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是想问什么?我有点不理解。
「佐书」是相对「篆体」而言的,「隶书」其实是「篆书」的「佐书」,「隶书」最后是替代了「篆书」。
「篆书」变为「隶书(佐书)」叫做「隶变」。
「隶书(佐书)」变为「楷书」叫做「楷变」。
题主是想问:「隶变」的原因还是「楷变」的原因?我不知道题主是想问什么,我就两个问题都说一下。
——————————————————–
第一,「隶书(佐书)」变为「楷书」——「楷变」的原因?
「楷变」原因主要有两点,「书写载体」和「书写姿势」的变化。
我们知道「楷变」发生在魏晋时代,而纸张是东汉发明,魏晋隋唐以后渐渐普及。纸张的普及导致书写姿势的变化,是「楷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纸张普及以前,古人书写主要载体是简牍,当时的古人是「跪坐」,也叫「跽坐」,当时主流的书写方式:跽坐,左手拿简牍,右手执笔,悬腕而书,叫做【执卷写】:
【执卷写】如下图东汉画像砖上的【执卷写】姿势:
图引自:马怡. (2013). 从“握卷写”到“伏纸写”——图像所见中国古人的书写姿势及其变迁. 形象史学研究.
「隶书」上的「波磔」形态,主要就是【执卷悬腕写】产生的「提、按」动作产生的。
纸张发明普及以后,纸张是无法拿在手上写,所以,这时候的书写姿势变成「伏几案写」:
宋元以后,桌椅等新式家具渐渐普及,「伏桌写」成为主流:
上图引自:马怡. (2013). 从“握卷写”到“伏纸写”——图像所见中国古人的书写姿势及其变迁. 形象史学研究.
「伏案伏桌写」使得毛笔的运用更加灵活,楷书一改隶书的波磔,书写的笔画衔接连贯,笔法更加多样化,字形更加方正。
—————————————————-
第二,「篆书」变为「隶书(佐书)」——「隶变」的原因
顾名思义,所谓「佐书」其实是一种「辅助书体」,一种非正式的「速记体」,就好比今天酒楼伙计为了求快将「白菜」写为「白才」。
很简单,古人偷懒求简求速而已,文字肯定是能准确记录语言的情况下,越简便越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忧郁的台湾乌龟」和「憂鬱的臺灣烏龜」都能准确的表意,你愿意写哪一种 ?
「佐书」的称谓来自《说文解字·序》中「新莽六书」,「佐书」即「秦隶」。
那为什么,古人用籀篆古文用了几百上千年,为什么恰恰在战国、秦汉时代出现了「速记体」——隶书呢?
这就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正如《说文序》所言:
「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从战国晚期开始,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各国变法图强,政治革新,旧的贵族势力式微,平民阶层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成为当官成为「统治者」。
从目前的出土文献看,「隶书」这种速记体最先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出现,也即「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于1980年出土於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
当时的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实行耕战政策,有非常详尽的「编户齐民」档案,保证中央政府有源源不断税收和物资,用于备战扩展,并能养一批职业行政官僚,同时,制定详细的法律体系,进行有效彻底的统治,将原子化的个人连城一个整体,并职业分工,各有所专。
这套统治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多年。
所以,战国、秦汉时期公务员,特别在行政第一线的刀笔小吏,有大量繁重书写任务,记录「耕地、人口、税收、法律。。。」等各种文书档案。
没有这些「大数据」文书,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无法制定政策,做出详尽的国家规划。
比如:《史记》记载,帝国的最高决策者秦始皇,不论大小事都要亲自决断,这说明秦国当时行政技术相当了得,从中央到基层都了如指掌,而秦始皇一天要阅览的文书简牍,需要两个武士来抬,恐怕最少150斤竹简。
面对如此巨量的书写任务,「一笔十八弯,写字如画画」的篆书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当时「职务日繁」的刀笔小吏就「以趣约易」,对篆书进行改造:
笔画上「化圆为方,化曲为直」。
字形上采用「省、并、连」的办法进行简化。
这些基层的刀笔小吏并不是要创造一种新字体,仅仅是为了偷懒,提高文书的书写速度,在一些很正式场合还是用篆书。
比如:秦代的公布天下的几种法律文献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还是用的当时的官方正式文字小篆体:
秦·《峄山刻石》
纵观汉字演变历史可以发现:「求简化」和「准确记录语言」是驱动汉字演变的两股互相制约的动力。
这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动态发展,使得汉字不至于太简单,也不至于太繁琐,汉字太简单,无法准确的记录语言,太繁琐,不利于使用。
如果汉字简化以后,还能准确的表意,不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汉字需要简化。
汉代以后,渐渐发现隶书相比篆书,并不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
所以「隶书」这种刀笔小吏为了偷懒而发明的「速记俗体」,取代了篆书成为「标准正体字」,「小三上位」成为「正房大姨太」。
其实,纵观汉字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一个时代的俗体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正体。「小篆、隶书、楷书」都是从「俗体字」变为「正体字」。
「偷懒求简」的人性决定,只要不影响记录语言的正确性,汉字使用者一定会怎么简单就怎么写。
其他网友回答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字体,传说由秦朝狱吏程邈所创,因程是狱中低级的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快捷,所以又称为佐书。发展到汉代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实用为导向,方便是第一要义。所以汉字的衍变必然遵循由繁到简的规律。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虽比篆书简单了,但随着书写方便的追求,波磔的笔法还嫌麻烦,在广泛的使用中自然会趋简汰繁,慢慢出现了所谓的楷书。楷书始作俑者传说是汉上谷人王次仲,他作楷少波势,字以方广,字方八分。可见最初的楷书体是缺少波磔的隶书,只是字形在结构上有所变化,随着结构精减和笔法更成熟,隶书的成分越来越少,到了汉魏,钟繇进一步推动去隶化,使楷书更加完形,被称为“楷圣”。及至东晋,楷书进一步成熟,到唐朝楷法完备并达致巅峰。所以由隶到楷的演化过程,犹如人类的进化史,那一条长长的尾巴,随着人类的直立行走慢慢变短直至消失。
其他网友回答
佐书既是隶书,为 “新莽六书”之一。近来学者进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是以当时官吏的名称所命名。隶书楷化是书法史的必然,因为汉字的书写是朝着便捷的方向去的。篆书书写方式复杂,后来为书写便利的隶书所取代,而隶书有为书写更为便利的楷书所取代。
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对于字形和用笔都做了简化,楷书一改隶书的逆锋起笔为露锋起笔,改曲线条为直线,改变隶书横折的分开书写为连接书写,改长短不一的隶书字形为整齐划一的方正结体。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并未书籍的印刷提供了便捷。即使在今天,我们日常运用和印刷的依然是楷书。所以“佐书”进化为“楷书”是历史的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隶书。秦末出现,汉朝时通行,由篆书简化而成的一种新兴书体,他创秦而兴汉,卫恒《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既令隶人佐书,曰隶字……隶书者,篆之捷也。”这充分说明隶书起到了官方篆书的辅助作用。
隶书是徒隶们所写的书体,书写既方便,又快捷,所以隶书过度了篆书严谨的书体,故又称为“散隶”。
隶书形体接近于我们现在用的书体,隶书是上承篆书的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从应用文字方面看,隶书的出现,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字转折。
隶书发展到魏晋,已走向衰弱,隨唐时期日趋僵化,至宋、元、明、清隶书字体已从实用中基本退出了舞台,从而楷书笔法,符合今天实用的艺术风格。
其他网友回答
楼上所有已经回答得很好了。一切的演变最主要还是归根于汉子信息传递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