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写了些什么?
优质回答:
《后出师表》是对第一次北伐和蜀汉战略的总结,是对《前出师表》的升华,是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再次肯定,同时佐证了自己的真实性。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第二年在北伐失败后,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再次上书,即《后出师表》。
这里主要讲其意义。
一、《后出师表》是对第一次北伐和蜀汉战略《草庐对》(“襄阳说”作《隆中对》)的总结
第一次北伐显示失败了,诸葛亮再总结后提出应该再次北伐,毕竟兵败乃兵家常事,曹操也败过多次。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跨有荆、益”后两路出兵,兴复汉室的伟业,无奈关羽败了,两路变一路。《后出师表》云:“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显然继续北伐才是王道。
二、《后出师表》是对《前出师表》的升华
《前出师表》追溯三顾茅庐,强调感恩之心,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后出师表》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一个千古忠臣表现得淋漓尽致,肃然起敬。
三、《后出师表》再次强调南阳情怀
《前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云“曹操困于南阳”,我们可以通过“困于南阳”窥探躬耕地所在。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这里的“南阳”毫无疑问指宛。
四、《后出师表》和《前出师表》结合,佐证《后出师表》的真实性。
《后出师表》“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完全是《草庐对》的演练,
当时刘备已去世,世上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草庐对》,因为《草庐对》提出是“因屏人曰”。
再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前出师表》的忠诚高度一致。
所以说《后出师表》必为诸葛亮所做,而且只有诸葛亮能够写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
曹魏大败于石亭,消息传到汉中,诸葛亮认为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决定第二次北伐。
但是年初刚从陇西败回,不到一年又要北伐,势必会有一些人不理解,为了统一思想、坚定决心,诸葛亮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奏表,重申北伐的意义,向后主同时也向蜀汉民众解释又要北伐的原因。
这就是《后出师表》,在这份奏表中诸葛亮首先申明了先帝的遗志,表明不北伐没有出路的道理,否定那种“王业偏安”的思想,认为不征伐曹贼先帝所创建的事业就会丢掉,与其坐着等待灭亡,不如去讨伐敌人。
在这份奏表的最后,诸葛亮还说:“我将小心谨慎地为国家奉献出我的一切,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不顺利,耶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前一份奏表读起来激昂热烈,与之相比后面这一份奏表或许更重说理,因而显得气势不如之前,言语之中也多了许多悲壮。
这是因为,首次北伐遇挫对诸葛亮的心理势必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更清楚地看到敌我之间力量对比上的差距,所以《后出师表》强调了困难,强调了完成先帝遗志的艰巨性,但是决心未变,理想未变,胜利的信心也未变。
仔细品读《后出师表》,看到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这份奏表中多次谈到曹操一生遭遇过的失败,似乎隐约透露出诸葛亮此时面临的处境。
虽然不会有人公开谈论他的过失,但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诸葛亮希望大家理解失败是正常的,尤其对手那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