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晚清名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何死于16岁少年之手?
优质回答:
僧格林沁,其实是被曾国藩弄死的
老僧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赫赫,受封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帅北僧王,成为八旗最后一杆大旗
说僧王不会治军打仗,那是说笑。不过僧格林沁不仅继承了科尔沁的勇猛,也继承了八旗兵的自大狂傲,他看不起曾国藩,也看不起镶白旗的胜保,对于汉兵绿营乡勇更是不屑一顾,信奉蒙古铁骑天下无敌
1860年,僧王奉命清剿北方捻军
1861年,鉴于僧王战局不利,清廷派胜保率领5000兵马协助,让僧王赶走了。僧王上奏朝廷说,胜保无能,之所以打了两场胜仗,那是因为自己兵马拦了捻军主力,把胜保弄走吧。朝廷准奏,并授权僧王节制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协力清剿捻军
1862年,被他看不起赶走的胜保,灭了太平军陈玉成,跑去陕西镇压回民了,自己的对手捻军犹在
1864年,被他看不起的曾国藩,攻破天京,灭了太平天国,自己的对手捻军还在那里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干了一件事,调手下一支湘军人马北上,听从僧王指挥,说,僧王,你太慢,我老曾来帮你这一刺激之下,僧王不仅没用这支湘军,还舍弃大队山东绿营,直接率领本部7000蒙古骑兵,死命去找捻军茬。其实那几年僧格林沁也是胜仗连连,不仅追着捻军打,还击灭了捻军盟主张乐行
捻军继任指挥官,张乐行侄子一个叫张宗禹的新统帅,也犹如军神附体,一面秘密派人重新招兵(大清做孽,百姓基础好),一面集合溃兵马匹,整出一帮骑兵和僧王打起了运动战。三个多月,吊着僧王转战数千里,到了最后,僧王的蒙古骑兵,腿夹不了马,手抓不了缰,只能用绳子绑着赶路
军情传至曾国藩处,老曾拿着记录“僧王手疲不能举缰索,以布带束腕,系肩上驭马”的军情函,说了一句话,僧格林沁,要败了……
时机已到,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连同7000蒙古兵,被诱入山东曹州高楼寨,一处精心准备的战场,陷入捻军重围,激战数个小时,全灭。老僧命大逃到不远的的吴家店,可坐在麦田里休息时,被一捻军小兵发现,手起刀落,僧王就壮烈了……这捻军小兵叫张皮绠,当年十六岁
僧王死讯传至京城,清廷命曾国藩率领湘淮军北上,抗捻
虽是猜测,曾国藩算计僧王,八九不离十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孙,晚清时期的蒙古族将领僧格林沁,自小便爱好习武,尤其擅长骑射。凭借着后来在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僧格林沁在清廷中,获得了“国之柱石”的称号。
(僧格林沁旧照)
由于晚清时期,朝廷腐败,大量百姓走投无路,因而在当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僧格林沁的威名,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平叛中,慢慢累积累了起来。
1855年,在与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中,僧格林沁大败太平军,并且还生擒了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立下大功的僧格林沁一战成名,被晋升为亲王。
除了内战在行之外,在清廷一向被人所诟病的外战中,僧格林沁也有着亮眼的表现。
1859年,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痛击英法联军,除了毁伤十多艘舰艇外,还造成了英法军队近500人的伤亡。在当时清廷孱弱,屡遭挨打的局面下,僧格林沁此战,也算是为数不多的一场硬气战役。
不过,尽管僧格林沁指挥水平超群,作战经验丰富,但他最后的结局,却颇为凄惨。竟然在一片麦田里,被一个16岁的少年活活砍死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受太平天国运动的鼓舞,广大百姓纷纷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其中又以捻军影响最大。
说起来,捻军其实成军已久。从1851年开始,捻军就开始在南阳等地聚众起事。1855年黄河决口之后,大批流离失所的灾民无家可归,也纷纷投入到捻军的起义浪潮中,这便使得捻军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这之后,各路捻军齐聚安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会盟。经过商讨,各路捻军最终推举张乐行担任捻军盟主,捻军也由此正式成为一个有领导有约束的组织。
(太平军起义)
1860年,捻军势力已经发展到了直隶、山东一带,这使得清政府颇为不安。为了解决身边的威胁,清政府不得不派出僧格林沁,前往山东剿捻。
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凭着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率领蒙古骑兵联合五省兵力,多次击败捻军。捻军部队在几年内,被招降和打散近三十万人。
不过,尽管捻军损失惨重,但他们同样给清朝官兵造成了巨大损伤。僧格林沁的剿捻之路,显然不会走得太舒坦。
随后几年中,僧格林沁一直在卖力地剿捻。在同捻军作战的几年间,僧格林沁抓住了捻军盟主张乐行,将他凌迟处死。
不过,捻军的势头,却并未因盟主的死亡而减弱。他们在逆境之中展现出了足够的韧性,这让僧格林沁颇为郁闷。
到了1865年,由于捻军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清廷决定派刚刚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北上,协助僧格林沁共同剿捻。
由于进展不顺,朝廷派出一个汉人将领来指手画脚,这让贵族出生的僧格林沁,心里颇为郁闷。
(曾国藩)
为了避免遭受耻辱,僧格林沁决定加快进度,想赶在曾国藩赶来之前,将捻军彻底剿灭。
在与捻军几次交手后,僧格林沁的急躁情绪,逐渐被曹州统领捻军的张宗禹成功发现。这位张宗禹,却正是张乐行的侄子。他对张乐行的死,一直耿耿于怀,对僧格林沁,更是恨之入骨。因此,张宗禹利用僧格林沁急于求成的心理,巧妙地设下了圈套,最终成功将僧格林沁的部队完全包围。
在遭到捻军几波不要命的冲击后,僧格林沁决定,亲自率领部队发起一次绝命突围。不过,遗憾的是,僧格林沁的随身亲信,在突围过程中几乎全军覆没。而僧格林沁本人,也在突围到吴家店一带时,由于伤情严重,只能潜伏到麦田之中。
张宗禹赶来之后,便下令部队开始了大范围的地毯式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最终,年仅16岁的捻军将士张皮绠,在麦田中发现了一名身穿黄马褂的清军将领。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更何况还是一只受伤的老虎。张皮绠飞奔上前,一刀便结果了那人的性命。随后,张皮绠将清将的帽、珠、花翎穿戴在身上,回到军中复命。经过确认,那名清将正是僧格林沁。
(参考资料:《清史稿》《捻军史》)
其他网友回答
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出生,喜好军事,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都被称为旗营第一将领,“国之柱石”。
天京之战结束后,湘军奉命移师安徽、河南,会同僧格林沁剿杀捻军。僧格林沁极端要强,认为朝廷此举大损自己威名,深受刺激,因此急于单独剿灭捻军,好独占功劳。在这样的心态下,僧格林沁的行动变得匆忙、盲目起来。
《孙子兵法》里说,为将有五忌: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此刻的僧格林沁,已经犯了其中必死、忿速两忌。
这时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领部众撤退到河南郑州,在当地与僧格林沁打了一仗,急躁的僧王出师不利,幸亏有勇将陈国瑞及时支援,才得以反败为胜。
僧格林沁手下统帅着十几万大军,人数和战斗力都大大强于捻军。但捻军都是马队,也就是骑兵,在机动力上比大军团作战的清军灵活不少,僧王急于收工,常常率领手下最精锐的数千本族骑兵,撵着捻军穷追不舍。
半年功夫,把捻军从河南确山撵到开封、归德,又进入山东,经过济宁、沂州,又绕回曹州,却始终无法撵上,反而因为轻敌冒进,屡次中伏,惹得僧格林沁更加气愤。
捻军甚至表示,如果官军稍稍放松,他们能喘上口气,就可以说服部众投降,但僧格林沁并不接受,最终,在曹州同捻军打了最后一仗。
捻军被僧格林沁追杀了半年多,已近乎穷途末路,本来僧王有十多万人,经过长途奔袭,步兵都被远远抛在后面,跟随在身边的只有几千骑兵,人数反而比捻军少了许多,加上捻军是困兽之斗,战斗力得以爆发,交战之下,清军失利,退入一座空堡,被捻军重重包围。
捻军在堡外挖掘堑壕,一旦完成,被围清军便再无出路,只有投降或死亡。僧王手下将领发现形势不妙,要求僧王连夜突围,以求生路。
僧格林沁当时已心力交瘁,全靠酒来支撑,他同意突围,在当夜二更时分,喝得醉醺醺,带着手下冲出堡来。突围前,他找了个投降的当地捻军头目作为向导带路,谁知此人已与外面捻军有了勾结,将清军带出堡后,调转马头,带着自己手下一百来人,直冲清军,外围的捻军乘机进击,两军在黑暗中一场混战,杀到天亮,各自收军,对于夜晚的损失,都是一笔糊涂账。
清军聚拢,独独不见了僧格林沁,众人四处远远寻找,却发现远处有个捻军头戴三眼花翎从圩上得意洋洋地经过。当时战场交战人数不下十万,这么多人里,却只有一支三眼花翎,那就是僧格林沁头上那支,现在竟然戴在了捻军头上,那么僧王便多半是阵亡了。
提督陈国瑞感念僧格林沁的知遇之恩,召集了几百敢死队,杀退了一大股捻军,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找到了僧格林沁尸体。他死在吴家店的一处麦田里,身上有八处伤口,随身的马童与他一起被杀。一代名将阵亡,令清政府大为震惊,同治皇帝“震悼、缀朝三日”、“京师惊疑”。
僧格林沁虽然是蒙古旗人,但一生军旅,并没有与百姓为难,相反颇为爱护百姓、善待士卒,还曾数次尽力抵抗联军入侵,他的阵亡,是清政府一大损失,西北多隆阿已在上一年战死在陕西,现在僧格林沁一死,从此旗人再无能够领军的宿将,剿捻的任务,也只能落到曾国藩、李鸿章头上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僧格林沁是满清八旗贵族最后的荣耀,自他之后,病入膏肓的清廷再也没有出过一位像样的八旗将领。僧格林沁一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尤其在对太平天国北伐军的作战中,成功俘虏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一时间威震天下,被清廷视为国之柱石。
但就是这样一位根正苗红,战功赫赫的满清名将,竟然死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啰手中,令人不禁感叹命运无常,造化弄人。究竟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1865年,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征剿捻军,捻军首领张宗禹采用“打围战术”,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行踪飘忽不定,把僧格林沁耍的团团转。僧格林沁被清廷责备征讨不力,他暴跳如雷,率军疾驰数十日,对捻军穷追不舍,却被张宗禹引君入瓮。
僧格林沁率部孤军深入,进入了张宗禹设下的埋伏圈,损失惨重,大败而逃。张宗禹乘胜追击,僧格林沁率领残兵败将逃至吴家店一带,受伤落马,只能躲藏在麦田里。
这时候,僧格林沁的命中罗刹张皮绠出现了。张皮绠是一个16岁的少年,自小被张宗禹收为捻童,此时他奉命搜索残敌。在一片麦田里,张皮绠发现了一个身穿黄马褂的清兵,他当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威震天下的清军主帅僧格林沁,于是二话不说,手起刀落,结果了僧格林沁的性命。
然后,张皮绠脱了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和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大摇大摆的扬长而去。后来经过捻军反复辨认求证,才知道张皮绠杀的那个清兵就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这一战,清廷朝野震动,皆以失去一位能臣猛将而扼腕痛惜。僧格林沁的灵柩运回北京时,万民祭奠,百姓罢市,哭声震天,可见他平日深受士卒和百姓的爱戴和敬仰。清廷以亲王规格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同治帝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
不久之后,张皮绠的父亲和胞兄战死沙场,母亲又因病亡故,家中只剩寡嫂独居,生活困苦。于是,张皮绠离开年捻军,回到家中,用军中带回的银两置办产业,隐姓埋名,娶妻生子,日子过得挺不错。
但好景不长,张皮绠有一次喝多了,炫耀起当年手刃僧格林沁的英雄事迹,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暗探获悉,因此大祸临头。官府在张皮绠家中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铁证如山,最终张皮绠被清廷凌迟处死。
临刑前,张皮绠毫无惧色,慷慨直言杀僧格林沁的经过,不失英雄男儿之本色。至今山东还流传着一首英雄少年张皮绠手刃僧格林沁的民歌——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高楼寨之中,僧王麾下7000多人尽灭,自身也被砍死,满清中央政府的嫡系军队就此几乎全灭。他死后,清政府的礼仪还是相当不错的。
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僧王到底是怎么死的?简单来说:骄傲自大,中了伏兵之计,捻军以骑兵为主,机动力是很强的,僧王被搞得疲于奔命,追着捻军打,追遍了河南追到山东,却愣是追不上,记载“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清廷曾告诫他不能一意跟追,但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一意孤行,仍穷追不舍。
这就中计了,结果捻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潜伏麦田。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当时,张皮绠年仅16 岁,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故,而生父及胞兄又在军中战死,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张离军返家,用带回的银两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凌云,娶妻,生一子,名张武。后又兼营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生活尚过得去。
然而同治十二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 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坊里。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说出自己杀死僧王经过,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押解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