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朱元璋孙子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去了哪里呢?
优质回答:
建文帝上位之初确实有心作为一番,但生性过于软弱,且没有任何执政经验。主要靠的是身边三位儒家学者在旁指导,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凡事过于小心谨慎,以至于失去良机,与他的三位导师应该有着莫大的干系。
在削藩行动中,已解决掉了五个,剩下燕王朱棣时迟迟不动手。当时别说燕王朱棣,任何人都能明白当时的形势,如果朱棣再不出手就会被灭。我想再傻的人,也不会座以待毙吧。正是建文帝的优柔寡断,给了朱棣喘息的机会。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才推翻了建文帝。
其实当初建文帝有很好的牌在手,那就是朱棣的三个儿子,刚开始是作为人质留在帝都。但经不住朱棣假称病,要儿子回来看望的一再请求。竟然将他的儿子放了回去,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败笔。朱棣没有了顾忌,才有所作为。
从历代的皇位之争,向来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格局。从朱棣攻破京城后的行为来看,凡效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及家眷都没有善终,剥皮、油炸等手段相当残忍。你想这么残忍的对待建文帝的下属,那对建文帝该有多大的恨意。他会放过建文帝吗,更何况建文帝不死,他就不能名正言顺的称帝。
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换成谁都会对建文帝痛下杀手,但又不能对外宣称是自己杀的皇帝,不能会引起冒天下之大不讳之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而已,因为毕竟没有证据。
根据官方史料记载,皇宫内有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但又找不到活人,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于战乱,并很快称帝。试想,当时京师已是朱棣的天下,堂堂的皇帝有可能逃脱吗?
我说是朱棣杀了建文帝,那打死朱棣也不会承认这种不忠不孝的骂名。如果说建文帝还活着,同样打死他也不会承认,那会给他名正言顺的称帝带来不便。
反正一句话,是死是活都没有任何证据可言,目前为止,还是一大悬案,我们只能以证据说话,不能随便猜测。
其他网友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后逃出的可能性非常大,其理由有三。
建文帝是个仁慈之人,不好生杀,这样的人往往惜命,自杀可能性不大。建文帝当皇帝期间很少有杀人记录。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实际上是造反,对朱允炆来说他与朱棣之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他派耿炳文征讨之时,还特意嘱咐不要杀朱棣,以免让他落得个杀叔的罪名。朱允炆的仁慈有点过了,和东郭先生差不多,仁慈得有点迂腐。这样的人爱惜生命,不但爱惜别人的生命,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不太可能像崇祯那样做到君王死社稷。
朱允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不是纯粹的儒家知识分子,不具备儒家知识分子的傲骨。方孝儒是一代大儒,是建文帝的重臣,建文帝失败后,朱棣请他出来效力他不干,朱棣大怒要诛他九族,他说诛十族也不怕,结果朱棣真诛他十族。朱允炆并不是像方孝儒那样有傲骨的儒家知识分子。南京危在旦夕,朱允炆向方孝儒请教是不是逃出南京,方孝儒的意见是不走,即便败了,君王也应该死社稷。朱允炆问这个,说明他有逃离南京的想法。他年轻,他惜命,他不想死,这才更符合朱允炆的实际。
朱允炆要选择君王死社稷,死的方法很多,可以像崇祯那样上吊,也可以喝药,还可以自刎,为什么偏偏要把宫殿点着了烧死自己,这不合情理。朱允炆又没有做错事儿,为什么要选择自焚,把自己烧得面目全非呢?而且上吊、喝药、自刎哪个不比自焚要体面得多。况且宫殿起火,宫殿内的人被烧成啥样并不是被烧之人说了算的。宫殿被烧有一个过程,这期间人是会动的,求生的欲望会本能地启动,被动地保护自己,大部分人是被烟熏死的,不是直接烧死的,是可以辨认的。即便是模样模糊,从其他信息也大致能推断出来死者身份。所以宫殿起火,很可能是为了造成朱允炆已死的假象。朱棣要当皇帝,必须宣布朱允炆已死,宣布朱允炆已死他就不能公开地大张旗鼓的追杀了,这样朱允炆逃离南京后,生存下来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朱允炆逃离南京穿的是和尚服,这比较合理,因为他爷爷朱元璋当过和尚,家里存有僧衣是有可能的。和尚到寺里避难也顺理成章,所以豫有得对朱允炆出家一说比较认可。传说朱允炆当和尚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湖南的新田大观堡,一个是浙江东明寺。有专家考察出大观堡是造假的,所以东明寺是建文帝朱允炆避难的地方可能性最大。
我是豫有得,个人观点,欢迎加关注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允炆,朱元璋的世孙。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一直以来朱标都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朱元璋想象的那样有序的进行下去,朱标在朱元璋尚在的时候便因身体不佳带着朱元璋的意愿去了阴曹地府。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时间让朱元璋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朱标死后,朱元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把目光投入到了另一个人身上,这个人表示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在朱元璋步入老年后,对朱元璋十分孝顺。而且朱允炆的性格颇有他父亲朱标的风范,朱允炆至幼熟读儒学经书,同样温文尔雅,心胸宽大。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被立为皇长孙,洪武三十一年,合法的继承了大统,成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年号建文,故后世成他为建文帝。
朱允炆在没有继位之前在心中便一直有个疑虑,外敌入侵由藩王出兵抵御外侵。但如果藩王造反勤王,又由谁来抵挡?直到继位之后,他将他的三位师傅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引为自己的心腹,在与他们的合力之下做出了一个和之前历史上同样有过的一个重要的抉择——削藩!也正是因为削藩,成了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最终演变成了和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一场权利争夺与生死较量的一场豪赌。赌注便是至高无上的权利与自己的这颗人头,赢了便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主宰者,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利与荣耀,输了便的赔上自己的这颗人头。
期间的过程不在细说,最终的结果便是朱棣最终孤注一掷的突破了种种障碍,抵达京师直捣黄龙。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逼迫朱允炆退位或者朱允炆自杀让自己来做这个天下的主宰者!最终他也得到了这个宝座,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却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建文帝帝在当时到底有没有死?
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在朱棣攻破京师的时候,宫里起火被大火烧死了!这个我也不是太相信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民间说法,说的是有声有色。据说在燕军入城,宫内一片混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心神俱灭决定一死百了。这时候一个太监对朱允炆说:“皇上继位之时,太祖曾给您留了个箱子,说在危难时刻才可以打开,现在是打开的时候了。”朱允炆打开箱子后发现里面有僧人的衣服,剃度的工具,还有逃跑的路线等等。然后朱允炆一干人等假扮和尚按着逃跑的路线逃走了。这个也不能相信,这些太戏剧话的东西更不可信。朱元璋怎么能知道会有今天?实际上危机时刻能出现这样好事的太少了,几乎没有。小说中的情节也不可能在朱允炆身上出现。这个不过是民间喝茶聊天中的闲话罢了,是没有可信度的。
当然,建文帝没死这个我还是相信的。因为朱棣之后一生的举动让我相信朱允炆没有死掉!朱棣在攻破南京后,并没有找到朱允炆,也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这无疑在朱棣的心里埋了一个不安的种子。朱棣的皇位是造反得来的,而朱允炆是合法的继承人。如果朱允炆没有死在另一个地道振臂一呼,群臣分分相应一下,那我朱棣现在得到的这个位子也不一定能长久了。那只有一个办法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心,否则后患还是有的。
于是朱棣在继位之后,秘密的安排了一个人做了一个神秘的工作。这个人便是胡瀅!胡瀅这个人不是什么名臣,也没有做多大的官。但朱棣却给他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寻找仙人!这个仙人无疑便是建文帝,胡瀅没有让朱棣失望!十六年后,他访遍了大小寺庙走过了所有的山川河流,费劲心力。最终他带着结果回来了!
十六年后的一个深夜,他吵醒了朱棣并见到了朱棣,并且二人谈论了很久。至于说了什么话我们都不知道。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资料能知道他们说什么了。在那个夜晚他找朱棣并不是找朱棣来说闲话来了,他的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次回来也不可能是给朱棣说没有找到,因为这是一句废话!朱棣也不可能听他说这话。那么他回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他找到建文帝了。而且回来就是给朱棣说他和建文帝之间谈论的内容,谈论的内容无非只有一种!就是建文帝安心做一个普通百姓,让朱棣安心的做一个好皇帝!
总而言之,建文帝没有在当时攻破京师而死是有很大可能的!
其他网友回答
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昨晚明史中最为出名的未解之谜一直为后人争论不休,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
朱元璋再太子朱标去世后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也是犹豫不决,最后立朱允文为太子是为了权衡利弊,不想让其他几个藩王陷入相互争储的斗争中,但最后还是陷入了血雨腥风的斗争中,燕王打到南京建文帝在宫中起火后不知所终,历来有很多说法,关于建文帝在南京城破后何去何从,史学界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还有人说他去了南洋,谣言满天飞,但是有一点很有能,建文帝他没死,此后朱棣一直寻找建文帝下落,有两种可能朱棣通过锦衣卫找到了朱允炆,并且朱棣和他见过面,叔侄二人见面后有过一次长谈,会谈结果和平结束,二人达成一致,维持现在的局面,朱棣继续当他的皇帝,朱允炆不再露面,选择一所寺庙出家,或者隐姓埋名过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消失。第二、同样是锦衣卫追查到朱允炆的踪迹,朱允炆连带儿子被秘密处死,而朝廷则继续制造假象,四处寻访朱允炆的踪迹,甚至郑和下西洋据说也与此事有关。
其他网友回答
两种说法吧,一种说法是直接在靖难之役的时候给大火烧死了,但是烧死后的尸体也是不可辨认所以朱棣是不信的!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逃跑了,下南洋了,这也是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下南(西)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朱棣觉得只要建文帝朱允炆不死,他的位置就不稳,他必须要找到建文帝的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正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的位子是从自己的侄子那里抢来的,这也是朱棣总感觉自己不是正统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激励朱棣励精图治的最大原因,他要立德立言!
于是他就命人造了永乐大钟,命解缙负责编纂永乐大典啊!有了这个立言,那么就感觉自己的位子更正了!
而郑和下南(西)洋,除了要寻找建文帝之外,更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让远方的国家知道大明的富庶,让他们来朝觐大明,这样就有了万国来朝的迹象,这就是盛世的象征啊,这也是朱棣证明自己是正统的一个重要措施啊,就像当年的唐朝的万国来朝一样!这才让朱棣越来越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