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讲《石壕吏》的康震教授 康震解读石壕吏评价

网友提问:

著名教授康震对《石壕吏》的解读真的错了吗?

优质回答:

著名教授康震对《石壕吏》的解读真的错了吗?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学识,对《石壕吏》这一文学艺术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读,哪里有什么对与错?

谁敢说谁解读错了,意思是你的解读是唯一真理?

这不扯蛋嘛。

杜甫的《石壕吏》是文学作品,不是新闻播报

杜甫作为世族公子,自负满腹经纶,到处给权贵投送诗赋以求晋身而不得,困守长安10年而郁郁不得志,从而“堕落”了恶意造谣攻击朝廷的喷子,他很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喷朝廷。

以《石壕吏》为例,如果是把它当成文学作品,可以视为杜甫的一喷;如果把它当成“新闻播报”,那就是一点不掺假的谣言。

因为,杜甫并没有意识到他缺乏基本逻辑的短板出卖了他。

作为杜甫系列喷作之一的《石壕吏》全文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这首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杜甫投宿一个叫石壕的村庄,夜间碰到“官差”(并不一定是“吏”)抓壮丁。

一户人家的“老翁”听到动静爬过墙头跑了;老妇人前去开门应付官差,并哭诉:

家中3个儿子都在邺城当兵,一个儿子刚捎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然后说,家中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还没有断奶的孙子,由于孙子没有断奶,孙子的母亲还在家,但是连件可以穿出门的完整衣服都没有(因而难以应征)。

如果上差不嫌弃,老妇人可以跟随你们去,连夜赶到军营还不耽误做早饭呢。

然后就再也听不到对话声音了,仅仅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低声抽泣。

天亮后,与诗人作别的只有老翁,暗示老妇人的确被抓走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断定杜甫是在造谣呢?

道理很简单。

杜甫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2年,即759年,当时唐军与安史之乱叛军作战不力,继续补充兵源,因而“抓壮丁”是必然行为。

“抓壮丁”这差事既可以是由军队直接实施,则意味着地方上处于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那么,“抓壮丁”必定毫无规矩可言,杜甫碰到的就不是地方官吏,而是“有理讲不通”的“兵痞”。

这些“有理讲不通”的“兵痞”居然没有闯入这户人家的屋内打砸搜查,这完全不符合当代影视作品的风格。

如果地方政府仍在工作,那么,“抓壮丁”通常由地方官府按照一定规矩(征兵制度)来实施。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大后方实施的征兵政策就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唐朝廷即便在当时失去了按规矩征兵的“体面”,是个男人就抓。

那么,当地官吏必然知道该户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去当兵,家里只剩下了一个“父亲”(在古代,有吃奶孙子的爷爷通常也就40多岁),应该还在应征年龄之内。

这样,地方官吏去该户就去冲着“老翁”去的。

“老翁”听到动静就熟练地爬墙逃掉,也说明地方上抓他不是一回两回了。

而且,老妇人开门哭诉后,官差并没有闯进家中去搜查,因而没有惊动到投宿的杜甫。

这也说明,当地官府对这家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如果老妇人的哭诉是真实的,那么,当地官府强加于这个家庭的应急征兵政策是“四丁抽四”,这无论在什么朝代,只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征兵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更为奇怪的是,官府在当时似乎成了夜出昼伏的游击队,只盯着在夜间去抓这个“老翁”,到了大白天“老翁”反而可以大大方方跟诗人道别。

《石壕吏》,唐版《抓壮丁》

由此可见,杜甫的《石壕吏》逻辑混乱,应该是诗人臆想出来的桥段。

如果搁现在,诗人把这个段子发在其自媒体上,被销号,并至少处以行拘恐怕都是轻的。

实际上,杜甫的《石壕吏》并不孤独,几乎就是《抓壮丁》的唐代版本。

我们知道,曾经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喜剧电影《抓壮丁》,改编自1940年代的同名话剧,讽刺的是国民党政府抗战时期在大后方四川胡乱抓壮丁的一幕闹剧。

《石壕吏》和《抓壮丁》无论是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都是影射性的翻版,同时也都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并非纪实。

作者的表述和所表达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立场。

比如,《抓壮丁》和《壮士出川》两位作者的立场就存在很大不同。

《石壕吏》正是《抓壮丁》的作者穿越回唐代化身杜甫进行再创作的结果。

至于如何解读,也不过是个人立场不同而已,没有所谓对错。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众所周知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更侧重于以关爱人民来表现,《石壕吏》也正是通过描述人民的困苦,控诉虐民的苛政,用事实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的,这正是杜甫创作此诗的初衷,而决不是要以此诗来赞扬官吏的競业精神和贬低民众的报国热情,这勿庸置疑。

再者,封建社会≠当代社会,朝庭≠国家,抓丁≠征兵,古代衙役≠当今公务员,虐民害民≠尽忠职守,更不能强行把杜甫的思想穿越到现代观念上来解读。因此我认为,康教授对《石壕吏》的解读是错误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举个例子来说,康震的解读就像是你用狙击步枪去射杀关羽。你可以把如何埋伏如何操作讲的精准细致,可惜,你回不到三国。

康震解读对与不对没必要评论没必要评说,毕竟他就像是描述狙击过程都是没问题的,连狙击精英都认可,但狙击对象需要穿越时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