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这个家族墓葬规模“堪比”皇陵——拜谒宋讷墓地拜谒宋讷家族墓地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朋友多次劝我写点东西,我说需要沉淀。其实那是我自己觉得心里没有底气。是啊,拜谒滑县宋氏家族墓地带给我的震撼的确不是鄙人拙劣的文笔所能表达得了的。只有高山仰止,顶礼膜拜才是我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午后,我们一行五人在牛屯镇饱尝了美味大肉火烧和羊肉鲜汤之后,顶着炎炎烈日,冒着近四十度的高温,于午时两点来到南宋林村西北大约五百米处。这里就是大明文渊阁大学士、国子监祭酒宋讷的家族墓地。在眼前是一望无际碧波万顷的麦田,青中略带微黄的麦浪翻滚着承载着豫北农民们丰收的希冀。这片位于滑县西南部的千里沃野,因为有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宋氏家族墓葬,每年都会有吸引不少仰慕者来此朝圣。有幸在这个夏季来临之际拜谒宋讷这位开国名师,我心头荡漾着的激动,伴随着一阵阵南风吹来,一波波热浪来袭,将北中原的初夏渲染的如火如荼。
宋讷(1311~1390) ,字仲敏,号西隐。元末明初滑县(今属河南滑县牛屯镇南宋林村)人。元朝至正年间中进士,曾任盐山府尹。元末天下大乱,宋讷弃官归隐于滑县城南,筑茅屋于瓠子堤上。天高地迥,气朗风清。时有白云飘渺,环绕茅屋之上,后人誉之曰:“白云茅屋”。被历代文人雅士所吟诵撰文,为滑县旧“十二景之一”(位于今天滑县新区长江路和滑兴路交叉东南隅有瓠子堤白云观遗址即是该处)。去冬游龙虎堤白云观曾即兴作诗表达了对于宋学士的敬慕之情:“龙虎长堤何处觅,白云道观有仙迹。高楼闹市喧嚣起,瓠子长堤静僻时。黄土有情涵古树,沧海无意庙独立。白云茅屋今尚在,不见当年宋学士。”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征召天下文人学士。经杜斅推荐,宋讷任国子助教。洪武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再迁国子监祭酒。宋讷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深受明太祖赏识。宋讷曾应诏陈述边塞之事,他提出 “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尹屯田”的观点,认为设兵屯田,布列要害,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是长策,其言颇受重视。病逝后,明太祖朱元璋甚为悲痛,御制祭文,特派礼部官员高昌安前行代为祭奠,并颁旨为大明开国帝师,建庙崇祠。
我们在离墓地很远的地方老早就下了车,决定步行前往。心中朝圣的虔诚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变得越来越重。这里安葬着包括大明文渊阁大学士、国子监祭酒宋讷文恪公在内及其父崇禄、祖父瑄、曾祖父德仁和家族子孙。于林立的碑碣中,最为突出的有两通巨型石碑:一通为东郡宋公世德褒嘉之碑,有元代大书法家康里巎巎撰文;另一通为东郡宋氏世德碑,为元代书法家王沂书丹。据文献记载:宋氏家族墓地面积约六十余亩,墓地内遍植翠柏,四季常青。墓地周围及神道两侧各种石像雕刻,蔚为壮观。石人、石马各八尊,栓马桩八个,圈耳石绵羊二十四尊。整个墓群以宋讷墓地为中心,神道向南约二百米处有石牌房一幢,左右各有一尊巨型狮子守卫,并各配有一尊巨型石鼓。如此布局近似皇陵的规制,表明了宋氏家族的尊崇。
宋讷及家族墓地于1985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出宋氏家族墓地,我的内心依然为其高规格墓葬所震撼。由于时间紧迫,未能前去参观宋讷祠堂深感遗憾。纵观宋讷一生所任官职最高也就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北京或清华大学校长。级别大概也就是副部级或厅局级,从四品。然而身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亲自向其问执政方策。在他病重之时亲自派人问病;宋讷病逝后朱元璋又亲撰祭文,并颁旨建庙崇祠予以祭祀,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尽享尊荣。应该说宋讷生前风光和死后的尊荣,一方面确系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深受人们爱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这也是治国理政的一种姿态和手段。但无论如何宋讷都无愧文臣之楷模、开国之帝师的称号。
宋氏家族墓地及宋讷祠堂在滑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的资源,我们不但应该仰慕其品德、继承其精神,更应该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打出一手漂亮的文化旅游牌。
作者简介:
郑国联,中学高级教师,安阳市作协会员、滑县作协会员。市、县骨干教师。参编教育教学论著两部,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百余篇,作品散见《安阳日报》、《滑台文学》、《滑州纵横》及部分网络平台。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