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什么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在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市开幕,有29个国家340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中国总理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获得普遍接受的情况下,万隆会议排除外界干扰,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家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它表明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已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向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发起冲击。
1955年求同存异是什么会议?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矛盾的行径,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意思就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在会议上,周恩来用此句来表明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基础是“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的团结,大家应该抛开分歧、搁置争议,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的支持和拥护,缓和了大会紧张的气氛,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求同存异”从此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外交方面一直倡导的方针。
万隆会议提出什么方针?
1955年4月18日,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山城万隆开幕。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重要的贡献。
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战略总方针: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
1955年提出什么什么方针?
1955 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 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 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 致的结晶。
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 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 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 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区别?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也称亚非会议)提出的,是针对西方国家污蔑中国以及破坏亚非国家团结而提出的,该方针提出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并形成了亚非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印度、缅甸建立友好关系时提出的,最终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