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柏坡(红色电影中的党史NO.22 | 《走出西柏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走出西柏坡
作者:20中外法 刘笑涵

《走出西柏坡》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李歇浦、梁山为导演的知名党史电影。其于200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献礼片走进了荧幕,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党中央对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实现从战争到国内经济建设的跨越的探索问题。

故事围绕一名跟随毛泽东多年的警卫排长耿涛展开。1848年冬,随着攻克锦州的胜利喜悦,解放战争逐渐走向了尾声。党中央围绕战争结束后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开始为城市的接管工作积极运筹。此时,跟随毛泽东多年的警卫排长耿涛肩负重任,被派往接管华北地区的重镇——天津。在天津,耿涛不仅重逢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攻城突击营营长马保山,更是见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恋人纪小兰,几人共同为着天津的经济复苏而努力。
担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会侵犯自身的利益,以宋学仁为首的民族资本家们纷纷商议着去留的问题。此时正逢天津市内大量缺煤,民生煤矿却因缺乏资金一时无法开工,阻碍了整个天津市内的经济复苏。时任煤矿军代表的马保山为了人民的利益,决定亲自去见民生煤矿的老板宋学仁,未果,反而落入了宋学仁二姨太张淑芬的怀抱。
原本想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宋学仁经不起其弟宋学智的教唆,决定变卖设备,并隐藏其藏有5000吨煤的实情。耿涛面对众股东的状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民生煤矿申请政府贷款,支持稳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获得了成功。众股东见状,便对中国共产党管理城市经济产生了信心,纷纷决定留在天津。

马保山在银行提取政府贷款时碰见了决定和宋学智一起出逃的张淑芬,张淑芬鬼使神差地将5000吨煤卖给了马保山并骗取了巨额财产。最终财产在耿涛众人的努力之下被追回,天津城内的经济也逐渐走向了复苏。太阳从坡后缓缓升起,中国发展的道路也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
不同于其他着重描写伟人丰功伟绩事业的党史电影,《走出西柏坡》采用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实写耿涛虚写领袖。通过讲述一位以前的中央警卫排长耿涛这样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地方发展经济的故事,展现出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基之时全党中心的一个转变——有农村转向城市,由武装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耿涛所面临的困难,同样也是全党在中国发展的转折点上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民族资本主义是去还是留?如何处理党内部的纪律作风问题?如何在经济建设中稳定民心?这些问题使耿涛夜不能寐,衣寝难安。最终耿涛以巧妙的政府贷款方式解决了经济建设问题,圆满完成了任务,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经济建设问题的正确探索。

《走出西柏坡》同时采用了一种对比的方式,通过耿涛与马保山两人不同作风的对比,体现出了转折时期加强党的纪律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耿涛兢兢业业,严守党纪党规,听从中央的指挥,为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可以做出“冰河捞零件“。而马保山作为一个战争时期立功无数的英雄,自然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野性,有血有肉。但他做事随心所欲,无视规章与纪律,无法实现从思想上的转变,在走向和平后仍然抵挡不住敌人“糖衣炮弹”的攻击,最终误入歧途。
《走出西柏坡》故事的大背景来源于七届二中全会之前全党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面对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时期,全党不仅要实现治国政策上的转变,更要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确定了在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在如何进行城市经济建设的问题上,全会确定,在领导城市工作时,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吸收大量工人入党,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而不是一味地排斥资本主义。党的正确决策在城市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不仅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更加稳定了社会各阶层的民心。
如今的中国同样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此时更加需要高瞻远瞩的远见,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洪流。七十年前的先辈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传授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打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方能实现伟大的变革。

走出西柏坡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