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沙俄末期的俄罗斯那么落后,为何苏联一接手,就能立马让它大变样?
优质回答:
人口数量不代表力量。没有凝聚力,人再多也是一盘散沙。
印度人多吧,但是印度至今依然保留了种姓等级制度,甚至还有永不能翻身的“贱民”。印度连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做到全国统一,何来的凝聚力?
沙俄虽然建立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国内纷争动乱不断,整个国家缺乏凝聚力。20世纪初,欧洲纷纷进入工业时代,但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当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苏联拥有了一种过去从未具备的凝聚力。
1919年春至1920年底,面对协约国对苏俄的三次联合武装进攻以及国内反革命叛乱,苏联人民在共产主义组织领导下,越战越勇,最终粉碎了协约国武装干涉的企图,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俄罗斯第二次展现惊人的凝聚力是二战。
1.8亿人口的苏联因二战死亡2600万人,光是军队阵亡就达到880万。
如此残酷的战争,差不多将苏联20岁左右的一代人打光了,换其他国家可能早就跪下了,但是苏联没有!
成年男人死了,老人上!老人死了,妇女上!前仆后继,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何等的凝聚力!
是布尔什维克重塑了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凝聚力就代表拥有广泛强悍的动员能力,就代表想办成就能办成事的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沙俄当年说落后也落后,说不落后也不落后。这种纠结的身份,恐怕得用当年沙俄那个响当当的外号来形容才恰如其分:泥足巨人。
说其落后,是和英美德法相比,由于没有完成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沙俄是西方列强中最野蛮最孱弱的一环,由于改革要兼顾到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农奴制的废除并没有让农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和自由的劳动力,反而大量成为新的债务佃农,工商业也没有获得所期望的内部市场和充足劳力,更没有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扶植。而无论如何改革,统治阶层仍旧按照过去封建时代的那套做,导致贪污腐败横行,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沙俄先后在克里米亚战争,日饿战争中败北,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沙皇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产生怀疑,开始找寻各种自救之路,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其统治。
而说其不落后,是因为从彼得大帝之后,沙俄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一直紧随欧洲变革的步伐,从文化艺术到军事科技,亦步亦趋,甚至凭借超强的韧性打败了微风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并一度以欧洲各国王室的宪兵著称。一战前,沙俄军事能力欧洲数一数二,人数最多,彪悍异常,而且能够自行生产各型武器装备,大到无畏级战列舰,陆战重炮,小到步枪子弹,这种全序列生产能力,在当时的世界里也没几个国家具备。
而在一战中,泥足与巨人的结合就是个闹剧。坦能堡之战,两个素有嫌隙的将领居然调到一个战场上打配合,最终让处于劣势的德国各个击破,这总参谋部得多粗心多不认真!而唯一的不冻港所在地黑海一旦被土耳其封死,俄国色厉内苒的一面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工业发展看似火热,但像火车机车,发动机,机床等很多重要生产资料,沙俄根本没能力生产,平日里可以靠英法等盟友出口,战时海路陆路全断,就只能任由火车趴窝,工厂停转,进而引发国民经济的恶性循环,等于一开战就已输掉了一半。
左右这个全新的政权,苏俄上台后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国内,然后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革。首先从大概占百分之二的贵族地主手里收缴上来全国九成的土地作为国家资产,等于从肉体到文化,彻底消灭了一个阶级,同时利用敲诈农民剩余生产价值的方法,以几百万农民为代价,完成了工业革命原始积累的过程,接着,利用一战之后德国美国对英法强行推行的新国际秩序的不满,引进大量技术和人才。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有经验的美国失业工人技师纷纷领到苏俄签证去苏联工作,有的就彻底留在了那里。沙皇时期,俄国工业基础大多在西部,苏俄时代,除了在察里津规划重工业工厂外,开始在乌拉尔山以东布局未来的重工业版图。二战爆发前,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俄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不亚于德国,甚至超过老牌帝国英法的超级工业化国家,能独立设计生产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先进武器,而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连德国都不得不甘拜下风。也因此,一战表现稀松的俄国二战中竟然气势如虹,一路打到了柏林。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出了个斯大林。斯大林真的是很残暴,但是他真的是很牛逼。再加上1929年那次金融危机也是苏联真正崛起的窗口期美国资本大量进入苏联,要是错过了那个窗口期英美也不会让它崛起。
其他网友回答
近代史中,沙俄应该算是最差劲的列强,甚至在日俄战争中连“新生列强”日本都打不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十月革命”后,也就是苏联全面接受以后,整个就大变样了,一跃成为世界级强哥,甚至在后来与美国并列成为世界两极的强大存在。
为何原本落后的沙俄,苏联能在接手后快去让它变大变强呢?——公有制经济的胜利!
众所周知,苏联是一个红色政权,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共产世界国家,所以苏联在取缔沙俄后,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上采用与西方列强们“私有制”截然不同的“全盘公有制”。
而这个“全盘公有制”经济模式,正是苏联快速摆脱沙俄末期落后局面,快速变大变强的关键!
在苏联之前,沙俄之所以落后,究其原因是因为沙俄是在君主专制,是有利于贵族官僚的封建制度。从这点看,沙俄与清朝是相似的,处于旧秩序松动,新秩序还未诞生。此外,因为旧有体制的原因,全民教育并未普及,人口素质较差、贫富差距大,皇权及依附于皇权的贵族势力严重拖了国家后腿,这些情况制约了沙俄发挥他所具备的潜力。也就是说,当时的沙俄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或者说一个新的体制,带它走出困境,摆脱身上的限制重获新生,而苏维埃政权由此应运而生。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苏联所代表的公有制经济主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本落后的沙俄摇身一变,跻身一跃跳入了超级大国之列。
要知道在19世纪下半叶起,沙俄便已远远落后于欧洲列强,在一战后更是几乎油尽灯枯,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十月革命的爆发,苏维埃直接推取缔沙俄。所以在苏俄诞生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所谓的国家实力。而且,因为苏联是“共产世界”国家,还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封锁,可以说,建国之初的苏联所遇到的困境一点都不比我们当初容易。可苏联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发展条件下,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便超越英法德等国,成功坐上了第二工业国的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到底是如此完成这样无比艰难的逆袭?
第一点、有一个好的底子
苏联的基础上是沙俄,虽说沙俄的末期已经成为一个二流国家,且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输给了日本。但沙俄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强国,而且日俄战争的失败并没有胖沙俄伤筋动骨,整体国力影响不大。且随着一战的爆发,沙俄也渐渐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得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继承了沙俄的遗产,直接从沙俄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便是先决条件,有一个基础不至于从头摸索,自然快捷许多,而且苏联还拥有大量的资源为自己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点、有一个好的制度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公有制在苏联发展建设过程中呈现了巨大的优势。
共产主义相对于私有制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所有的力量相对地集中起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劲往一处使。因此,苏联人民能够集中死机卯足劲,进行建设和发展工业。这点在资本控制之下是没有可能实现的,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谁有可能真正为了集体卯足了力气?
第三点、遇上好时机
有好的底子和好的制度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还要遇上一个好的时机,没有好的时机,哪怕你自身的硬件再好,到最后都有可能失败。
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因为体制的不同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阻挠,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的制约,最终也未能取到比较大的成效。这一切在1928年发生了变化,美国华尔街爆发了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波及范围覆盖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国家无一例外的走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西方国家的顶尖人才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纷纷跑到了苏联发展。而苏联自然是照单全收,正是在西方国家人才不断加入的情况下,苏联的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是苏联能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当然了,最重要的是遇上了一个好的时机!
正是基于这三点,苏联得以快速崛起,并在二战爆发之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跻身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抖一抖便可让整个世界为之一振的世界霸主!
其他网友回答
显然这题是不那么熟悉俄罗斯历史的观点,沙俄罗曼诺夫王朝不是亡于落后,恰恰是亡于急进的工业化浪潮,沙俄与大清都是差不多同时灭亡,历史就是这么巧呀,当时两大超级大国都有共同成功点,就是马背上的英雄,大航海时代和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成就了海运贸易发达,欧洲沿海城市群国家利用了海运的机动性,串联了世界贸易而大发其财,开始强盛起来了,俄罗斯人重拾了蒙古人的惜日的荣光,充分利用了马匹的快速运输能力,利用了欧洲各国将精力放在争夺海权上,在欧亚大陆疯狂地扩张陆地版图,但是马匹的战斗威力在工业革命后开始减弱了,火炮火枪火车的作用开始登上食物链的主要舞台了,沙俄与大清都意识到工业革命的重要性了,都在进何建设工业大城市努力,初级的大量工业城市建设起来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就应运而生,实际现在的俄罗斯和中国人都在享受当初工业化城市的初级基础红利,俄罗斯的农奴制与大清的封建社会制度,对运用资本管理工业化城市缺乏认识,自己培育起来的产业工人缺乏管理手段,壮大了的产业工人资本集团开始要争夺话事权了,政党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沙俄与大清都一样,没有自己可以掌控的产业工人政党跟随自己的政权,而资本财团掌控的城市政党的话语权后,沙俄与大清就成了被历史抛弃的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