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音乐的白鲸
新学期开学,我和孩子一起学习第一课《爱什么颜色》。这是一首诗歌,诗歌通过对碧绿、火红、蔚蓝三种颜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但在理解和学习课文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孩子们读完第一节诗歌后,我问:“同学们,作者爱碧绿的颜色,是因为什么呢?”孩子回答:“因为禾苗是碧绿的,小草是碧绿的,我生活在农村,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不错呀,这个问题孩子一下子就能回答正确。我接着问:“那么,这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没人举手。我着急了,是学生不爱发言的问题吗?还是我的这个问题有点难?我灵机一动,调整了发问的思路,再次对学生进行启发:“同学们,小作者生活在农村,看到的禾苗、小草是碧绿色的,就连他做梦都是碧绿的,他爱碧绿的颜色,其实是爱什么呢?”孩子回答出来了:“作者热爱家乡农村,热爱农村的生活。”看来,课堂上孩子不举手发言的原因,往往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老师的提问巧妙恰当,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话匣子,让他们想说、会说。那么如何发问呢?一、铺垫式发问在提出自己的问题前,进行进行必要的叙述或者小问题进行铺垫,从而将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本质上。例如《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为了让孩子理解白鲸得救是个“奇迹”,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奇迹”是什么意思,接着要能说出白鲸得救的经过,最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感悟到:白鲸得救是由于人们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天性,用音乐引导一群遇险的白鲸回到深海,从而使白鲸得救,这真是一个奇迹。其实我们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一个铺垫式发问的过程,为了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有经验的教师深入浅出,用精要的几个小问题,引导的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逐步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体会到文章写作表达。二、对比式发问在学习中,教师根据文本有鲜明的对比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异同,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课,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草地一般都是绿色的,为什么这篇课文中的草地却是金色的呢?草地为什么早上是绿色的,中午却成了金色,下午又变成了绿色?通过两个问题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一切的变化都是蒲公英花瓣的合拢与张开的缘故,而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花草,作者能发现这样的变化,我们却没有发现过,看来,我们要学习小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不仅如此,在课文的学习中,很多疑难问题,我们直接提问学生往往会畏难而退。但是,如果教师一下子抛出好几个相似或者相反的结果要学生比较,他们很快就能感受到正确的理解。三、无痕式发问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无痕”,教学艺术高超的专家或老师,往往能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导入自己的学习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和高效的语言学习。王崧舟老师在和孩子们学习一首歌谣的时候,利用孩子喜爱的歌谣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歌谣、诵歌谣,在其中点拨歌谣押韵和节奏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用,不仅读到位了,也诵到位,更是内化和运用到位了。我们周围很多老师也如此。例如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提出,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孩子在欣赏读的过程中,畅谈感悟,很自然地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愿我们都巧妙发问,让学生因疑求真,因疑求知,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策划:赵飞燕?编辑:王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