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易中天认为《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是这样吗?
优质回答:
易中天老师认为《道德经》是在老子之后,我认为,此说不确。
关于老子与孔子生卒年考:
根据历史资料,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此说不确:史传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其所以踪);
根据史料记载:孔子生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据史传,孔子曾拜访老子,拜老子为师,问礼于老子。
孔子一生未曾著书.其留世六经诸学说也是在他死后由弟子及后人所编。
老子年长孔子二十岁。史传老子西辞函谷受令尹喜胁
其他网友回答
易中天认为(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后?是这样吗?按照历史文化规律、易中天认为(道德经)在孔子之后,是对的!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是在孔子之前出现的。易中天所谓《道德经》在孔子之后的观点,有待商榷。
我之所以认为《道德经》出现在孔子之前,是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四字韵文,是《道德经》的一个显著标志。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的语言结构形式是四字韵文。《道德经》与它是一致的。在孔子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及至战国时期,正是四字韵文向五字韵文转换的时期。汉乐府民歌,基本上是五字韵文,表明五字韵文在汉代已经正式形成,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第二,《道德经》的每一篇文章都没有标题。
在孔子的时代,文章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比如《论语》就是没有标题的,而孔子之后的《庄子》《寻子》文章,基本上都是有标题的。《道德经》81篇文章,全部都没有标题,非常一致,没有例外。这就充分证明《道德经》出现在没有标题的时代,也就是说《道德经》出现在孔子的时代之前。这是文章形成的客观历史,不容否认。
我承认易中天很有才华,但是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于易中天关于《道德经》出现在孔子之后的说法,我本人表示不赞同。当然,我还有其他的一些理由,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认为易中天得出的结论有点过于武断了,易中天根据《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的内容,来判断《道德经》在孔子之后,甚至老子也在孔子之后。那么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主要讲了些什么呢?我给大家贴上部分原文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而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礼并非儒家所特有
易中天先生认为,这一段是对礼的批判,也就是对儒家的批判,而批判者必然出现在被批判者之后,就像我这篇文章必然出现在易中天先生观点之后,那《道德经》就只能出现在儒家之后,也就是孔子之后。我们暂且先不讨论这是不是对儒家的批判,但是礼并非儒家所特有的,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既然是复礼就是恢复以前的礼制,那就说明礼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孔子也从来没有说他是礼的制定者,更没有说礼是周朝才有的。有人认为礼是周公所作,其实也是不严谨的,周公只是订立周礼。在《论语 · 八佾》中孔子曾说道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徴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能说出来夏礼,但是杞国人已经不足以证明了。我也能说出来商礼,但是宋国人也不足以证明了,因为文献不够啊。
那从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礼非但不是儒家所特有,而且还不是周朝所特有。道德经在第三十八章讨论礼,并不代表它所讨论的就是儒家,这完全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问题,所以这根本就不能当成一个证据。
道德经并非批判礼
再有就是,易中天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对儒家的批判,而我在前文用到的是对礼的讨论。首先我不认为这一章是对礼的批判,更非对儒家的批判。礼通俗的讲就是规定了人和人相处的行为规范。而且礼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点像现在的法律,但是宽泛不够严谨,更像现在的道德。
而《道德经》中提到的:“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并非是指礼是祸乱的根源,而是指如果礼都不被遵守的时候,祸乱就要诞生了。也就是说礼是最后的底线。因为礼是强制性的,而仁义道德是发自内心的。所以道德经提到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仁义道德都崩溃之后,就要用礼来规范自己行为了,如果不遵守礼,就要强制他遵守。如果强制也不行,就是要天下大乱了。从《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全文来看,我没有看到任何一句批判儒家的内容,甚至没有任何一句批判礼的内容,我不知道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出来的,难道就是因为那句“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其实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观点就是,当道德沦丧的时候,就需要法律来制裁了,如果法律都不能保证,那么动乱就开始了。难道你能理解为法律是动乱的根源?你只能理解为法律是最后的底线,突破底线就是乱的开始。
所以从个人看来,易中天先生对《道德经》和儒家的认知有着本质问题,完全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所以根本不足以证明任何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他都要变天了,能相信他的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