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敢于发动万历朝鲜战争并且挑战大明王朝? 万历年间日本进攻朝鲜

网友提问:

万历皇帝支援朝鲜打败日军后,为什么没有继续进攻日本本土?

优质回答:

万历皇帝其实也想继续进攻日本本土,效仿唐朝彻底制服日本,却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

明朝国内的情况:

一,政治和财政方面的问题。

万历皇帝幼时是个乖孩子,母亲李太后对他很严厉。每天五更,李太后就要求万历皇帝起来读书。稍有懈怠,就罚他长跪。万历皇帝因此学业优秀,后来曾经很自豪的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万历皇帝有学问,政治上却并不高明。万历皇帝登基后,由权臣张居正主政。在张居正的面前,万历皇帝是没有发言权的,只好继续做“乖孩子”,对张居正言必称“张先生。”

张居正任职期间,在税收方面颇有贡献。比如民间富人为少缴税而隐瞒土地数量,1571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677950顷。1580年张居正重新测量为7013976顷,后者是前者的1.499倍。也就是说,仅土地税的收入就增加了近一半。

1582年张居正病死,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身死政亡,政治主张被皇帝和反对派废除殆尽。明朝的财政问题再次恶化,税收开始逐渐下降。

万历皇帝却毫无理财的能力,还一直大手大脚的花钱。比如,朱常洵到封地就国时,仅土地一项,万历皇帝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在中原腹地的河南凑出四万顷耕地,这是什么概念。

万历皇帝在政治方面更是让人无语。

1581年在慈宁宫向李太后请安时,万历皇帝发现伺候自己洗手的王姓宫女很漂亮,就临幸了她,王姓宫女因此生下长子朱常洛。

1586年,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次子朱常洵,万历皇帝欣喜若狂。

他与群臣商议,想让次子朱常洵做太子。没有想到大部分大臣坚决要求按礼法行事,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为了给爱子争到太子之位,竟然以不上朝做为斗争的手段,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罢工皇帝。万历皇帝的罢工殆政,大幅度拉低了行政效率,加速了明朝政治的腐败的混乱。

到朝鲜战争1598年结束时时,明朝的政治比以前更加腐败无能,财政实力也大不如前。明朝的政治和财政,已经支撑不起跨海远征日本的这样大规模的战争。

二,军事方面:

1,缺乏名将。

明军的诸将中,只有李如松有名将之资。

1592年,宁夏镇副总哱拜起兵反邦,接连攻克多处城池,打败几路明军。同年4月,李如松出任总兵,统辽东、山西、浙兵等围剿叛军,是谓万历三大征之第一征。

直到9月下旬,宁夏判军才被平定,12月,李如松被派往朝鲜救火。12月25日,李如松就挥师东渡朝鲜。

3个月的时间里连休整带赶路一并完成,李如松所部从宁夏战场切换到朝鲜战场。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在宁夏和朝鲜这么远的距离内行军,说明李如松部明军的效率之高。

李如松入朝鲜后,首战就是在平壤与小西行长对决。李如松在平壤战役的表现,堪称经典。

1597年一月7日,明军抵达平壤。第二天拂晓时分,李如松集中火炮轰击日军各处据守要点,轰击过后明军开始猛烈的攻城。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血战攻克制高点牡丹峰,守峰的2000日军全部被歼灭。城内日军见明军攻势猛烈,都大为惶恐,惊慌失措。

战斗中,李如松不顾安危,冲锋战斗在第一线。史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战马被死换马继续打,掉沟里就跳出来继续上,这样的猛将确实不多见。

到正午时分,李如松的是先安排的奇兵奏效了。戚家军和部分精选的辽东铁骑共10000人,为让日军放松警惕而换上朝鲜人的军装。趁着日军大意,攻上城南的芦门。

日军见芦门失守,大惊而无心作战,其它城门多处也被明军攻破。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下令全军集中在土堡内死守,做困兽之斗。

李如松为让日军走出阵地,就巧施计策。下令调整攻城部署,采取兵书上的古老战术:围三阙一。留下南门不布置兵力,放日军撤退。李如松还写信给小西行长:如果日军从南门撤退,明军就不予攻击。

小西行长势穷,坚守必死 。为夺得一线生机,遂决定在晚上撤退,从冰封的江面上逃跑。

日军渡江时,明军所有的火炮一齐开火。冰面被炸裂,寒冷的江水吞没了无数日军的生命。日军为逃生而混乱无比,淹死的、被炮轰死的不计其数。逃到对岸的日军,又遭遇了明军骑兵的追杀,死伤惨重。

此战,明军“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落水淹死者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双方阵亡比为1:15。

战后,日军一路撤退400多里,才扎住了阵脚。此战击垮了日军的骄横,也让丰臣秀吉征服中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接下来,李如松所部在碧蹄馆与日军血战。手持三眼铳的铁骑,与日军的倭刀、火枪正面碰撞。近3000名辽东铁骑硬生生的抵抗了近4万名日军的进攻,最后迫使日军后撤,让日军对明军的战斗力震惊不已,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日军以后对明军作战,都是缩手缩脚的。3月,李如松得到情报:朝鲜原本积存数十年粮食的龙山仓库,被日军占领后作为军用仓库使用。原本的朝鲜存粮加上从日本运来的粮食,共有数十万石。

李如松立即派查大受和弟弟李如梅带着700名精兵,奇袭龙山仓库。一夜之间,龙山的13座仓库,数十万石粮食被全部焚毁。

失去了粮食供给,日军无计可施,被迫与明朝议和,退往釜山一线。

1593年12月,李如松回国述职。

1598年4月,李如松与鞑靼人作战时,战死沙场。

李如松死后,明军再无李如松这样的名将。

李如松作战一向犀利无比,平定宁夏用了5个月。入朝鲜抗日仅用了4个月,4万明军就大破日军,席卷朝鲜半岛,迫使日军龟缩到釜山一线,使得丰臣秀吉向明朝议和。

日军发起第二次朝鲜战争时,失去了李如松的明军就再没有以前的犀利。明军既不能象在平壤战役中那样催枯拔朽般的发起进攻,也没有700勇士奇袭龙山仓库那样的妙计。

2,明朝需要用兵的地方多。

明朝的西北有宁夏叛乱,东北有日本人入侵朝鲜,西南有播州杨氏土司之乱。

就在1598年朝鲜战争结束时,西南的播州之乱已经发展到了必须要平定的程度。

播州宣慰使司杨应龙一直骄横跋扈、为祸一方,不把明朝中央放在眼里。1589年,杨应龙公开作乱,烧杀抢掠。另一方面,吃透政府政策的杨应龙玩两面手法,时判时降,让明朝中央对他在讨伐与安抚之间举棋不定,没能及时的出兵讨伐他。

后来吃到甜头的杨应龙变本加厉,一面引苗兵在在川、贵、湖广一带攻城掠地、烧杀抢掠;一面又向政府认罪,表示愿意出人力和钱财赎罪。可是明朝中央受够了杨应龙的两面三刀的手段,也看透了他反判的实质。

1597年,四川巡抚谭希思出兵,防范杨应龙的入侵。1598年,贵州杨国柱带兵3000讨伐杨应龙,却兵败被杀。1599年,从朝鲜腾出手的朝廷集中力量讨伐,杨应龙兵败自杀。

播州之乱后,设置遵义、平越二府;明朝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西南少数民族的既得利益者,对改土归流是很抗拒的。明朝一直不敢对这里放松警惕,改土归流一直到清朝时期才成功的完成。

相比于日本的海外之祸,平定国内的地方叛乱更为重要。

日本方面:

日军撤退时,并没有山穷水尽。日军是因为丰臣秀吉的死前遗命,才撤退的,主力尚存。

日军当初能远程输送15万的兵力到朝鲜,如果明朝要进攻日本本土,日军完全有能力凑出更多的军队。丰臣秀吉打朝鲜,就组织了30多万人,本土作战,日本凑出30万人的军队更没有问题。

明军要进攻日本本土,要远距离运送兵力、粮草、火药、器械,战争的成本会提高很多;而要打败日本那几十万百战之师,难度系数之大可想而知。

明朝政府腐败、行政效率低下,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没有足够优秀的军事将领,还要防范国内的叛乱。很显然,明朝没有远征日本本土的能力。(本文原创。图片、资料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大明朝廷对发生在万历年间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宁夏平叛,播州平叛。因为在当时主政者看来朝鲜之役的胜负不会动摇朱明王朝的社稷。1592到1598打了两次,维护了朝鲜藩属的战略屏障地位就好,没有必要花费本不富裕的国帑再东征倭国。

其他网友回答

想必大家都是知道近代中国军队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远征朝鲜,帮助朝鲜将美军挡在了三八线外,阻止了美国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辐射侵略我国的忧患。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我国第一次派遣军事力量去援助朝鲜。早在16世纪中国还是明朝的时候,当时的万历皇帝就进行了一次长达七年的抗倭援朝的战争。

明万历抗倭援朝的起因

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属于大明王朝的册封国。而朝鲜则是需要年年向大明王朝上贡。这样的朝贡体制在当时以明朝为中心,周边各个小国都各自遵守,一直相安无事。而到了明朝末期,随着西方侵略者进入东南亚。当时的日本也因为被侵略而改变了原本保守的政策。到了丰臣秀吉时期,丰臣秀吉极富野心。他渴望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就这样,日本走向了大明王朝得到对立面。

而丰臣秀吉也是明白,虽然,在当时,明朝处在相对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但是,两国的军事实力依旧是存在着巨大的悬殊。这时候,丰臣秀吉就盯上了当时军事力量薄弱并且直接与明国边界相接的朝鲜。到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终于是发动了对朝战争,并且很快的占领的朝鲜的大部分地区。而朝鲜,则是请求明朝的援助。

而明朝最终也是决定派兵援助朝鲜。先后派兵总数达到10万,耗费白银近800万两。耗时近七年。最终是打赢了这场援朝抗倭战争。

胜利后为什么不进攻日本本土

大家都知道,持久的战争最终导致的就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力。为什么明朝没有乘胜追击,进攻日本本土呢?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明朝当时的国力不允许。

明朝到了中后期,这明君没出现几个,坑爹玩意倒是出了不少,加上官员贪腐严重。到了明万历时期,国库基本空虚。已经没有什么多余的钱财了。再加上万历全盘否定了张居正的政策。致使这财政来源那也是锐减几分。所以在万历时期,能出钱将倭寇打回日本,那已经是极限了。这种时候,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去远征日本了。

其二、明朝周边敌人众多

特别是这后金的崛起,让国力疲惫的明朝已经是难以应对。这时候就没有必要多耗费有限的钱财和士兵去远征日本这种隔海相望的小国。同时,即使打下来的也是没有多大用处。解决不了当时明朝的根本问题。另外,就是这朱元璋时期,就下了命令,后世子孙不要去攻打日本。所以于情于理都没有攻打日本的必要。

其三、战败后日本快速认怂

丰臣秀吉战败之后,回国没多久,他就病逝了。而后继者德川家康迅速的派遣使者到了大明王朝表示恢复朝贡。既然,日本已经认怂,当时也就完全没有必要接着打了。

总结

可以说,在明万历年间是明朝影响力迅速衰弱的时期。正值这种内忧外患的时候本来明朝时没有精力管朝鲜和日本的战争的。不过,当时为了彰显明朝的大国地位,希望重新确立明朝对于周边的主导地位,也是全国硬着头皮把这场战争打下来了。而且,这一打就是七年。胜利后,不管时财力物力已经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必要了。所以就没有去进攻日本本土。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候的日本 打下来就是鸡肋 穷山恶水所以才出来打劫做刁民 除了地震就是火山 打下来 搞不好还要救急 驻扎耗费帑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