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华中学在哪?
新华中学扬州市维扬区扬子江中路728途经公交车:11、17、19、30、33、39、203
扬州新华中学升学率?
扬州新华中学610分以上7人,580分以上98人;一本达线人数329人,达线率为39.35%;二本达线人数783人,达线率为93.66%。
拓展资料
按:这两年来,我不断地从高考成功的大学生中征集他们对中学阶段的回忆文章。以期实现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的更好衔接,以期实现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之间的更好理解,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有益。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我在扬州市新华中学的高中学习生活】,但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心态,更像是一个学渣在中学的奋斗史,其实他不是真渣,只是一次关键考试的失利者。
———————————————
我来自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的中学教育整体水平在全省算不上顶尖,而我的母校扬州市新华中学在本市只能排第四名,几乎算是在扬州市的重点高中里最差的一所了。
扬州市的高中招生名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依据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称为“硬考”,另一部分则是指标生名额,即每所重点高中对每所公立初中都分配有一些名额,但校额到校的学生只能享有高中志愿中所填的第一志愿。在初三的时候,我在年级中的排名大概在一二百名左右,而我们学校每年差不多有八十多人进入扬州市最好的高中。于是我在中考后总有一种莫名的侥幸,觉得说不定我可以超常发挥。再加上江苏省一贯的先填志愿后出分的顺序,是这两个因素导致我在对自己的成绩没谱的情况下,在志愿填报上依次填了排名第一,二,四的高中(排第三的高中路途遥远,我因为不想住宿就没有考虑)。但不巧,我的成绩既不能让我当上第一志愿的指标生,又让我以三四分的差距与硬考上第二志愿擦肩而过,于是我是以仅次于另一名同学的成绩来到了新华中学。
不同于一些同学高中三年学习压力是越来越大,高一那年才是我最累的一年。一方面,我们同时要学九门需要考试的主课与副课,另一方面,我在写作业时喜欢钻牛角尖,遇到难题总是不肯跳过,常常会碰到一道数学题找不到正确思路,苦思冥想一个小时也没有结果。这种情况或者说这个习惯,导致了我在初中和高一很长一段时间里,常因为应付作业就熬到半夜一二点。但所幸我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很快悟出了一些课程的学习方法。
我对于理科知识的掌握都要求能达到理解原理的程度。像生物第一学期的知识点比较琐碎,但后续的教科书将有共性的一类知识放在同一本书里,如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体体液系统都有负反馈调节。地理的知识点之间有较强的因果关系,如夏季或冬季海陆之间的温差引起空气流通,进而引发季风。对于数学、物理两科,我会将书上的公式自己全推导一遍。虽然这并不在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当中,但我还是努力把条理弄清。这样,我在高一期间始终保持较好的理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到了高二,学校依据我们的成绩重新划分了一次重点班。有几位中考发挥过于失常但实际水平不亚于我的同学进入到我们重点班。在日常交流中,我发现大多这样的同学都对学校颇为不满,这种不满主要是由于学校本身的水平不行。而我对学校却没什么不满,我把这归结于我的良好心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早在我中考失利时,我的父母就劝慰过我。虽然无缘更好的学校,但在差一些的学校受到最好的师资培养也还不错。而且我纵有一些懊恼,也早在入学几星期后就消磨干净,并立即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没有如有些人一般,对之前的中考失利念念不忘。所以,我从他们那儿也算学到了一点,那就是上好课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高中时,江苏省还实行着高考只有三门主课计分的制度,因此无论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我们的学习重心,都更倾向于主课。而大半的数学课也只是在重复讲解换了条件的同一题型。我对自己的理科很自信,于是养成了在理科课上写作业的习惯。几名老师默许了我的行为。相较于高一,我反而轻松了不少,很少再出现为写作业而熬夜的情况了。在通过了高二的“小高考”中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四门科目的测试后,高三只需要学习语数英三门主课与物理化学两门副课,这时的我几乎成为了全班最轻松的学生。
因为时间的富余,我有了按自己想法学习的机会。我翻看教科书上因为不在考纲范围而没有被讲解过的那部分,了解了一些有关微积分之类知识的皮毛。我没有午睡的习惯,所以中午其他人午睡时,我会自己找些问题来尝试解决。大概这时候我产生了考上大学后继续学数学的想法。
我参加过数学竞赛,刷了不少竞赛题,虽然最后的成绩一般,但这次尝试,连同我一直以来从不跳过难题的习惯,最后有了良性的结果,即拓宽了我的解题思路,使得我对于写填空题越发游刃有余。快的时候,一份数学试卷里有14道填空题,我只需要20分钟就能完成。于是我抛弃了老师的“跳过填空最后两题,先做后面大题”的建议,考试时一口气从头做到尾。最后我的数学成绩成为了全校独一档,远超过那些拼命刷题的同学。
仅论学校排名,我考进新华中学不可谓不是糟糕至极。但也正因为进入这所高中,我受到各位老师的额外关注,各科目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并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同学。假若我真的有幸进入了更好的高中,恐怕我也只会被更严格的学习计划压得死死的,最后拼命努力,也难以在名次上有半点进步。故而我感谢我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