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国外的文学看不下去 外国文学看不下去

网友提问:

为什么感觉国外文学类书籍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情感里?

优质回答:

文化沉淀不一样,信仰不一样,不能更好的深有体会,和作者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精神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也差距太大。但人性的好多优点都是一样的,可以相互学习,交融。

其他网友回答

之所以觉得外国文学读不下去,无法沉浸到作者的感情中去。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语言不通。外国语言和中国语言的传统习惯、表达方式、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感知不清,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捉摸不透,会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不能认同,故而觉得难懂、费解、吃力。

其次,来自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其本身的质量没有保证,海量的文学作品谁优谁劣,本国读者尚且弄不清楚,何况是外国人。读不通,很可能是作品本身太过差劲。

至关重要的是,译者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作品的内容,需要是译者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翻译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原作品的再创作,很大一部分来自译者的同化、润色、发挥,翻译作品几乎代表了译者各个方面的水平。

看外国文学作品,拖沓冗长是通病,狂话连篇是特点,不知所云是常事。那可能都是翻译的原因,没有很好地变通,没有恰当地转化,没有大刀阔斧地修剪。

作品给人的印象如何,与译者有直接的关系。几种译本一对照,优劣立显。上学时课文中学过的一些外国文学,至今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比如法布尔的《蝉》,莫泊桑的《项链》,译得非常好,比后来见到的其它译本不知要好多少倍。

感觉外国文学作品艰涩难懂读不下去的,多半是译者还处于翻译的幼稚期,说不定就是在搬着英汉字典一字一句地直译,当然不堪入目。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外国文学书会读不下去,因为三个方面的理解隔阂

一、翻译后的语言异化

一部文学作品被译成另一国文字后,经过文化过滤、加工、转译后从语言风格到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变得此文非彼文。例如雪莱的《西风颂》里面对于雪莱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所以对它颂扬,但在我们眼里西风就是寒冷、穷酸的象征。同样我们的《红楼梦》翻译到外国他们也不能理解里面的隐晦表达。另外外国文学作品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我们的习惯不同,外国文学作品一个句子里往往喜欢用大量的修辞语句,显得冗长,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冲突,我们喜欢简洁精炼。

二、读者对外国的文化的隔膜

风俗习惯、信仰道德、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如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个人利益被抬到空前高的地位,我们则是舍小家为大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三、创作视角的不同

西方现代主义作品注重审美感知,如《墙上的斑点》以看到一个斑点引发的内心活动来向读者敞开内心世界,与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差异,我们的小说注重情节的连续性,规范我们言行的儒家文化提倡内敛中庸,较少在作品中事无巨细展露心理活动。

其他网友回答

读不下去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你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中内容。其次,你可能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作者是经历后,会写出某些情感,所以没有类似经历,很难感同身受。

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想读外国文学的。推荐两种方法给你。一、可以去找同名的听书节目,带着你读书,通俗易懂。然后你可以再自己去读原著。(可以到十点读书、樊登读书、得到等平台)二、可以参加读书会,学习如何阅读,学习如何从书中挖到宝藏。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可能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最近读外国文学读得入迷。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学是文化表现的载体。

读国外的文学之前,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不然,很难设身处地的感受到。

你像西方人看我们的四大名著,也是很费解的。

同样的,我们现在看西方的《红与黑》,《简爱》,《傲慢与偏见》,当然也能看得懂,却也会觉得很遥远,无法沉浸在那个陌生的英国文化里,这是很正常的。

建议你在看国外文学前,先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对历史有个大致了解后,再判断是否对这个时代的文学感兴趣,会好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