,青铜时代的伟大智慧之所以到今日都让国人敬仰,因为那是在飘红遍野的无数次战场杀伐下得来的.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希望自己能善终,他们是可以做到的;但若要得到那个时代君主从利益的心理纬度准许他们善终,这样的君主却极为难产一个.
3.自己忠诚于事,却不明白当时最流行的君臣用心.从这里我们去看另外两位战国时期杰出军事家他们之所以善终的原因.第一个是廉颇,廉颇是享有天年的一个人,而至关重要的是长平一战,赵王对他的弃用,从此廉颇在军事上再未得到重用,从而人生老死。第二则是王剪,这位老将的善终可以说是直拖拖的精彩,当年秦始皇给他60万兵马去灭楚国,他连续三次像秦始皇要地买宅,做晚年生活之用.最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都没有杀掉他,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军事天才里面最完美的一位。
总体来说,作为忠臣良将,在那个时代要想善终。要么就退出权利社会做个山野村夫,离开利益争斗的核心视线;要么就自我降纬,让君主明白你不会与其争夺权利的根本,从而达到任用的信任效果。王剪无疑使那个时代功德圆满又得善终的表率;大唐年间的郭子仪也是这类人物中的佼佼者。喜欢看历史的人们,可以细读一下他们的历史经历.
其他网友回答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似乎从古到今,凡是忠臣良将都没有好下场。其原因无外乎功高震主耳。
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
绝大部分帝王在江山稳固之后,都会大肆屠杀功臣,将帝业一切潜在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
但凡事都有例外。
历史中有两位比较出名的开国皇帝,却在不诛杀忠臣良将的情况下达到江山稳固的目的。
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
主上个体之仁慈和开明,是决定臣属性命安全的不可或缺之因素。
臣属的不识时务和骄横跋扈,是导致自身命陨的辅助条件。
《易经》爻辞中的亢龙有悔,以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凡是深得坤道之大要的谋臣,最终求得善终的也不在少数。
西汉开国谋臣张良;
南北朝至隋朝著有《颜氏家训》的颜之推;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以及中期力挽狂澜于既倒的王守仁;
近代“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之曾国藩。
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被杀的人数比还是占据了多数。
有误杀的大忠之士,也有确有谋反之行的乱臣贼子,更有些是被逼无奈而走上反叛之路的拥兵重臣。
而那些将“坤道”修炼到极致的人,虽然巧妙逃过了皇帝的诛杀。却无疑不是在刀尖上跳舞。
一个字:难。
其他网友回答
赵国李牧,秦国白起,都是战国时期忠臣良将,却不得善终,不仅仅是他们很多都是。但他们两个和后期大统一时期的那些还是有区别的。
先说李牧吧,他是赵国最后一个名将,并且带领着赵国的军队打了属于赵国的最后一个胜利。他在赵惠文王开始就带兵驻扎在雁门郡,经历了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一直到赵王迁,因为秦朝攻势紧急,才被掉南下抗秦,并且打掉了秦国第一次对赵国的攻击。第二次进攻赵国的时候,先行反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说是李牧要投靠秦国了。然后,赵王没有查证就派人去取代李牧,可李牧没有听从,然后就被赵王暗中布置杀害了。
这个东西随便都可以找到,个人看法是:李牧真不是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因为那个时候面临的是秦国的第二次进攻,赵国把全部的兵力都压上去了,正是用人的时候,和那个根本不符。其被杀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赵王代本身的问题,没有那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魄。都说赵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没有查证就让人替换李牧,换一般其他人上去估计也会同样的选择,因为真的输不起,想象一下,赵国所有的兵力都在李牧手上,一旦李牧反叛归秦了,那赵国真的没有一点反抗的力量了,所以,第一时间选择肯定是换人,换下来之后再调查也不迟,因为把有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有疑点的人身上,估计很少会有人这么做;
第二个,赵国国力不如以前了,所以,赵王代也算有自知之明,知道可能真的留不住李牧,所以选择那种策略;
第三个,有这种事例在前;我们都知道廉颇对吧,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最后,因为被迫害,投奔魏国去了;
第四个,春秋战国时期,所有人的国家归属感都很淡的,所以,很多名人都不一定在自己的国家大显身手,这个不是也是正常现象吗?
第五个,李牧的选择,不接受赵王代的安排,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赵王怀疑你的情况下,不接受安排,不是更让人往坏的方面想吗?
第六个,之所以杀李牧,很简单,因为李牧本事太大了,如果归属了秦国,那赵国分分钟撑不下去的,不能为我所用的英雄,当然是除掉危险最小了。
所以,这才造成了李牧最终被杀的命运,别说给赵王代洗白之类的,很简单,反间计很古老的计策了,但是屡试不爽的原因不能说所有人都是蠢蛋,我们现在看的各类型电视剧中,所有的人中了反间计之后的第一件事不都是停职调查?
然后再说说白起,白起一生征战无数,没有败绩,尤其长平之战,大大损伤了赵国的元气,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将相失和,碰到了小心眼的范雎,然后又功高震住,一路被贬,最后在杜邮被杀。
白起最终的结局差不多是“飞鸟尽,良弓藏”,这样说是因为战国时期,离秦国统一还远着呢,但白起被贬被杀的时候,秦国暂时处于稳定时期,但他最终的结局,更主要原因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个,功高震主,这个不用说太多;
第二个,得罪了小人,这个人就是范雎,所以后期白起的战事和一路被贬的决定当中,都有他插手,导致本来可以把赵国打击的更彻底,因为范雎的阻止没有,后期白起再也没有从赵国获的战功,其被贬,也是范雎的功劳;
第三个,本身的问题,在国君感觉最需要的时候,狠狠的怼了国君,所以,别记恨是肯定的。
所以,总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是,原因还是有区别的。相同的地方主要有几点:
第一个,都是不善于谋身的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都怼了国君;
第二个,都是因为皇帝身边的人导致被皇帝猜忌。
以上就是个人全部的关于这个这个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有造反的能力,有作乱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