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刘罗锅吗 刘罗锅真的存在吗

网友提问: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优质回答: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宰相刘罗锅》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里面讲述了刘墉与乾隆还有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所有的文艺作品中都把刘墉描述成“罗锅”的形象,历史中真实的刘墉真的是罗锅吗?其实不是的。

罗锅,又叫驼背。在医学上的名词是“脊柱变形”,一般是由于坐姿不正,或者小时候得过佝偻病或脊柱炎等疾病,引起脊柱形态的改变。老年人也会因为骨骼老化而引起这样的症状。

1958的时候,刘墉墓由于受到破坏而进行抢救性挖掘。当时出土了两具棺椁,分别是刘墉和他的妻子单氏,另外还出土了一些陪葬品。当大家对刘墉的尸骨进行测量的时候发现,刘墉实际身高达到了1.9米!而且并没有发现脊椎畸形的现象,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罗锅”。

“刘罗锅”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刘罗锅这个词只出现在文艺作品上,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无风不起浪,我认为刘墉会有这样的外号也是有原因的:

刘墉活到了85岁高寿,在他年老的时候有点驼背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称呼他为“刘驼子”,所以“刘罗锅”这个外号可能是这样来的;

乾隆穿过的龙袍长度是1.4米左右,因此可以测算乾隆皇帝的身高大约为1.6米。刘墉身高1.9米,在皇帝面前肯定不敢昂首挺胸,应该是屈身弯腰。长期保持这样的姿势,就被旁人戏称为“罗锅”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出身在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刘统勋就曾担任过刑部、工部、史部的尚书。刘墉家境好,身材又高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副帅”。

电视剧中刘墉与和珅水火不容,两人只要碰上准要斗上一斗,而且每次都是以和珅惨败收场。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和珅要比刘墉小30多岁,而且他担任军机大臣的时候,刘墉已年近花甲,此时的和珅才26岁。所以两人的历史形象和影视形象还是相差甚远。

其他网友回答

提到刘墉,或许有人还会陌生,但提到“刘罗锅”的话,那所有人都会如雷贯耳。尤其是,一部《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更是将他推为知名历史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刘墉当真是一个驼背的“罗锅”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电视剧中,刘墉是寒门出身的子弟,可真实的他不仅不贫寒,而且还相当的优渥。其祖父刘棨官居四川布政使,其父刘统勋官居吏部尚书,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官宦世家。

生于这样的家庭,刘墉从小就接受贵族式的一对一精英教育,完全不同于其他同龄人。毫不夸张的说,刘墉从起跑线就遥遥领先,只要不是太过纨绔,他的成功已经是注定的。

到了22岁时,刘墉不出所料地考中了进士,甚至还成为了皇子的伴读。“伴读”虽然听起来不显赫,但却是潜力无穷的工种,整日和皇室为伍,还有机会见到当朝皇帝,想不被提拔都难。

不过,就在刘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际,老爹却触怒圣颜了。刘统勋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突遇睦尔撒纳率领回部出兵扰乱新疆的伊犁地区,定西将军永常兵败退守巴里坤。

作为陕甘总督,刘统勋直言上奏乾隆,请求舍弃巴里坤改为直接退守哈密。结果,乾隆却认为大清软弱避战有辱军威,随即下旨将刘统勋革职后押解回京。

刘墉受此牵连,被免去了伴读一职,甚至还一度被问罪下狱。后来,乾隆念及刘家的旧功,还是从轻发落了刘墉,封他担任翰林编修。

平定新疆的叛乱后,乾隆逐渐平息了怒气。他逐渐意识到,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但却是忠心可鉴,当初战败的主要责任在于将军永常临战失当,决定从宽免罪并补授了尚书一职。

后来,凭借刘统勋的人脉和关系网,刘墉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崛起于朝堂之上。先是外放地方官,担任了安徽学政和江苏学政,之后升任太原知府,再到江宁知府。

刘墉十分珍惜地方履职和锻炼的机会,为官清廉,为政清明,每到一处都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也越来越得到了乾隆帝的赞许。乾隆四十七年,刘墉终于在地方任上熬出了头,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并在南书房行走,经常得到乾隆召见。

可是,就在刘墉仕途迎来转折点之时,他人性的弱点也暴露无疑。当时,和珅已经深得乾隆恩宠,成为当朝最炙手可热的权臣,以军机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身份兼领兵部和户部事务。

掌权后的和珅再也不循规蹈矩,开始嗜权乱政和结党营私,逐渐引起了朝中许多铮臣的强烈抵触,弹劾之声不绝于耳。在《宰相刘罗锅》中,刘墉无疑是这些铮臣的旗帜型人物,坚决与和珅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

可惜,历史上真实的刘墉让您失望了,他1720年出生,而和珅1750年出生,对于小自己整整三十岁的和珅,刘墉表现得非常恭敬,甚至还有几分阿谀奉承,与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当然,他也没有与和珅同流合污,只是表现得非常能“装孙子”。

或许,刘墉长期担任地方官已经习惯了从事务实工作,而对于朝堂的务虚工作并不擅长。而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而言,他尤其喜欢一些务虚工作,两人显然不太对路子。

于是,刘墉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并不顺畅,先是因为泄露皇帝的谈话内容而遭到斥责,接着是负责科举考试期间发生贿赂腐败案而受到弹劾,然后是因为包庇属下的失职行为而受到降职处罚……。一连串事件下来,乾隆越来越质疑刘墉,要么是能力低下,要么就是忠诚不足。

幸好,就在此时乾隆退位了,永琰即位史称嘉庆皇帝。老皇帝虽然退位了,但依然掌权;小皇帝虽然登基了,但依然无权。这段期间,已过古稀之年的刘墉蛰伏得非常好,一边倚老装傻,一边暗中靠拢嘉庆。

到了嘉庆四年,就在太上皇乾隆过世几天后,嘉庆帝就立即开始清算和珅,赏赐白绫令其自尽。而在此过程中,刘墉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暗中搜集了和珅的二十条罪状,成为压垮此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据《清史稿》记载:

诏和珅罪状略曰: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大罪二。乘椅轿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大罪三。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于各路军报任意压搁,有心欺蔽,大罪五。帝病重,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大罪六。帝患病批答章奏字迹有失真,和珅竟言不如撕去另拟,大罪七。兼管户部报销,竟将事务一人把持,不许部臣参议,大罪八。贼人打劫青海,和珅驳回原奏隐匿不办,大罪九。上谕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令已出痘和未出痘者俱不必来,大罪十。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大罪十一。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大罪十二。楠木房屋奢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大罪十三。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大罪十四。藏珍珠手串二百余,多於皇宫大内数倍,大珠大于御用冠顶,大罪十五。宝石顶有数十块,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于皇宫大内,大罪十六。藏银、衣服数逾数千万,大罪十七。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大罪十八。通州、蓟州当铺、钱庄十余万,与民争利,大罪十九。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大罪二十。

以上罪状虽然大都由刘墉搜集,但这显然不是短期而为,而是早已经齐备了,否则也不能在乾隆驾崩的第二天就拿出。看来,已近耄耋之年的刘墉早已活成了人精,他忌惮乾隆对和珅的宠信,他摸准嘉庆对和珅的仇恨,所以才选好时机毕其功于一役。

嘉庆处死和珅后,自然要犒赏有功之臣刘墉。可是,已经年迈的刘墉却早已经老眼昏花,身形背驼,故而被嘉庆昵称为“刘罗锅”,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嘉庆九年,刘墉于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八十五岁。嘉庆皇帝闻讯后,下旨追赠其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由此不难看出他对刘墉“刘罗锅”的肯定和认可。

回顾刘墉的一生,虽然远没有《宰相刘罗锅》 中那么精彩和丰富,更没有过与和珅死磕硬杠的经历。不过,他依然颇具闪光点,属于一个矜矜业业和清廉奉公的封建官吏。@文史不假

其他网友回答

“刘罗锅”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的名臣,本名刘墉(1719~1804),字崇如,山东诸城人。

“刘罗锅”是刘墉的外号。

说起“刘罗锅”这个外号,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说是乾隆给他起的。当时刘墉考中了状元,乾隆钦点名单时,发现刘墉是个驼子,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刘罗锅的外号,并写了一首打油诗: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

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

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乾隆说的话很尖酸刻薄,说刘墉耸肩缩脖,弯腰驼背。不能抬头见日月,躺上才能看见天。比喻的刘墉很形象贴切,说刘墉死后不用棺材盛殓,用蒸馒头的笼屉就可以了。讲真乾隆够损的。

△《宰相刘罗锅》剧照

当时刘墉一听皇上御封自己为刘罗锅,急忙跪下谢主隆恩。清朝还有一个规定,皇上御封大臣,大臣每年还要额外得到一笔不小的奖赏。本来乾隆是想讥讽刘墉的身材,拿刘墉开涮,想不到刘墉急中生智白得了一笔银子。

刘墉谢过恩,站起身来不慌不忙拿起笔来写了一首回诗:

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

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

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

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银两万两。

乾隆一听写得不错,龙颜大悦,钦点刘墉为状元。

△《宰相刘罗锅》剧照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历史。真实历史上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是个文学家和书法家,当然也是个政治家。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并非状元,也不是宰相,而是一个标准的学者,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经常以“教育部”官员的身份到地方选拔人才,主管考试工作。

刘墉与和珅并没有多少交集,更谈不上斗智斗嘴,以他的身份没资格与和珅斗。并且他也不受乾隆待见。同时刘墉谈不上是一个出色的清官。

乾隆死后,和珅被杀,这时嘉庆才重用晚年的刘墉,刘墉向嘉庆进言:和珅一案应尽快结束,不要扩大打击面,追究和珅一人责任就可以了,嘉庆采纳了这个建议,和珅一案很快平息。

真实历史上刘墉是个山东大汉,1米八的大个子,并不是罗锅。

80多岁的刘墉被嘉庆重用。嘉庆看到常年躬身读书写字的刘墉背有点驼,因此亲切称刘墉为“刘驼子”。这是刘墉外号“刘罗锅”的出处。

其实清朝录用官员的标准是很严格的:“五官端正,身体健康,仪表堂堂。”如果是一个猥琐的人,怎么能显示出官威来,驼背或者身体有残疾的,不会被选中作为朝廷的命官。从这一点反推刘墉也不是一个罗锅。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受到影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里面的刘庸跟皇帝下棋争老婆,与和珅斗智斗勇,我们也许会好奇,正史中的刘庸真的是罗锅吗?

正史中的刘庸是什么样的

正史中的刘庸并不是罗锅,而是一位高富帅,其父乃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这个想必大家也有所了解。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山东人,字崇如,号石庵,在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

我们要知道清朝科举对考生们的身,言,书,判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身代表的就是身形,五官要求端正,仪表堂堂,倘若刘庸是一个罗锅显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像其他刘庸的才学自然不在话下,毕竟刘庸才学造诣还是不错的。

正史中的刘庸为官期间差不多跟影视剧中的一样,不同的是,刘庸出身乃是官二代,其父刘统勋可以说也是朝廷重臣,比起和珅无二。

刘庸有这些关系加上刘庸才学,自然官运亨通,在刘庸为官之初是跟其父差不多,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并为民除暴,革除了很多的科场,官场的弊病,一度被百姓称为刘青天。不但如此,刘庸书法造诣也是奇高,有清代书法家之名,跟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可是刘庸随着官位的上升处事也变得圆滑起来,并没有与和珅斗智斗勇,最后刘庸确实参加过审查和珅一案,不但对和珅没有落井下石,还一度替和珅求情。

刘庸为何成为了刘罗锅

刘庸之所以变成了刘罗锅,据传说跟乾隆皇帝有关系,当时刘庸身材要比乾隆皇帝高上许多,加上君臣有别,每次刘庸见乾隆的时候,总会出现弯腰的动作。乾隆曾戏言刘庸是罗锅,久而久之刘庸就成了刘罗锅。

另一种说法跟嘉庆有关,刘庸当年做过嘉庆的老师,嘉庆皇帝出于对刘庸的尊敬,称刘庸为刘阁老,由于阁与锅,老与腰的发音相似,阁老成了锅腰,京城当时的方言锅腰又被称作罗锅。后来经过民众口口相传,刘阁老居然变成了刘罗锅。

还有一种说法,嘉庆时期,刘庸八十多岁依然在朝为官,年老者必然会有驼背之态,被嘉庆称为刘驼子,刘庸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虽然不是史实,里面的剧情依然让我们开怀大笑,就如同主题曲唱的一样,只是个故事,不是也得是。

其他网友回答

  答:宰相刘罗锅不罗锅,好像是一米九的帅哥。

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刘墉祖父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者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名声。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覆。”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据记载,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应该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刘墉为何被称为刘罗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就是身体素质、相貌堂堂、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刘墉既然中了进士,就说明刘墉符合四项标准,所以刘墉并非罗锅。而且在当时按照规定,中了举人的,还要考试“大挑”,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四个字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只要有符合这四条的,就算是中了举人,也是要落选的。

  而且清朝的官场很注重官员的相貌,在乾隆时期比其他时期更为重视,所以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一定要符合乾隆选用官员的标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么在乾隆时期一定是不可能中进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刘墉辅佐过的两个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属于中等的身高。我们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刘墉虽然身高比两个皇帝高很多,但却在他们面前不能展现出来,他要驼背显得自己跟皇帝们一样。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刘墉为了在乾隆、嘉庆面前不高一节,他就低下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驼背,人也没之前看上去那么高了。所以,嘉庆就给他取了个“刘罗锅”的称号,这个称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刘墉被称为“罗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本身刘墉常年伏案写作、学习,驼背这个习惯也渐渐养成了。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经常写文书。文官不像武官一样,武官要出征,要上战场,还要操练士兵。在清朝当官,要看很多东西,文章写得好不好,长相外貌有没有问题,出身怎样,这都是要看的。在选官的时候,刘墉还年轻,肯定没有驼背的问题,等刘墉当了几十年的官之后,长期伏案,驼背的问题日益严重。等他到了八十岁之后,就更加了。所以,被称为“刘罗锅”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刘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讲述刘墉的电视剧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在我们的印象里,他老是和清朝巨贪和珅斗智斗勇。和珅的贪,刘墉的清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要拨开云雾,其实刘罗锅并不“罗锅”,相反还是一米九的高富帅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