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图片(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与现代对应)

状元榜眼探花十大顺序?

状元探花榜眼的排序是: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殿试分出三等,前三名是一等,然后进士是二等,其次等同进士是三等。

状元榜眼探花排名?

依次为状元(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

状元、榜眼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后一步“殿试”中产生的前三名。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

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榜眼和探花区别?

榜眼”是古时人们对科举考试中第二名进士的称呼。在北宋之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都称为榜眼。原因是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如人两眼。到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一词则比“榜眼”出现的早,在唐代便有,但其时并非进士第三名的意思。唐代中进士者会游园庆祝,并举行“探花宴”。

由进士中的年龄最小者作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这本是一种娱乐。至北宋末年, “探花”成为进士第三名的专门称呼。“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是一种俗称,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为什么第一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叫探花?有来历吗?

状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举时的三鼎甲,名称的来历是根据“自上而下”比喻顺序设定的。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称为“状头”或“榜头”。“头乃人之元”,头顶是人体的最高处,也就是老大、第一的意思,所以称为“状元”。状,就是榜单;元,就是头,也就是第一名。

榜眼这个词的“眼”,本义就是指眼睛,前面说了状元的“元”本义是指头顶,眼睛的位置略低于头顶,所以排在第二名,称为“榜眼”,榜眼的“榜”和状元的“状”意思差不多。历史上榜眼的设置曾经是两个人,符合人有两只眼睛的事实,后来由于名额所限,改为一个名额。

探花,这个称谓的来历没有十明确的考证。有传说是来源于唐代的“探花使”称号,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清代的著名学者赵翼,曾经对状元、榜眼、探花的渊源进行过考证,但最终也没有得出完美的结论。按状元、榜眼,是按照头、眼的上下顺序排列的,那么探花是一个“嗅探”的动作,是代指鼻子,略低于眼睛,所以排名第三,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一些。

古代科举分为三甲,也就是按成绩分成三个组别,第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赐予“进士及第”,是进士群体中的最高等级。及,就是达到;第,就是等次台阶。相当于奥运会上那个三阶领奖台,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冠亚季军,可以上台。

二甲的几十个人赐予“进士出身”,出身的意思就是也进了决赛圈,取得较好的名次,但没能登上领奖台。三甲的一百多人赐予“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没能进入决赛圈,但参与了争夺决赛名额的预赛的那些选手。

探花榜眼状元谁排第一?

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2、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