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庙号谥号是什么意思 年号是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年号,谥号,庙号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扩展资料:帝王身后的三号:除庙号与谥号外,还有陵号通常说来,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亡国之君,在新朝已成为臣子,所以庙号、陵号皆无。即使有谥号,也只是臣子的谥号。公卿大臣也有入太庙祭祀,陪葬皇陵的,但都是陪祀、陪葬,没有独立的庙号和陵号。著名的陵号,有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但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照皇后葬仪),明十三陵,还有清东西陵。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其他网友回答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等;后继者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如汉武帝一生就用了十一个年号,女皇帝武则天也曾改元十二次。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因此往往也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举几个栗子,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清宣宗年号“道光”。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

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谥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隋炀帝;对于唐代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庙号,例如唐太宗、宋高祖。明代宗;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他们的年号,例如“雍正帝、”“乾隆帝”、“光绪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