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白话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

白话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

《柏杨版白话版-资治通鉴》比较好

对于《资治通鉴》白话版流传的最多的是《柏杨版白话版-资治通鉴》。柏杨版还是挺不错的, 第一是通俗的翻译,达到普及历史的作用。第二是丰富的插图,让历史更加形象。第三是严谨的考究,将司马光记载错误加以修正,使历史更加精准。第四,就是他的“柏杨曰”,对历史做出自己独到的建议,当然争议最大的也就是这一项。

白话资治通鉴哪个版本?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在世面上通行的,至少要有十几种,中华书局的最好。。

岳麓群书版资治通鉴没有白话文吗?

有。

白话资治通鉴(精装全八册) ,岳麓书社, 司马光 周国林 顾志华 历史著,定价470多。

资治通鉴白话新编好不好?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在世面上通行的,至少要有十几种,如三民书局(台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黄锦鋐)、万卷出版公司(柏杨)、线装书局等。要说哪个版本好,这要看阅读者入门的程度和关心的角度了,在这里列举几种,分析一下。

左文右白、方便阅读的版本:《资治通鉴》(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中华书局2009年版。全书18册,是9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革版”《资治通鉴》的修订版,其优点有二:一是沿用“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系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开面的方式排版(即左页是原文,右页是译文),对照阅读很方便;二是分册科学,煌煌18册按照朝代合并成册。各分册均有目录,便于检索阅读。缺点也有二:一是白话文字体太小,视力不好的朋友阅读起来恐怕费劲;二是“三无”:“无注释、无注音”—— 没有入门或者刚入门的读者阅读原文会很辛苦,“无地图”——让喜欢研究古代战争的朋友颇为失望。

可用来入门的版本: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这个版本是柏杨先生的心血之作,耗时10年翻译,正文中有很多柏杨自己的评点,振聋发聩。它既保留原书史评,又采纳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强烈推荐用来入门。另外,柏杨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时间上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标示;且有柏杨先生亲手绘制的地图,对着地图看内容,空间上的认识会更深刻,省得自己再去翻看中国历史地图集。不足的地方:一是错误太多。柏杨版改编成分大,喜欢演绎,为了可读性,牺牲了准确性。二是“柏杨曰”影响初读者。柏杨自己的议论过于情绪化,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以今评古,满纸批判古代不民主无人权,如柏杨一上来就批评司马光没有民主观念,让人有哭笑不得的感觉。三是官名今译误导人。如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齐桓公翻译为姜小白,容易误导读者对历史的认知。

“最干净的” 版本:《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版)。它是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这是和柏杨版最为不同的地方。

当然,除上述版本外,其他版本的白话《资治通鉴》也是各有千秋、各有优劣,笔者学识有限,不再逐一点评。那么,最完美的白话《资治通鉴》究竟应该长什么样?有致力于推广“全民读通鉴”运动的专家,做了一个总结,提出了八条原则:

文白对照,左文右白。16开精装版,32开也行。大陆出版的还是简体横排好了,但是重要的影响到字义的繁体字要备注出来。字号小四号或者最好四号。文言、白话和注释最好字号一样大,字体可以不一样。译文一定要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搞不清楚的,可以把几种译法在页脚备注出来供读者参考。可以参考前人的翻译成果,但要纠正各版本中出现的错误。

注释尽可能包含在译文正文中。官名用古官名,但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括号标注官职的职责范围。地名应该括号标出今地名,以及在当今哪个省大约哪个方位。在页脚注释中可以备注离主要城市距离,以及常出现的或者重要的地点的地形如何,在战争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要附有地图。每一卷或者每个朝代国土范围发生变化时,要附上国土范围图。碰到战争,要详尽画出战争形势图,甚至可以分重要阶段画精细的3D图。

生僻字要注音。要准确标注今音,如有条件也可以标注古音。注音太重要了,不然那么多生僻字,读者一个一个字查读音好累。

胡三省的注解,要翻译成白话文。没有胡注真是少了许多乐趣。从最基本的汉字读音(反切),词句出处,到天文地理,风俗人情,乃至朝政之变更,版图之分化,胡注都给出了很细致的解释。虽然有人说基本上三成解释姓氏的来历,三成告诉你对应宋朝的地名,剩下四成是“XX翻”的注音,真正补充原书不完整的注释不足一成,但是前面三项很重要,而且即使是最后一项也足够了。

要有年度大事记。每一年的前面要有本年《资治通鉴》所载内容大事记,以及《资治通鉴》漏掉的本年大事。每个朝代列一个皇帝基本信息列表,有条件的话,宰相级官员列表也可以有。

标明有关错误。原文和胡注有错误的,要标明。

拓展阅读,推荐书单。研究《资治通鉴》有哪些可以进一步读的著作,要列一个文献清单。

符合上述八条原则的白话本《资治通鉴》,目前估计还找不到,喜欢《资治通鉴》的朋友,且等之待之吧。

孙皓资治通鉴解析?

【资治通鉴白话文】

冬季,吴国西陵督步阐上表,请求吴主孙皓把国都迁到武昌,孙皓听从了他的建议,委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步阐是步骘的儿子。

【解读】

作为一个国家,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孙皓迁都,就因为相信宫中术士的一句预言:荆州有天子气。术士还说,荆州的天子气厉害,能够攻破建业,对孙皓很不利。孙皓本来忌讳就特别多,于是就决定迁都武昌,名义上是步阐上表,其实是孙皓的授意。到了武昌后,为了压压那里的天子气,孙皓命令把荆州所有大族豪门的祖坟,只要是和山岗联系的,把它们的脉全部截断,免得他们后人兴风作浪。

迁都肯定是大动干戈,劳民伤财的事情,而且迁到武昌的官吏和将士水土不服,后来有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有两句诗很多人都知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里就是借用了这个历史典故,另赋其意。

三月,吴国派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前来吊祭司马昭之丧。

吴国散骑常侍王蕃,气宇轩昂,高风亮节,不会奉迎谄媚,孙皓很不喜欢他。散骑常侍万彧、中书丞陈声便乘机诋毁他。丁忠出使晋国回来,孙皓大会群臣,王蕃喝醉了,趴伏在桌上起不来。孙皓怀疑他是故意装醉,先用轿子将他送走过了一会儿,又召他回来。王蕃仪态庄重,举止自若,孙皓大怒,喝令左右在殿堂之下把他杀了,然后登上来山,让亲近左右将王蕃首级抛来掷去,而众人扮成一群虎狼,争相啃食,王蕃的人头面目全非,完全碎坏。

【解读】

历史上昏君有不少,昏得如此“奇葩”,孙皓注定名载史册,当然是恶名千载了。一个皇帝对自己的大臣恨到这种程度,这得有多大积怨?孙皓的喜怒无常和残暴不用多说,这里面万彧和陈声肯定说的坏话有“一箩筐”。不过,这个谄媚的小人陈声后来也惨死在孙皓魔掌之下。一次,孙皓的爱妃指使手下跟班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陈声将抢夺财物的人给法办了。这名妃子向孙皓哭诉,孙皓大怒,用另外理由逮捕了陈声,命刽子手用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将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孙皓这个昏庸皇帝的表演还没有完,后面章节还有记述。

丁忠对孙皓说:“北方的晋国没有防守战备,如果我们出兵,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取弋阳。”孙皓问群臣意见,镇西大将军陆凯说:“北方刚刚兼并巴蜀,派使者来求和,这并不是要求援于我们,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罢了。敌人势力正强,如果侥幸求胜,我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孙皓听了,虽然打消了出兵的念头,但是却与晋国绝交了。陆凯,是陆逊的堂侄。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怎么样?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非常不错。

但青灯尤其热爱的是《资治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古时作为帝王的专属书籍,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白话版哪个好?

一个是柏杨先生所著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里面对古代地名官名的解释很详细通俗,而且一些重要的段子也有他老人家自己的评论。

第二个是中华书局的文白对照版,这个版本更忠于原著,感觉就像是把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下来,没有任何的添油加醋。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

《资治通鉴》这个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往鉴今的借鉴价值。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不计标点的话大概有330万字,同时也开创了主编全面负责的集体分工合作制。司马光为全书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主要的协编,编书有三大环节,第一是丛目,第二是长编,第三是定稿,最后的定稿工作是有司马光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为什么要编《资治通鉴》呢?司马光曾说出原因“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就是说主要是为了满足读书人的需要,也为君王提供治国的借鉴。

《资治通鉴》白话版,就是以白话直译为主,对《资治通鉴》进行辅助阅读,有导读、大事提要,点评,主要对内容进行通俗化直译,起到提示作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白话版在排版上用的是简体横排,原版是宋体,主要就是为了让读者看的时候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

作 者: (宋)司马光

著,黄锦鋐 等译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

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全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