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师范学院(菁菁校园 巍巍丰碑——追念扬州师范学院老院长孙蔚民)

扬州师范学院
【揭秘】
【透红亭旧影】之九
    
在扬州高等教育史上,孙蔚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热心教育事业,一生中先后创办了10所学校,为苏北地区文教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他于1952年创办的苏北师专,继而升格为扬州师范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期间,为后人留下了深邃庄严的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大瘦西湖校区),也是他献给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最珍贵的遗产。

作为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和文艺家的孙蔚民,一位面目清癯、头发花白的学者,是他精心规划设计并兴建了今天瘦西湖畔的高等师范学院校园,美轮美奂。

(上世纪60年代初的扬州师院校园,气象庄严,恢弘深邃。)

透过南大门,学院气势恢宏,深邃庄重,高等学府的开阔与宁静赫然入目。当年中轴线上,化学楼、办公楼、图书馆楼一一展现。中轴线两翼,北边,四幢教学楼分列两侧;南边,文科楼、理科楼比肩而列,与化学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落成的扬州师范学院化学楼背面)

1960年秋天,笔者进入学府,上述建筑除理科楼都已落成,理科楼最后兴建。设计者考虑文科楼建在一处高地上,共三层,理科楼地势低,为四层构架。这种轴对称的建筑风格,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视觉习惯。漫步校园,视线所及,严整壮观;空中鸟瞰,气势非凡。

(春天的扬州师范学院文科楼)

(孙蔚民老院长的铜像伫立在老师院图书馆前的绿地上,深情注视着他呕心沥血,精心建成的菁菁校园)

我们进校以后,亲眼见到理科大楼(当时称数学系楼)拔地而起。再后,我们又看到,在化学楼前面,挖土机、铲车推平南侧高低起伏的土丘,逐步修建了化学楼前的主干道,完善两侧的辅道,主干道边,大株松柏列队移植。与此同时,兴建了与校园建筑风格相匹配的融中外建筑风貌为一体的带有三拱的南大门,大门上方是浮雕式的集鲁迅手迹而浑然天成的“扬州师范学院”六个大字。

在南大门和化学楼前的主干道建成以前,学院的正规进出通道在东大门。东大门正对瘦西湖虹桥修禊景点,依地势设计,匠心独运。当你沿着曲折有致的台阶拾级而上,经过紫藤架下参差纷披的繁花绿叶,不知不觉间,将你引入一片高地。然后豁然开朗,错落有致的大屋顶校舍俨然展现,从中段切入的校园如画展开,让你心旷神怡。

东大门外,湖滨小道上,杨柳依依,碧波粼粼。每天,东大门最早迎来新一轮的曙光,照在悬挂的校牌上,褐色的底,深色凸显的鲁体“扬州师范学院”几个大字古朴典雅。随后,阳光洒满整个校园。而在东大门南边校园东南角池塘的水面之上,透红亭翼然浮起,这万绿丛中一处红,会让游人对校园产生几多向往。而对业内人士来说,是否寄寓当年对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提出的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要求呢?

(上世纪60年代的师院东南角的湿地景色)

东大门外,散落着一块块自然湿地,它所呈现的生态美,令人遐想,充满野趣。读中文的同学,也许会情不自禁吟诵起《诗经·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还记得1961年,江苏省教育厅对学院进行教学检查时,有关领导就曾高度评价过校园的美丽和对教学的满意。

想当初,老院长选择在荒冢累累的一片土丘上建设大学校园,是要借瘦西湖的湖光山色营造优美的读书胜地;而今天,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反过来又为瘦西湖这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和特别风情。君不见,景区南大门上方“瘦西湖”三个苍劲雄浑、拙朴古雅的大字,就是我们师院中文系孙龙父教授题写的呢。有智者点赞,这块金字招牌,是题写在扬州的门面上。试想,来自海内外的万千个游客不会不注目与湖区连片的静静的美丽圣洁的校园。而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则早已将瘦西湖融入了自己的校园记忆,经年累月,有哪一位大学生没有受到她的浸润感化而让自己的心变得纯净起来呢!

(上世纪70年代,师院中文系学生在瘦西湖大门前合影)

实际上,孙蔚民院长对扬州师范学院的贡献,岂止是建设一座美丽校园。在建设校园的同时,他和创业者积极招揽各类专家和各方精英,并想方设法招收优秀学生。当然,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青年一代的爱护,不是本文能够描述的。

(1960年,扬州师范学院老院长孙蔚民在省群英会上发言)

根据学兄钱根奎回忆:“1958年7月,我被师院中文系录取,老院长驱车亲赴我的母校扬州中学树人堂,给我颁发录取通知书。时传老院长为党的‘八大’代表。真是小子何幸,未进师院,已拜宗师,由此踏上教育征途矣。”钱兄在扬州中学从初中到高中读了六年,孙院长德高望重,亲自到扬州中学这所名校,招收保送生,当场颁发录取通知书,并在树人堂上宣讲师范教育的意义,动员优秀学生报考师院。受老院长精神的感召,扬中学子们毅然选择从教,仅1958年进入扬州师范学院各系科的学生数就不下于30人。当时孙院长已62岁,其情其意,令人感佩。

学兄季世昌回忆:“老院长孙蔚民为学校的建设呕心沥血,对扬州文化的研究造诣很深,几届学生会执委会都请他和我们合影,并为照片题上那别具一格的金农体的字,寒暑假他都要邀请学校的华侨学生到家中作客,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短短几行文字,几乎概括了老院长一生的主要功业:校园建设,惨淡经营,文化研究,成果斐然;书法风格,自成一体;爱生如子,关怀备至。特别是对海外华侨学生毅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义举,表示极大的热忱和关心,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的气度和大爱情怀。

(上世纪60年代初,孙蔚民与扬州师院的华侨师生共度除夕)

20世纪60年代初,师院华侨学生不是个位数,偌大的校园里,不时会见到他们的身影。从他们的着装、谈吐及休闲时趿拖鞋的习惯便可认出。在男生宿舍楼道内,他们洗浴后一般用毛巾裹着下半身洗衣。华侨学生素质很好。我们中文系64届2班华侨女生张绿霞特别珍惜师院的读书生活,刻苦勤奋地学习,品学兼优,被树为全院优秀学生典型。当她倾吐自己如何通过努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心声时,海外游子飘零异国他乡的痛楚,激起台下师生强烈的共鸣。

(上世纪70年代,师院学生在物理大楼前排练手风琴)

孙院长在倾心投身教育事业,建设美丽校园,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辛勤笔耕,著述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包括文化、艺术、教育、历史等多个方面,从下列代表作品就可以让我们惊叹。他的著述主要有《新三字经》、《四书精华》、《农民须知》、《国民必读》、《民主建设讲话》、《中西图案画法》、《中小学课外音乐集》、《天下大事》、《扬州名胜》、《大明寺考》、《鉴真和尚东渡记》等,这是一笔何等丰富的知识宝库。

正是由于孙蔚民院长的艰辛付出和历史功绩,他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重。他曾被选为江苏省第一至第四届人大代表,并光荣地当选中共八大代表,出席1956年召开的八大会议。

(1952年,苏北行署文教处举办思想改造会议,参会人员在原扬州师范校园内合影,二排左四为孙蔚民。)

撰写此文的时候,我惊愕地发现,德高望重的孙蔚民老院长离开我们已整整50年了。之所以惊愕,其一,是感叹岁月的流逝;其二,在我们心中,老院长并未走远,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那面目清癯、头发花白,作为教育家、文艺家的形象,一直深深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而他的历史功绩,早已载入史册。

(1956年6月 孙蔚民(右一)与朱白吾合影于苏北师专)

本文笔力所及,侧重老院长为扬州师范学院校园建设所作的贡献。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美丽的校园不只是外在的、更多的是留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怀。我常常想到,什么时候,有识之士能对我国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9)的老高校校园建设作一番考察评定。以我的眼力,扬州师范学院建筑群这一历史遗存,在扬州,首届一指;在江苏名列前茅;在中国,榜上有名。孙蔚民院长的历史功绩,连同他的校园建筑遗存,已树起了巍巍丰碑。

(本文作者上世纪60年代,在师院南大门留影)

我们高兴地注意到,前些年,在今天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校园中轴线北端一侧的绿树丛中,有关方面已为孙蔚民院长树起了一尊铜像。如今,他对学院的深情注视和人们的虔诚瞻仰,已成为校园永久的风景。
    
 (作者系扬州师院中文系1964届毕业生,曾任扬州江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已退休。)

(文见3月16日出版之扬州广电壹周刊之揭秘版)

编辑 海滨

扬州师范学院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