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觉得三国演义中谁最有希望统一华夏?
优质回答:
导语:罗贯中后悔没有生在今世,不然把演义改成爽文,赚翻了。
提问指的是三国演义中,既然说演义,相信众多读君肯定是希望刘备统一华夏的。刘备在书中被刻划成仁德、善良,一副明主的人设。
全书倾向之笔强烈,对刘备和他的文臣武将,进行了美颜美肤之笔,将三国中势力最弱的蜀汉,生生写成了似乎可以吊打曹操、孙权的态势。
作者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采取的是正史和唐宋元时期民间话本相揉和。那时期的话本,也就是用于舞台展现的评书和戏曲的脚本,在倾向性上已经表刘备为正、曹操为奸。
唐至宋朝时期,出现多次王业偏安,以及希望一统自王的割据势力,刘备诸葛亮希图复汉的追求和努力,便成了典范。上层有这意愿,通过宣传教化,自会在民间受到大影响。元朝灭宋,民间推刘贬曹,婉转表达抗争的情结,又达到了新上升。
老百姓看演出,通常愿看的就是好人打坏人,邪不压正,代表着一种朴素的道德思维价值观。罗贯中为了使作品通俗化、大众化,跳开官史文言的晦涩难读,在表达方式上,自也离不开有忠有奸的对立冲突的这种艺术形式。
书中传达向善抑恶的思想是正能的,是契合社会积极价值观的。但有了这设定,作者难免就会出现笔墨有浓有淡,对于忠正的添加饱墨,奸派的多加贬笔。这也是文学作品惯用的艺术手法。正者愈正,奸者愈奸,形成对比矛盾,娱读性才能高起来。
跟着演义的节奏走,将情感溶到书中,就会令读者每读后,心有所向,每看到刘备败仗、诸葛亮未捷,而扼腕以叹,替古人落泪。
罗贯中演义虽是小说,但终不敢跳出历史的真实大脉落,最终循着蜀先亡,魏失政,晋灭吴,三国归晋的轨迹结篇。但他以正史为框架的这部小说,写的有血有肉,大气纵横,在封建社会民间文化率普遍不高的背景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至今不衰,令几多人信为真史,其影响力直压正史典籍、官方史注。
现代人文化、思维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读者,已透出把《三国演义》打回本是小说原形的认知。本来吗,与水浒、西游、红楼齐名,就是文学小说性质。
时代不同,观念不同。现今网上各类热小说,以爽为主,架空穿越、修仙灵异,天马行空,只图眼悦心舒。要搁在古代,估计朝庭官院、文人骚客阶层看了,要气得吐血、大拍桌子,直呼无视纲常,妖书也。同理,罗贯中倘若活在今世,说不定大悔自己不开悟,跟不上潮流。早知写到关羽麦城,改成绝地反击;刘备伐吴,安排夷陵大胜,最终蜀汉一统华夏,必是爽文也。荷包鼓满之际,也教每叹刘败、蜀亡的诸多读君,少些扼腕惆怅。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