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 范丹桂:梦回洛阳

梦回洛阳

文/范丹桂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

一九一六年八月,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成立,迄今已经历百年沧桑。抗日战争胜利时,从卢氏县涧北村迁回洛阳老城治安街,到1958年大跃进时在新安县创办洛阳师范学院,再到洛阳市郊安乐窝建成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我都是亲历者。以后每到洛阳看到洛阳的变化,心中总是无比激动。

一九五四年七月,我们一行十一人拿着卢氏县教育局的介绍信,去河南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报到。当年豫西偃师、新安、孟津、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灵宝、卢氏、陕县、渑池县都归洛阳专区管辖。我第一次走出卢氏山区,从灵宝县火车站搭乘绿皮火车。那时分快车、慢车,我们坐的是慢车,每站必停。我很喜欢慢车,一路爬在车窗上欣赏陇海铁路沿途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次吃上列车员送的盒饭,六个小时到达洛阳东火车站下车。

洛阳师范在老城内治安街,校门是一古色古香的老式门楼,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校园内树木花草葱郁,校舍都是土房子,新建教学楼还未竣工。新招的四个班坐在大礼堂上课,宿舍内设上下铺的双人床。师范生都享受助学金,每人一个月29.5元,伙食费固定八元,主食不限量。开饭时,饭场放几个瓷缸,自己打饭,六个人一盆菜(四号盆)。伙食一般都是卤面、米饭、小米汤、蒸馍、面条,每周改善三次伙食。新教室建成后,不够用,又分出两个班去陕县师范学校。老师多是旧社会过来的大学生,教学都很认真。新分配两位大学毕业生老师,一位是教历史课的徐飞老师,一位是教地理的朱浩老师。新中国教育学习苏联,实行五级分,三分及格,五分优秀。老师上课提问,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学生答后老师要在学生手册中记分签名,我还保存着那时的《学生手册》,现在翻阅时还能想起老师提问的情景。

学校后门外是市体育场,内有篮球场,场北有检阅台,有周长四百米的煤渣跑道,是学校体育课和上早操跑步的场地。洛师和洛一高是洛阳市的最高学府,两校不定期举行篮球比赛。

教育部专门编了一套轮训班教材,通过一年的学习,达到中等师范水平,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师范学校很重视体音美课的教学,教室放一架风琴,还有专门的音乐室,音乐课每人一架风琴,音乐老师冯霞生在讲台上弹,学生在下边学,很重视指法练习,一年后都能熟练地用风琴教音乐课了。

学校每周包两场电影,记得那时看过《列宁在十月》《高尔基三部曲》,豫剧著名爱国演员常香玉的《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学校还组织郊区游,去龙门石窟,那时龙门石窟不卖票,历史老师给讲解,石佛都是隋唐时雕刻的,艺术价值很高。历史老师说隋朝雕刻的佛像脖子有两道纹,唐朝雕刻的佛像脖子有三道纹,我们学生仔细看了看,还真是这样。

那时学校周边的市民妇女去学校给学生洗衣服,一件衣服4分钱,早上拿去,下午或第二天就洗得干干净净送回来。

我最喜欢星期天逛书店,或是去洛阳东火车站旧书摊上买旧文艺杂志,一角钱一本。

一年后的1955年7月毕业回县待分配。

洛师轮一甲毕业照(后排右7是作者,前排左11是校长高延柳。)

洛师学生手册

1958年7月,卢氏县教育局通知我去洛阳师范学院理化系学习。那时国家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一行十九人(调干生)于七月到达洛阳师院报到。当晚全体师生集合到大礼堂听校长讲话,校长动员全体师生响应党的号召,立即行动去新安县参加大搞钢铁运动。当晚每两个学生抬一个课桌,步行去八十里外的新安县高中,天明到达,个人行李由学校统一由洛阳火车站起件同时运到。在新安高中教室睡地铺,每天早上起床高唱革命歌曲步行到距学校五里地的一个农村建炼铁土高炉。炼铁用的矿石是新安县出产的铁矿石,用木柴烧,见树就砍伐。在新安县搞钢铁师生共同劳动中,理化系有一位原在洛阳师范教过我物理的老师刘文珠,知道我来自卢氏县,对我特别亲切。每次劳动他都和我共抬一个筐子(原来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洛师迁到卢氏县涧北村,在一农民家包伙,那位农村大娘待人厚道,处处关心他。日本投降后,他还专门到卢氏县涧北村看望老大娘)。当时我是炉前工,学校发工作服,牛皮翻毛皮鞋,因劳动量大,每月供应六十斤饭票。那时炼的铁叫烧结铁,工地上堆的很多,据说都是废铁,干了三个月就回洛阳正式上课了。那时教物理化学的是庆乃良、刘文珠、尹庚扬、令狐XX,老师教课认真,深入浅出,还注重去工地实际操作。去三门峡大坝看浇筑水泥制品、去拖拉机厂请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工程师,讲解汽车零件的受力原理。我还学会了自制试管的技术,毕业时,我们在洛阳西南隅一个初中实习了半个月。

洛阳师院虽是大学却没有教授,老师是从洛阳地区高中选拔的名老教师。自编讲义,我和洛宁县一个同学给老师用钢板、蜡纸刻讲义,再油印,学的初等物理学、化学。

洛阳师院卢氏同学欢送政教系同学毕业留念(中排右2是作者)

照片背景:新安高中校门,大门左挂“洛阳师院科学研究所”,右边挂“洛阳师范学院”的牌子。照片上写“洛阳师院卢氏同学欢送政教系同学毕业留念”59.4.5。

1963年7月,当时的洛阳师范专科学校语文、数学两个专科班,学生减少很多,因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困难,有些学生不能继续读书。洛阳地区教育局通知洛阳地区下属十四个县各选拔若干名补充到专科班。卢氏县去语文班两名,我和张志勤,数学班一名常万章。语文班课程有“语文”“政治”“教材教法”“教育学”,实行开卷考试。

在洛阳师专那一段的学习,学校很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写作课还请著名作家李凖给我们上了一星期写作课,因为洛一高的毕业班学生也要听课,课堂设在洛阳周公庙的大礼堂。李凖洛阳人,讲话很有风趣。主要讲了他创作的小说《李双双小传》怎样在农村体验生活。在师专学习,我们是带薪学习,我在卢氏县工资每月43.5元,在洛阳因地区差,每月46.5元。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的女儿在附设的师范班学习,每当开饭时,他的女儿总是端上饭和她父亲在一起吃饭,我们和他开玩笑,父女同学这一现象还是很少见的。

学习一个学期就随原师专的同学结业了。我和张志勤同被分配到卢氏四中教语文课。

洛师进修结业照片。(后排左1是作者,前排左3是张志勤。二排右2至右7是6位老师。右4是班主任尹建章,右5是语文老师汪敏之,右6是语文教材教法老师李鸿恩,照片背景是洛阳师专大礼堂)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八、九日,文革后恢复第一次高考,我被洛阳地区高招委员会聘请为试卷评阅委员。这次招生很特殊,洛阳地区考生共有七万多名,阅卷地址在洛阳地委党校,实行封闭式阅卷,以县为单位,本县不阅本县试卷。考卷一个考场一本,密封,至今我也不知我阅的是哪个县的考卷。

那时天下大雪,只有煤火炉,每人发一条军用毛毯把腿包起来阅卷。先是共阅一份考卷,讨论给分,然后分开阅卷,还有一位老教师,陕高名师刘寄園平衡分数。洛阳师范学院校长叶鹏是语文阅卷大组长,期间还给语文老师讲授怎样辅导中学生写作文,很受欢迎。伙食搞得很好,每顿都有大肉,份餐制,一共评阅十九天就结束了。

一九七九年七月,文革后第二次全国高考又开始了,我又接到河南高招委员会的聘请书,参加卢氏组赴洛阳地区参加阅卷工作。这次阅卷在洛阳第一招待所,一共一千五百人。开饭分两次进行,因为天热,都抢着去有电扇的桌子上吃饭。

这次阅语文卷的仍是洛阳师院校长叶鹏,卢氏组组长荀风瑞,批改方法和第一次一样,这次比第一次顺利多了,一共改了二十二天就结束了。

以后又多次去洛阳,一次一个样,现在到洛阳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许多老同学、老同事都已不在人世了,我很想念他们。

聘任书

作者简介:范丹桂,男,河南卢氏县人,生于1933年3月,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文化,1993年退休。河南省书协会员,曾任卢氏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七、九期特邀编辑,三门峡市政协第十三辑《河南省国民政府在卢氏》文史资料特邀编辑,《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卢氏卷》编委。

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

卢氏文友群主办

首席顾问

车迎新

文化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李宏文张银成 周天鹤 董建中寇一洵(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文苑总编:知和文苑主编:卢辉执行主编:张淑清责任编辑:张瑞 张欣燕

本期编辑:张 瑞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广告外联部微信联系:白雪baixue7818微信联系:邹楠zounan159
▊声明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平台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宋海峰律师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点击“在看”推介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切忌一稿多投!

版权声明