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是什么意思
作为法律媒体圈的新人,短短两个月,我就以协办媒体的身份参与了不下5次所谓的律界盛典,峰会、论坛、年会等多种律师聚会,形式不一,噱头不断。各地律界领头人积极发言,台下掌声雷动,大家都举着手机拍照,抱着笔记本奋笔疾书。
有趣的是在这些大咖的分享中有一个词汇出现过一遍一遍又一遍,大家都不厌其烦地提到:“赋能”。
什么是赋能?
字面意思是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然而我相信我所听到的赋能应该不止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
“以xx平台/软件/课程/知识为我们的律师赋能”
总之只要是和法律产业挂钩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的律师赋个能。
那么什么是赋能?
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看看别的行业是如何解释这个词汇的。
我打开了某音、某乎、某度、某书、某博、甚至优酷。原来,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赋能”。
“领导把事情交给你做就是赋能。”
“赋能就是去中心的主动离心发展。”
“赋能,必须有能可赋,且这个赋的能,能够让外围核心迅速增长的要素。”
越说越玄乎、越说越复杂、越说越废话。
所以什么是赋能?
我明白了,这就是一个没有固定表达式的神奇力量,看起来高级,用起来抽象。
大概可以理解为:面向某类特定群体?/ 某个组织机构,通过转移权力/强化能力/发放物资等实质性或非实质性动作,帮助对象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
比如说,我饿了,
得要去麦当劳给自己赋能。
所以简单来说就是让人感到不明觉厉的词汇。
为什么一定非要用这种虚无缥缈的词汇而不是去阐释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呢?
“我们的平台可以提升律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的平台为律师赋能。”
放着清晰明了的词句不用,非要去用“赋能”。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赋的是什么能?第一句至少给了我相对明确的方向,第二句看得我一脸懵:你说啥?尽管在表面看起来第二句更简短更专业,可是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些什么呢?一句毫无客观意义的陈述句罢了。
无非就是看起来专业,用起来方便,听起来唬人。
就好像是说得一口好黑话,人人都是杰克马。
当然这样的一个客观意义的词汇的确给人了一种被赋予能力的错觉。
赋能,就感觉是听完这一席话,大家的专业水平就更上一层楼,被人一针扎通任督二脉。
可是作为律师,
你的“能”真的是别人可以“赋”给你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
我们所看到的所谓赋能平台,课程,峰会,科技永远都是渠道与方法,这些可以给到律师的帮助始终都是外在的。在参与到这些外部条件中之后,不断地自我思考、消化、积累才能提升能力。
当然最最最为重要的永远是去作为律师参与到每一桩自己办理的案件中去积累经验。律师作为专业性极强、经验积累极为重要的高难度职业,能力是不会因为一句“赋能”而提高一星半点的。
作为法律行业的垂直媒体,我们一直恪守客观公正的理念来看待业内发展与变化。
赋能这个词汇只是近年来行业黑话中的冰山一角。我们也总是听到“蓝海”、“抓手”、“业态”、“落地”、“组合拳”、“精细化”、“去中心化”等等听起来高级却不含任何意义的抽象词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说黑话变成了一种潮流现象,不仅仅是作为黑话源头的互联网行业,在行业不断融合的今天,各行各业都有被成功辐射到。
法律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严谨作为信条发展至今,业内最不需要这些假大空的漂亮话来佯装出一副唬人的架势。
但是这样的词汇让多少不明所以的律师们趋之若鹜争着抢着要为自己赋个能,掏钱参与各种各样的高峰论坛,这年会,那对话,听着那些早就不再亲自上庭的大律师们分享着自己的成功经历,听着大咖们讲着数字化、信息化、这科技,那平台。
大家不停拿笔记录,拿相机拍照,结束之后可能碰都不会碰一下那个写着xxx峰会的笔记本。却没有想到这些跟自身业务关系不大的废话只是所谓大咖们用来割韭菜的镰刀,打着为律师赋能?/ 传递知识?/ 模式升级的幌子将利益收入囊中。
律师最需要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想说的想表达的用简单明了的措辞阐释清楚。不独是面对法官与客户,在同行交流与跨界分享的时候,也应该通过平实易懂的“人话”让听众明白你的真情实感与实操干货。
而不是用看似华丽大气的行业黑话标榜自己的专业与博学,更不是卖弄词藻堆砌的一通废话。
我们并不是在抨击这些词汇有多么糟糕,毕竟这些词汇的内涵与外延是被思维所主导的,被人们所熟知的是这些词汇被主流言论赋予的意义。
我们是整个行业洪流中为数不多的敲钟人,勇敢逆行,尝试警醒律师们忌浮躁、忌聒噪,脚踏实地地进步才是对法律服务、法律职业、法律行业的基本态度,才是对客户乃至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策划:Alexia
文字:RyanChen
排版:樱桃张
制图:七成
素材:SocialMarketing
图片来源:网络
要不大家还是给我赋个能吧,
要求不高,点个【分享】或者【在看】,
或许今晚就能吃上脆汁鸡了?…??
?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