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
魏丽
卢氏一高,我的母校。我是87级的学生,那时还是青青少年,现已人到中年。今天突然听闻卢氏一高要分为2所高中,这是大事。不由得勾起诸多关于卢氏一高的回忆……
??卢氏一高坐落于县城西头,现在被称为老一高。后来又在县城的东头修建了更大、更漂亮的新一高,但是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只有老一高。
那时的一高前门朝南开,有一大铁门。进门就是3层的教学楼,高一在3楼上课,高二降到2楼,高三就在1楼上课了,也就是说当脚踩到平地上的时节就该毕业了。大铁门的外边有一给驴钉掌的小铺,这个小铺必须得记一笔,因为我最初关于卢氏一高的音频记忆和这个小铺有绝对关系。由于高一在3楼上课,当驴子被钉掌时,会发出长长的抑扬顿挫的鸣叫,在3楼就会听得尤其真切。每当驴子发出比较长、??比较有节奏感、比较饱含感情的鸣叫,教室里就会莫名的立刻呈现出一种共鸣,当驴子痛苦的叫声足够长,全班同学就会齐声哄笑,甚至连老师有时都会不禁莞尔。那些痛苦的驴子伴随了我们好一阵子,简直就是我们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的开心一刻么!
教学楼北面有3排砖房,每排房子又分为东西中3部分。第一排的中间部分是教导处,教导处那是学生生涯不可碰触的点。因为被叫去教导处的情况,要么是好事,奖励;要么就是坏事,处分!谢天谢地,我从不光顾教导处。因为我中不溜,没干过什么值得表扬的好事,也没胆儿干什么坏事。但是,人到中年后才发现,经常光顾教导处的同学都成了事儿。无论做官、做生意,家庭、事业都很有一套。教导处,却原来是人生的黄埔军校。第一排的西头是文科的教室,东头有个阅览室,还有一部分是老师的住室。在第一排房子每一部分前面,还各有一个花坛。关于花坛,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种叫紫荆的花。因为紫荆花一到春天最先开放,在干枯的树枝上直接结满了花骨朵,密密的,枝枝条条上都是紫红色的花。在上高中之前还从来没有留意过有一种花会先开花,然后花落了再长叶子,感觉好神奇。第二排的房子最东头是男生宿舍,中间和西头好像也是教室,但是没有印象是哪些人在这里上课了。在第一排和第二排房子中间的空地上,有一些乒乓球台,那时的乒乓球台好简陋的,都是水泥的台面,砖块垒起来的腿子,印象中从来没有中间的网,都是用半截的砖头竖起来替代的。就这样,一到课间时间,乒乓球台那也得抢才能抢到打球的机会。2个人打球,台子周围围一圈人,说好几个球,输球的那个人自动下台,由别人替换上场,打得好不热闹,上课铃声都响了,还恋恋不舍的再来一拍子,然后挖蹦子跑回教室。第三排房子中间部分是工字房,因为房子的结构从空中看起来像“工”字,所以才得名的吧。那是我们一高的高端会议室,重要的接待、会议会在这里举行。从地理位置上看,正好处于一高平面图正中间的位置,现在想来,一高的整体布局还真是很中规中矩的。第三排房子的东西两头是2个小院,都是教师的办公室兼住室。在第二排和第三排房子的中间是一畦一畦的菜地,老师们在菜地种各种各样的菜。那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现在想来那时的一高还是蛮有田园生活气息的。
工字房的北面,就是一个大的篮球场,从南到北,印象中有五六个标准的场地。那时的场地都是土的地面,久不下雨,地面上就会有一层浮土,打球跑起来就会扬起一层尘土。但是,不管怎样,都不影响同学们打球的热情。打篮球就需要时间长一些,不比打乒乓球,乒乓球台离教室近,课间时间就可以赶紧去抡两拍子。一般到下午放学,课外活动时间,喜欢运动的同学就一伙一伙的在篮球场结对厮杀开来,满场飞起一阵阵追逐嬉闹的欢快声。篮球场的西面是女生宿舍,是一个单独的院子,东西各有一个圆门。篮球场的东面就是食堂,那时的食堂没有饭厅的,同学们打完饭,不嫌麻烦的就端回宿舍吃,想速战速决的就随便找个能放碗筷的地方,圪蹴着吃。一边吃饭,一边看着尘土飞扬的篮球场上的厮杀,也饶有兴味,吃饭娱乐两不误。由于我家就在一高后门不远处,所以很少在学校吃饭,但是听同学眉飞色舞的讲过,在学校食堂打饭,那是一个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得拉帮结派,合理分工、团伙作战,就连打饭多少都是有讲究的。下课铃声响之前,课桌里的饭碗都已经抓在手里了,下课铃声一响,就飞奔过去食堂窗口排队,在一个团伙里,跑得快的负责抢先排队,其他有负责拿碗筷的,有负责接应打好的饭菜的。饭量大的打饭要先打半碗,然后一边吃,一边站到队尾接着排,那样等呼呼噜噜吃完这半碗饭,刚好到窗口还可以再打一碗,要不然等消停吃完一碗饭再去打就没有饭了。70年代生人还是体验过艰苦岁月的。
篮球场的南面还有一排房子,在这排房子的西头有一间是体育器材室,上体育课时,老师会让去那里拿器材。这一排房子的西头和东头也各有一排房子,多是老师的住处。最西头的那间,是我们高一班主任老师新婚的婚房,印象很深,老师原来那个时候那么年轻,才刚刚结婚哦。现在已经当爷爷了,刚抱的孙子。
在中路的这些建筑再向东西两个方向外延,还各有一溜建筑。最西南角是厕所,供全校学生用的大型厕所。那时的厕所都没有隔挡,完全open的。结伴上厕所是一种亲密无间的集体行动。那个年代没有保护隐私一说,企图有个人隐私是会被鄙视的。厕所的北边是几排门朝东的院落,也是老师们的住处。从门口望进去,可以看到老师们种的花草。记得春天里靠墙会有一丛旺盛的蔷薇花盛开,粉白色的花朵。直到现在,我都非常热爱公园里,开满花的花墙。大概就是那从怒放的蔷薇在我记忆中种的蛊。校园的东南角有一座桥,将一高和实验中学相连接。我们在实验中学上中学时,这座桥就有。过一段时间,这桥可以通行,过一段时间,又封闭,不让走了。多年间,不时变更,不知为何。桥的北面也是一溜老师的住房。
在所有这些建筑的北面就是一个大的操场。外围是跑道,中间是一个足球场。靠西面还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沙坑。操场的东北角就是一高的后门。到每年的运动会时,大操场就分外热闹,到处都是人。运动会的最后项目,多是4×100米接力赛,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场上的运动员奋力前进,要跑出最好成绩;场下的同学声嘶力竭,为自己班级代表队加油,群情激愤,热火朝天。但是,到暑假的时节,操场就彻底冷清了。学校都放假了,学生都回家了。夏天的雨水多,到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竟然能沿操场一圈长出长长的草来,真的成草场了。有一年夏天,竟然看到有人在操场放牛。这操场也像人生一样,有繁华,有冷寂。愿人生经历过起起落落,能够练就一颗平常心。
毕业后,每次走到一高校门的附近,总有一种莫名的悸动,因为那里承载过我们的青春岁月。多年后,鼓起勇气,再回母校看一眼,却原来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一高原先的建筑留存已不多,整体的布局也已改变很多。今天,老一高要重新挂牌成为卢氏县实验高级中学,这将会迎来老一高新的发展契机,祝愿我的母校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此,作此文以飨我们那已逝的青葱岁月。
编者推荐:为学子,当少年,朗朗读书梦中圆;时光迁,母校变,昔日情景仍阑珊。卢氏一高,曾是多少莘莘学子的摇篮,从这里走向时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走向幸福和成功的,何止万千!然而,无论我们身居何方,无论走到哪个阶段,我们的心窝中总有一处柔软多情的地方,那就是,曾伴随了我们最烂漫也是最辛苦时光的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以及我们那时曾用过的、曾见过的和曾经感觉到的一切物件。关于卢氏一高,我们和她所发生的一切关系,一桩桩、一幕幕情景故事,或喜或忧,或顺或困,或爱或恨,总令我们记忆犹新,一世缱绻。作者正是我们无数个一高学子的代表,所不同者,受母校分校消息的触动,她毅然轻敲键盘,码排芳字,帮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清晰地搜滤那时的一切,将我们瞬间带回母校的温馨中,意义自是不凡。亲们,关于母校,关于卢氏一高的一切,您还有哪些印象,有哪些情缘故事,可与我们共同分享呢?(知 和)
#作者简介#
魏丽,卢氏横涧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年少时,总想着,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人到中年后,终领悟,纵是世界这么大,魂牵梦萦的还是家乡的美。家乡的山、水、风、情都能使游子心安,我爱我们的家乡 — 卢氏。
美好的回忆
刘振华老师提供照片
86届毕业留念
卢辉老师提供照片
88届部分班干部和老师合影留念
刘树生老师提供照片
63届毕业留念
老一高的记忆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卢辉 张瑞张欣燕 程向楠
文字编辑:知 和
排版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