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
优质回答:
诗歌是春的思念,是大地百花的梦想。诗歌是夏日爱恋的炙热,是花前月下的清凉。诗歌是秋的碩果,是辛勤耕耘的希望。诗歌是冬天的雪花,追寻着梅的芬芳。(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理解诗歌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可以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
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看题目,思考信息】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例子]
边 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可以从题目抓住题材。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看注释,推测作用】
注 释 作 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则主旨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有关。
[例子]
鹊桥仙 夜闻杜鹃①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被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①表现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②作客他乡的羁愁;③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不满。
抓一抓,寻突破
抓诗词的意象,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句,抓题干中的暗示信息,来突破诗词情感。
【抓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烟花雪月风,包罗万象。意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也最能表现诗人情感。
[例子]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杜鹃;词中直接描写其特点的语句:声声只道不如归;这首词的主题:游子思乡。
【抓关键词句】
中国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1.关键词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
(1)情感词。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愁、闲、苦、忧等;如:
(2)修饰词。冷暖色调的形容词等。“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3)表现景、人、事、物等特点的词语。注意景的时令性以及景物本身的暗示性,人的动作行为的暗示性,特别注意描写人的细节性词语。
[例子]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本诗借柳条、藤蔓、黄莺等景物以及“好”“离情”“相识”“别”等词语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关键句
这些关键句多指用典句和诗词的尾句。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增加诗的意韵。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句,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子]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诗中的典故句: 寻得桃源好避秦。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辨一辨,明关系
就是辨一辨人、事、景、物、情之间的关系,各句间什么关系;明确是否是托物言志、因事说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关系。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明朝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弄清了景和情的关系,也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思一思,悟题旨
“以”是“用”,“意”是“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是“推测”,“志”是“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以意逆志”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也就是把自己当作作者,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作者在诗歌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同时,还要“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的生活环境、诗词作品创作的背景(时代的兴衰、社会习俗、作者当时的遭遇),还要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就会把诗词放到广阔的历史空间,便于把握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把握,会更透彻、更准确。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例子]
柳梢青 春感
[南宋]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可以运用“知人论世”解读。公元1276年,元兵进入南宋京城临安。这首词写的是临安被占领后一个元宵节作者眼里的景象和他自己的心情。整个京城到处都是元兵盖着毛毡的战马。虽然春天来临,但城里一片凄惨景象,让明亮的灯烛仿佛洒下泪水。到处听到的都是蒙古人吹唱的歌声,再也听不到唱戏的鼓声。此情此景,作者哪里忍受得了青灯独坐的孤寂生活。他虽然在乡下过着无聊的生活,想念的却是故国的风光,关怀的是流亡的朝廷抗元斗争的事业。全词音节苍凉,情调沉痛,在悲歌之中表达了爱国的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这个文体,比较特殊。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含有浓浓的诗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否则就不能理解诗情,也就无法进入诗歌的意向情境中体悟其含英储华,余味悠长的美情美景。
古体诗对格律要求比较严格,韵角的运用要合韵压声,律诗最严,古体次之。格律和诗情互相交融,古代诗人为了推敲几近疯魔,但律诗的用词简练、精彩,表情达景之丰富也让后人叹为观止。不管是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还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或者是仙气逼人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字简色新景明情深韵无穷,诗韵丰盈,虽诗风迥异,但诗意无穷。古诗的世界浩若烟海,每个人都能找到划动自己心弦的那句诗那种情,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多读,多看,多品,多体悟,我们的血液里也就多了诗意,沾了诗才,多了诗韵几重。
现代诗虽格律要求稍松,句式散些,但诗情未变,一脉相承。如舒婷的橡树,成为爱的表白,诗的树影。老舍先生的街市,连星星都能提灯前行,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成了所有人向往的最欢欣的四月天。
诗韵留芳用心赏,诗情通古一脉香,月照古今情思合,练字融情推敲忙。
其他网友回答
诗是一种生命的仿佛。
诗本质上是对“我在这儿”这四个字的展开与追溯。是一种关于“自我或人”的幻觉与空想。诗试图实现个体的心灵自由状态。
在此我只对两种诗歌方向发表一点自己的简单的看法。一种是大白话的散文化小说化的门槛极低的所谓诗和声称读不懂不知所云的诗。
首先得说到席卷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 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允许误读。反本质主义,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反统一道德,认为真理有许多的可能性。
在这一思潮的大环境影响下,加上国内有人倡导的“新口语”和“下半身写作”“拒绝隐喻”等主张——其实,后现代,拒绝隐喻,口语写作,身体写作,等等, 这些诗学主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错的,要写好殊非易事,但不少人太过简单化,“破罐子破摔”一一使诗歌沦为一种口语化散文化小说化 的人人都会的分行行为。艺术的堕落令普罗大众失望透顶。
而另一个方向,语言高度浓缩,具备深度隐喻、象征、意象、跳跃性,超现实等特征的诗歌,大众又说看不懂。除了教科书上反反复复讲解的那些,其实古诗又有多少人看得懂。而现代诗写作,掺杂了许多现代的高度专业化的理论与技巧,更是如此。而诗人偏又醉心于这种一般人看不懂,一旦看懂了又 惊叹不已——读者佩服诗人写得出,诗人觉得自己藏得好竟然有人发现得了——的高难度精神游戏中。
现代量子物理哲学认为:世界没有唯一图像。物质的世界是可以被认识它的主体所影响甚至重构的,即“无限的结合方式”。所以,哪一种诗歌写作方式方法都对,都有其哲学美学主张的支撑或理由,关键 是要写出体现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的本质:诗歌精神。
诗歌精神一一 诗的过程,是一场痛苦的“物意”转换过程。在“物意”之间建立诗歌自身——人的生成与自我的诞生。 这是种艰苦卓绝的艺术,却又没有实用意义,因此有人说,艺术体现了一种智力的悲剧。
诗歌精神一一诗是生命的仿佛。
诗歌精神一一 诗学即心学。
诗歌是一种美德,是人性中静悄悄的福分。所以,诗人,请不要愚弄别人,也不要愚弄自己。
.
其他网友回答
我所喜欢的诗歌【原创诗歌】
。。。。。。。。。。
我所喜欢的诗歌
它摇曳世俗之中
一半扎根泥泞
一半扎根柔情
。。。。。。。。。。
我所喜欢的诗歌
它花开烟尘之外
片片花瓣都芬芳鲜妍
片片花瓣都晶莹闪亮
。。。。。。。。。。
我所喜欢的诗歌
一瓣如日
在人心底燃起渴求
一瓣如月
在人心底洒片宁静
。。。。。。。。。。
我所喜欢的诗歌
一瓣如灯,温暖沧桑
一瓣如土,滋生春光
一瓣如水,浇灌希望
。。。。。。。。。。
我所喜欢的诗歌
岁月的烟尘
无法遮掩它的美丽
世俗的流波
无法摇动它的根须
。。。。。。。。。。
我所喜欢的诗歌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时
它却越升越高,越闪越亮
以后的人们,也愈加明了
它那蕴于词句的深沉
温柔而又滚烫的力量
。。。。。。。。。。
我所认为的诗歌,数瓣虽不皆备,亦应占其三两。这是我对诗歌的一点浅见,各位网友若有高见,可以留言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