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时候,前排士兵不怕死吗 古代打仗冲在前面的不怕死吗

网友提问:

在古代战争中,冲在前面的士兵难道都不怕死吗?

优质回答:

世上没有不怕死的人,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人早就死光了。人的恐惧感是保护人的安全的保证,只有恐惧才使得人趋利避害。因此怕死是人生存的本能。

那么,在古代战争中,总有冲在前面的士兵,他们就不怕死吗?这就要从人的思想上来找原因,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战胜了恐惧。

第一个原因,严刑。在古代战争中,军法是最严的。在最前面的士兵一般不外乎两种身份,炮灰或者突击队。这两种身份的人没有回头的机会,如果回头退缩立刻就会军法从事,只有向前冲杀,还会有一线生机。

炮灰的下场一般就是死。在古代战争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极端的例子是在吴越战争中,越王勾践就派了一批死士挑战,排成三行在吴国的军阵前高呼自杀。使得吴军纷纷观看,军阵大乱,被越军趁势打败。

而突击队也是一样。在隋朝的时候,隋军的名将杨素就在每一次作战的时候,先派突击队冲入敌阵。如果不胜,退回来的人全部斩首,然后再派一批。这样,突击队拼死冲杀,打乱敌阵,然后大军乘之,一般就能够取胜。

第二个原因,重赏。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普通士兵,军功的奖赏是他光宗耀祖的唯一机会。在秦朝的时候,因为军功爵位的设立,秦军都勇于作战,以获得爵位,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因此,在作战时,为了获得敌人的首级,得到军功,这些秦军都不穿盔甲,怕跑得慢得不到作战的机会。作战时,当然会争相排在前列了。

在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和敌军相拒辽水不得渡河。他手下的将领麦铁杖自请为先锋渡河。史书对这段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谓人曰:“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乃自请为前锋,谓其三子曰:“吾荷国恩,今为死日!我得良杀,汝当富贵。”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馀。高丽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跃登岸,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乃敛兵,引桥复就西岸。诏赠铁杖宿公,使其子孟才袭爵,次子仲才、季才并拜正议大夫。

我们可以看到,麦铁杖为了子孙富贵甘当先锋,虽然战死,他的三个儿子都得到了封爵、官职的赏赐。

第三个原因,仇恨。在战争中,仇恨感是最能够激励人的。战祸横行,自己遇上亡国之恨,丧家之仇,在这个时候,为了报仇雪恨,早将死亡的恐惧抛出九霄云外了。

在田单复国的时候,国中的人本来就是齐国的孤臣。再加上田单用计,让燕军焚烧坟墓,割去俘虏的鼻子,让齐军的仇恨达到了顶点,这才发动反攻。一举打败了燕军,恢复了齐国。

一般说来,在古代战争中,排在前面的士兵就是以上这三种情况。怕不怕都是无所谓的,只有看命运的安排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殊地灭”“人是自私自利的产物”既然如此,古代打仗即便非常危险,照样有人冲锋在前,当真因为不怕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众所周知的,既便是被迷信思想严加灌输的古代,大多数人这也对生命的轮回,以及是否真有来生心存疑惑的,他们和今人一样只求活在当下,因而都视生命如珍宝,都是不愿主动去送死的,只所以打仗时照样有人冲锋在前,不是不怕死,而是有以下几种原因的。

一,利益的驱使。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古代为了鼓励将士们冲锋显阵,奋勇杀敌,当政者总是想出许多奖惩制度,对一马当先,不惜生命,中锋在前的将士加以加偿,对贪生怕死,怯战畏死之徒加以惩处,这样极大的鼓午了将士们,使他们都乐于敢于勇往直前,冲锋向前,杀敌报国。秦秋战国时的秦国之所以能被称为虎狼之师,就是这种利益驱使的作用,秦国之商鞅变法之后就采用了这种军功制度,秦制规定将士的功勋是以杀敌多少为计的,在战场上凡取得一个人头者就晋级一级爵位,而且这样爵位是可以继承的,也就是说一旦获得这种爵位,自已死后儿子也可继承,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正因为如此“秦人闻战则喜”,在战场上视死如归,冲锋向前,众志成诚,一统天下。

二,生活所迫。在古代当兵打仗大多都是穷苦子弟,在战乱年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为了生存,为了家人,一旦有人招兵买马,举兵义事,只要金钱到位,就会一呼百应,应征如云,这些被招兵者一旦被录用,其家人就会得到一笔赏金,自己从此也不再忍饥挨饿,混一口饭吃,当然也有一毛不拔,强形抓押的,就好比民国时代的“抓壮丁”一样,在泰平年间国家每年也要应征一部分人防边守疆,这是不容抗拒的,只不过有钱人家可以花些钱财顶抵这类差事,没钱少钱的穷家子弟只能“以身相许”。综上所述,无论是战乱年间还是太平年代苦得都是穷家子弟,那些当兵打仗的都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了,打起仗来冲锋在前的也是生活所迫,形势所逼。只所以不惧生死,也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家人更好地活着

三,特殊兵种,必然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在古代在特殊的情势下必然组建特殊的兵种,这些特别的兵种必需要冲锋在前的,这些特殊兵种有以下几种:1死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敢死队,对士久攻不下的城池,阵地,无法突围的困局,指挥官总是组建一批敢死队,而这些敢死队必需要一马当先,抱定必死之心,冲锋陷阵的。2,勇士,对于那些穿叉或者冲乱敌阵或者突然袭击的阵法,必须要靠勇士们来完成,这些勇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强将,他们能以一挡十,英勇彪悍,打起仗来快准狠,起到冲击敌阵,一马当先的表率作用。3,刑徒,对于那些死刑犯者,必须让他们冲锋陷阵,冲在别列,而这些死刑犯者也乐于这样做因为一旦他们冲在前列,杀敌攻城有功,就会免于死刑,甚至受到奖励,既就是死了,也会恢复名誉,不再有辱家族列宗,于家于己,都有利无弊,因而他们也乐于此事4,老兵,不论是现代或是古代老兵都是无形的资源,他们不但战技娴熟,而且经验丰富,因而每逢战事,指挥者总是将老兵置于前列,让他们身先士卒,鼓午士气,带领大家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四,为了光宗耀祖,也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在古代人们大多从小接受忠君家国主义教育,古人也以能光宗耀祖,为民族大义而死而战为快,因而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打战来也不畏生死,敢于拼搏,勇于牺牲,也能不惧生死,冲锋在前

五,狭路相逢勇者胜,呈然初次打战的时侯,新兵们都惧于死亡,宿头宿脚的,但当打过几次战争后,当看到身边的同伴,自己的战友,老乡,甚至是兄弟,儿子,父亲倒在血泊中时,当想到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时,也就不惧生死,豁出去了,因而也就不畏生死,敢于冲在前列了。另外在战争中,当双方打到白死化时,也就是冲红眼时,也就视死如归,抱定必死之心了,也就不考虑先后的回题,只有冲在前列拚命死搏了!

六,宿命论使然,在古代人们虽然对是否有来生来世存疑,但宿命论的思想还是在人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人们相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因而也就不惧生命,敢于冲在前面的。事实上冲在前面的并不一定比后来的死的多,前文已讲过冲在前面的大多是老兵,这些老兵是然久经杀场,作战经验丰富,但冲在前面的人首先要面对敌方的,箭及其它攻势,正因为如此处于前列的将士都是身披凯甲,手执盾牌,装备精良的,因而死的机率反而不大,而后来的人就不一定有如此精良装备了,正因为如此,冲在前列的人大多不畏生死,敢于冲锋在先的!

综上所述,在古代既便非常危险,也总有人冲在前列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战争中,由于是冷兵器时代,所以作战基本是以肉搏战为主,冲在前面的士兵一般被看做是最为危险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表面上看起来危险系数最高,但死亡率实际却并不是最高的,原因如下:

一是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是将领最为看重的一部分士兵,会给他们最好的装备。

毕竟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会面对对方最为主要的进攻压力,同时他们的表现也会关系到全军的胜败,一旦最前面的中央部分被对方突破,那么战局基本就很难挽回。所以将领对于最前面的士兵来说是最为看重的,给他们的装备也基本是最好的,如盔甲、刀、剑、矛、枪、盾等兵器,既有最好的防护也有最好的攻击。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降低了最前排士兵的死亡率。

二是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往往是军队当中最能打的那部分士兵,要消灭他们并不容易。

冲在最前面的一般是一支军队中最能打的那部分人,他们本身就能打,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经验来说,要消灭他们往往并不容易,这样他们的死亡率也往往不是全军最高的。

三是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往往作战经验丰富,战场生存能力本身就很强。

能够在多次战役中存活下来,并且他们当中也有些人是经常打头阵的,能多次打头阵并且活下来的人,本身的战场生存能力就很强,即便是第一次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在身边都是那种战场生存能力很强的人的带领下,他们也往往不容易战死。

四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冲在最前面的往往都是不要命的。不要命的人上去打,往往有之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对方看你不要命的打,很多人就会避开你,不和你打去打他能打得过的打,所以在战场上不要命的人,很多时候反而存活率会更高。

综合以上来说,古代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最危险,但实际上并不是死亡率最高的那部分人,当然,敢冲在最前面,基本都是不怕死的。

其他网友回答

纸上谈兵的教条主义害死人。受古代题材影视剧的影响,让人觉得在古代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士兵都是箭靶子、炮灰,九死一生。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常识性错误,在战场上敢于主动发起冲锋的,都是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的一方。虽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那种少智无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军事主官,是不会得到普通士兵拥护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先冲进敌军阵地的先锋,可以攫取最大的战果,自身的伤亡的比率和对手相比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被选做先锋的战士,非但没有恐惧感,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是长官对自己战斗力的肯定。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平民将领,依靠的都是冲锋陷阵时立下的赫赫战功,剥夺普通士兵冲锋的机会,也就等同于让他们丧失了一次荣立战功的机遇。

需要士兵冲锋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攻坚战(城市或者是有完备防御体系的营改),另一种是野战。

史书中记载的攻坚战,很少直接使用云梯进行强攻,躲在牢固防御工事中的守方,可以轻易地射杀暴露的对手,急剧上升的伤亡数字,很快就能瓦解进攻一方的士气。

明末第二次宁锦战争,皇太极率领六万八旗精兵攻打锦州,就是因为太急于求成,结果遭遇惨败。而当时锦州守将赵率教手下只有两万杂牌军。

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进行攻坚战时,走在最前面的也不是蒙古士兵,而是被他们掳掠的普通百姓,数量能够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

这些无辜的百姓被驱赶的城下,如果守军打开城门,蒙古兵就跟着一拥而入。如果闭门不纳,蒙古兵夹在百姓中间攻城,无论城上使用何种防御措施,老百姓也是最大受害者。

而且这种高烈度的战争,会急剧消耗弓箭等作战物资,一般等到守军弹尽粮绝,疲惫不堪时,蒙古兵才会使用云梯,攻城车等工具进行强攻。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战争。

野战中冲锋讲究的是兵贵神速,好钢用在刀刃上,冲锋时一般选择最勇悍的士兵,速度最快的战马。

冲锋时会避开敌军的正面,选择从两翼迂回包抄,从敌军背后发起攻击。敌军的后卫部队大多是步兵,被袭击时又没有机会及时的展开,只能被动的挤在一起,任由敌方骑兵尽情的杀戮。

冲锋的士兵都精于骑射,和高速奔驰的战马配合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法抵御的突击力量。只要守军的防御阵地被撕开突破口,也就意味着他们败局已定。

兵败如山倒,血腥的屠杀会让失败的一方丧失斗志,乖乖的抛下武器,跪倒在尘埃。那怕是刀架在脖子上,也唤不起他们丧失的斗志。

真正的战争是残酷的,绝对不像影视剧中那样不讲究战术,千军万马咆哮着撞在一起,硬碰硬的厮杀。如果那样,战争的结果倒也简单了,人多的一方获胜。

还有一种意外,就是士兵们身处绝境,再也没有机会突围,主动向敌人发动攻击。

最后不屈的斗志,纯粹是为了军人的荣誉,虽败犹荣,跟勇气无关,他们才是是真正的勇士。

其他网友回答

一方面是赏赐更多,双倍薪资,另一方面是军阀无情,要知道明代的军法里面,在阵形中左顾右盼都是要杀头的,更不用说后退了,而且有些战阵是要轮流替换向前的,总会有人会被换上前排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